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張國聖 李曉東 李宏
62分鐘!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周年前夕,成渝高鐵經技術改造後運營時速達到350公裡,成渝之間的時空距離再次被刷新。成渝雙核間、雙核與主要城市間、成都都市圈“1小時通達”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川渝齊心協力、相向而行,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一體化發展理念不斷落地。
重慶與四川先後召開兩次黨政聯席會議,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并協同落實,兩省市建立了領導幹部聯系重點項目工作機制。一大批重大項目、重大平台和重大改革事項相繼實施,成渝兩地緊密互動,推動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紮實起步,迎來成勢見效之年,在巴山蜀水之間奏響了“雙城記”的協奏曲。
1月1日上午,重慶、成都兩地同時發出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車。滿載電子産品、機械零件、智能家電的兩列中歐班列一路向西,駛往歐洲的德國杜伊斯堡和波蘭羅茲。2020年,成渝兩地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近5000列,曆年累計開行量達14000列,占全國開行總量40%以上。圖為中歐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車從重慶團結村站發出。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互聯互通
雙城經濟圈整體成勢
在成渝高鐵提速運營的同一天,重慶與四川同步宣布,設計時速350公裡的成達萬高鐵開工。伴随着工程機械鳴笛,川渝期盼多年、曾喊出“砸鍋賣鐵也要修”的這條高鐵,正式進入了實質性施工階段。
成達萬高鐵,不僅串聯起成渝城市群,也将成為川渝東出的大通道。它不僅拓展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向東、向北出川的通道,同時還延伸串起了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五大城市,推動中西部更加緊密地聯系合作,對擴大中西部戰略腹地輻射範圍起到重要支撐。
按照規劃,成達萬高鐵将經停南充市營山縣。這座西距成都300公裡、東距重慶200公裡的縣城,早早嗅到了“大機遇”,提前作出了布局。高鐵開工之時,位于營山城郊的“重慶配套産業園”已初具規模。
“2020年有36家企業入駐。”園區相關負責人說,盡管有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企業入駐卻在加速。目前,園區入駐企業達160餘家,年産值達300多億元。
“成渝‘雙圈’的交通建設,不僅是要解決兩地之間的通道問題。”四川省交通廳負責人說,川渝通道建設将拓展我國南向西向開放的新格局,實現陸路交通由“扇形開放”向“360度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成資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成渝中線高鐵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渠江重慶段航道整治、涪江幹流雙江航電樞紐等水運項目也加快建設步伐……成渝之間水陸全面通達正在提速。截至2020年11月底,川渝兩地共同實施的31個重大項目中,已有26個相繼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18億元。
統計顯示,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的300多天,兩地已簽署200多個合作協議,平均每1.5天就“握手”一次。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三個世界級産業集群,以及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兩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加快布局,未來可期。
東擴西進
區域合作促一體化發展
成都向東,跨越龍泉山,既跳出盆地束縛,提升了産業和人口承載力,也為成渝相向發展奠定了基礎。成都引領,“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加速,川南、川中的城市與成渝雙核聯系更為緊密。
重慶則提出構建“新版圖”,突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其中的“一區”指重慶主城都市區,“兩群”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2020年5月9日,重慶召開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将渝西12個區擴展為主城新區。擴容後的重慶主城都市區,面積、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分别達到2.87萬平方公裡、2027萬人和1.8萬億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實包含兩個‘圈’,一個是重慶經濟圈,一個是成都經濟圈。”西南财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雙城記”,做強兩個極核,是題中應有之義。
“成都東進”和“重慶西擴”,既強化了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推進成渝相向而行,又夯實了各自經濟圈的基礎。兩個經濟圈的積極聯動,則引領着兩個“圈”向一個整體發展。
2020年以來,重慶兩江新區與四川天府新區兩大國家級新區頻頻攜手,達成了一系列共識。5月,雙方就“政務服務同城化”達成共識。
2020年7月7日,重慶兩江新區市場監管局向經營場所在四川天府新區的四川全錦巧業會計咨詢有限公司,頒發了營業執照和代理記賬許可證。公司負責人欣喜地說:“以前重慶創業者要在成都拓展市場、辦理營業執照,來回至少也得奔波一周,現在家門口就可以搞定,簡直是太方便了。”
這一年,川渝還緻力推動毗鄰地區實現“抱團”發展,推動非毗鄰地區實施“飛地”合作。越來越深入的互動合作,不僅改變了成渝地區缺少次級城市支撐的局面,還推動了川渝兩地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産業鍊得以優化升級,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促進了成渝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創新協同
構建科創新格局
2020年12月10日,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在成都召開,重慶大學教授臧志剛分享的一項“黑科技”引起廣泛關注——薄膜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具備質量小、厚度極薄、可彎曲等優點,不僅将推動柔性可穿戴設備等産業發展,也将給薄膜材料、半導體等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這次大會,為川渝學術交流、成果轉化搭建起了更高平台。臧志剛表示:“我們将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契機,與四川當地優質企業合作,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更高效地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我們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就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支撐作用,在更深領域、更廣範圍推進川渝協同創新。”四川省科技廳負責人說。
川渝兩地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科創資源衆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交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任務。雙方攜起手來,打破壁壘,有力促進了取長補短、資源共享。
2020年4月,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簽訂了《科技專家庫開放共享合作協議》,實現了兩地3萬餘名科技專家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其中90%的專家為高級職稱。
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成立。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董事長陳錦說,過去因受行政區劃限制,川渝兩地的科研項目與經費隻面向本省市的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聯盟成立後打破了這一行政壁壘,使高校、科研單位可獲得更充足的科研項目來源,企業可在更大範圍整合利用科研資源。
壁壘一步步被打破,促成了更廣泛的合作。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同建設的西部科學城,将成為成渝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和主戰場。兩地啟動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申報,由川渝分别組織專家遴選支持方向,共同出資2000萬元對項目進行資助,60餘家單位已開展科技創新合作,雙方支持項目已有15個。
“一體化服務”
群衆更多獲得感
前不久,重慶兩江新區與四川天府新區達成協議,共同推動生态環保聯建聯治,推進生态共建共保和污染跨界協同治理,共同守護好巴山蜀水美麗畫卷。
生态環境保護是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重要内容。此前,川渝兩地已共同組建了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并開辦專題培訓班,共同推進治理長江幹流及嘉陵江、渠江、涪江等跨界河流,共同築牢長江上遊生态屏障。
生态環境更美好,生活也要更便利。2020年4月23日,一輛來自重慶市潼南區的公交車,泊入四川省遂甯市安居區磨溪鎮公共汽車站,标志着川渝之間首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開通。這讓在潼南上班的遂甯居民孔成章十分高興:“現在開行了跨省公交,路費降低了,上下班路途時間也可以控制在1個小時左右了。”
2020年12月21日,成都天府通公司宣布,成渝兩地正式實現公交、軌道“一碼”通乘。當天一早,成都市民劉先生搶先體驗了成渝“一碼互通”——用天府通App掃碼進站,搭乘地鐵前往成都東站,抵達重慶北站後,再用天府通App掃碼換乘重慶軌道交通。經常往返成渝兩地的他感歎:“太方便了!”
不止公共交通的“一碼互通”,川渝兩地群衆正享受着越來越多的“一體化服務”。2020年11月初,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協同推出了“川渝通辦”事項清單(第一批)。清單涉及95個事項,包括居民身份證換領、電子監控違法處理、電子社會保障卡簽發、執業藥師注冊等。
“川渝人力社保服務信息化,讓我最期待。”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說,川渝已實現人社信息化“兩地通”,多項業務可以“就近辦”“異地辦”。下一步,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将進一步在信息化上下功夫,實現社保服務一體化。同時,兩地人社部門将協調兩地圖書館,利用信息化手段,開通社保卡的借還書等更多功能。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3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