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航海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帶着明成祖朱棣的理想,鄭和率領着龐大的船隊南下西洋,将大明的國威傳遞到南洋、西洋的各個國家。長久以來,對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都有着許多不同的看法。
清朝三朝元老張廷玉在《明史》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迹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還有的近現代學者提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麒麟。但是這些說法不過是道聽途說、多半是假的。
從一個統治者的角度而言,單純為了尋找一個敗軍之“君”跟虛無缥缈的神話動物,而耗資巨大地打造船隊是一件極其不合理的事情。實際上,朱棣派出鄭和南下西洋,是有着其政治目的及其經濟目的的。
在鄭和前三次下西洋的時候,更多的還是政治上的考量。
自從元末農民起義開始,原本臣服于元朝的那些藩屬國、附庸國紛紛反叛,不在服從于元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國際地位大大不如從前。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時刻想着恢複大明“天朝上國”的地位、恢複以往的封貢體系。奈何北元的存在以及太子的早逝,讓朱元璋無暇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政權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力得以恢複。懷揣着跟父親一樣的理想,朱棣也渴望恢複以大明王朝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系。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封貢體系就是指封貢國家之間存在冊封和被冊封,朝貢和被朝貢的關系,在封貢體系中,雙方都有着明确的權利和義務。大明作為宗主國所承擔的責任就是維護周邊國家的正常秩序,并且對藩屬國的國王進行冊封,從而确保國王的合法地位。藩屬國受到外來入侵時,大明必須提供援助,而當藩屬國遭受自然災害時,大明也要送去慰問。
正是為了恢複這一封貢體系,朱棣才派遣了鄭和下西洋。在鄭和南下西洋的時候,取得了剿滅了海盜陳祖義、粉碎了越南吞并占城國的陰謀、活抓了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等等戰果。可謂是收獲頗豐,在強大的鄭和艦隊面前,東南亞國家紛紛都重新成為大明的藩屬國、附庸國,原本支離破碎的東亞封貢體系得以恢複。
在恢複了這套封貢體系、鞏固了大明宗主國地位之後,朱棣也從鄭和口中得知了南洋、西洋豐富的物産。正如當初漢武帝派出張骞出使西域,無意間開辟了絲綢之路那樣。朱棣在實現政治目的之後,面對南洋、西洋豐富的物産,不免也想重新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海上貿易之路。所以在鄭和後面四次下西洋的時候,更多的是出自經濟上的考慮。
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為了鞏固新生政權下令禁止海外貿易。宋元時期發達的海上貿易突然被勒令停止了,原本海外的奇珍異寶也日漸稀缺,奇珍異寶的稀缺反而加劇了統治階層的追求。鄭和前幾次下西洋帶回來的、以及那些藩屬國、附庸國進貢的奇珍異寶大多被皇室所壟斷。各個階層對這些奇珍異寶的追求,讓朱棣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于是在實現了政治目的之後,出于經濟目的考慮,朱棣又繼續派遣鄭和南下西洋。
據說後面幾次南下西洋的時候,鄭和的船隊出發時都是滿載着絲綢、瓷器,茶葉等華夏特産。船隊返程時,則是帶回了各類異獸、香料、藥品而還。鄭和南下西洋不僅給統治者帶來了豐厚的報酬,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可謂是一舉多得、深得民心。
但是這種本應互利共赢的海外貿易,卻因為朱棣“天朝上國”的思想而慢慢變味。
為了弘揚大明國威,造成政治目的始終是高于經濟目的。在後面幾次下西洋的時候,朱棣都秉承着“厚往薄來”的原則,久而久之使得遠航難以為繼。根據曆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的恐慌,僅僅白銀一項,每年就花費600萬兩,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此外由于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緻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内“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币的大規模貶值。
最終到了明宣宗時期,當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大明王朝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遠航活動。其實也已經沒必要再南下遠航了,畢竟政治目的已經實現了,而在經濟獲利上也因為統治者的失誤了而遠不如從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