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地名和成語?作者:安志偉(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國家語委漢語辭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曆史地名和成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作者:安志偉(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國家語委漢語辭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地名是曆史和文化的寶貴遺産。當地名嵌入成語内部,二者便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了解和研究地名文化的獨特視角。
地名和成語的融合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實體名稱、行政區劃名稱、街路巷名稱、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地理實體名稱等。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成語中,就包含了上述各類地名,江河湖海,諸侯列國,或褒或貶,亦莊亦諧,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成語風景線。
成語中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多為一些山河湖海的名稱。有些成語對自然地理實體的某種狀态或者特性進行概括,構成成語的字面意義。比如“泾渭分明”記錄了一個奇特的自然現象,其中“泾渭”是一清一濁兩條河之名,交彙時兩股清濁分明的水彙到一起。類似的表達還有“中流”(中流砥柱)、“東海”(福如東海)、“南山”(南山可移)、“長江”(長江天塹)等。有些成語中的自然地理實體為成語關涉事件的發生地,相關地名就作為構成成分進入成語。如“巫山雲雨”中的“巫山”是傳說中神女興雲降雨的地方,“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再次被重用的東晉名臣謝安長期隐居的地方。
成語中的行政區劃名稱,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和秦統一後不同朝代的州府縣名。成語中以諸侯國為代表的地域名稱,既有“朝秦暮楚、楚館秦樓、北轅适楚、楚才晉用、楚尾吳頭、齊東野語、圍魏救趙”等成語中的“秦、楚、晉、吳、齊、魏、趙”這些實力較為雄厚的諸侯國,也有“杞人憂天、自郐以下”中的“杞、郐”這類實力較弱的小國。成語中的某級行政區劃名稱,比如“藍田生玉、洛陽紙貴、桂林一枝、敗走麥城、山陰道上、暗度陳倉、合浦珠還”中的“藍田、洛陽、桂林、麥城、山陰、陳倉、合浦”等。這些地名都是特定曆史事件的發生地,在成語形成過程中屬于關鍵性要素。
此外,還有少量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義的交通運輸設施名稱也進入到成語中。比如“陽關大道”中的“陽關”是古代通向西域的關隘,“布鼓雷門”中的“雷門”是古代會稽的城門等。
市民在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參觀成語典故文化展。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結構和語義的伸縮
作為成語構成成分的地名在成語中的表現形式,與成語四字格的要求密切相關,絕大多數是一到兩個字。
在成語中直接使用地名專名,主要有單音節和雙音節專名兩種。單音節專名如成語“哀梨并剪”中“并”(并州,太原古稱),“楚才晉用”中的“楚、晉”。雙音節專名如“長安道上”中的“長安”,“綠林好漢”中的“綠林”,“桂林一枝”中的“桂林”,“合浦珠還”中的“合浦”等。
為了湊足雙音節,有些單音節專名需要保留通名,比如“福如東海”中的“海”,“青州從事”中的“州”,“騎鶴揚州”中的“州”,“廬山真面”中的“山”;也有的地名從三音節減縮為雙音節,如“終南山”在不同的成語中被簡省為“南山”(壽比南山)、“終南”(終南捷徑),“昆侖山”在“昆山片玉”中被簡省為“昆山”。獨立看這些簡省形式,似乎缺乏規律可循,但目的是一緻的,就是為了保持或強化成語的四字格特征。
相當數量的成語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并不完全相同。成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不少嵌地名成語源出曆史文化事件,在此基礎上又引申産生了新意義。比如,“樂不思蜀”,字面意義是“快樂得不思念蜀國”,實際意義是“留戀他鄉樂而忘返”。“杞人憂天”,字面意義是“杞國的人擔心天崩地陷”,實際意義是“比喻缺乏根據和不必要的憂慮”。
在語言實際使用中,有時也會對成語的組成成分進行改造,使成語的字面意義更适應情境。比如,仿拟“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對其中的“蜀”進行替換,出現了“樂不思京、樂不思滬、樂不思晉、樂不思魯”等多種形式。
文化和曆史的寫照
嵌地名成語是地名文化的縮影。地名承載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而成語的結構具有定型性和凝固性特點,地名一旦進入成語中就不能被随意更換或修改。比如,“東山再起、壽比南山、泰山壓頂、巫山雲雨”等成語中都有“山”,但是其中的“東山、南山、泰山、巫山”等地名不能互換,也不能被替換。再如,“秦鏡高懸、秦庭之哭、三戶亡秦”中的“秦”,“吳牛喘月、吳下阿蒙、吳市吹箫”中的“吳”,也都不能更換為其他地名。
地名之所以進入到成語中,與地名的特點密切相關。因為地名不僅是簡單的地理坐标,還承載着與當地密切相關的曆史事件或文化事項。可以說,在每一個嵌地名成語的背後,都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内涵、一段經典的曆史故事。
比如,成語“邯鄲學步”也叫“壽陵失步”,出自《莊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們走路姿态特别優美,于是長途跋涉,學步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因而李白有詩雲:“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邯鄲是當時的文化中心,這裡學術發達、思想活躍,諸多曆史事件發端于此。在此活動的荀子、公孫龍等一批思想家善于觀察、思辨和概括,善于變具象為抽象。這樣的學術氛圍和人文環境催生了大量成語,也逐步養成了萃取最佳字詞凝練為成語的語言習慣。時至今日,跟邯鄲相關的成語有1500多條,比如“胡服騎射、完璧歸趙、怒發沖冠、紙上談兵、奉公守法、舍本逐末、脫穎而出、黃粱美夢”等。2005年,邯鄲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稱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
地名變更所折射的是曆史發展、朝代更叠和社會變遷。比如,“假虞滅虢”出自《左傳·僖公二年》,說的是晉獻公途經虞國滅掉了虢國,在返回途中又滅掉了虞國的事情。虞國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境内,虢國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一帶。又如,“痛飲黃龍”中的“黃龍”指北宋時期金國轄地黃龍府,即今吉林省農安縣。這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地名屬于古語詞,但用在成語中為成語增添了古雅色彩,也通過成語傳承了地名的曆史文化内涵。
地名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曆史文化精華。對地名的規範和研究,要在不斷回顧曆史的過程中深入細緻地闡釋地名文化,要在浩瀚的曆史文化中追尋地名的價值和意義。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4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