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萊國公杜如晦後代

萊國公杜如晦後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03:20:05

杜如晦和杜山

巍巍杜山,像天然屏障橫亘在龍遊縣北鄉,矗立在金衢盆地的邊緣,閱盡了世态炎涼,曆盡了人間滄桑。

杜山,原名前山,因隋末杜如晦在此隐居而得名。杜如晦,字克明,是隋唐之際的詩人和政治家、軍事家。隋朝末年,任滏陽尉,為人豪爽,剛正不阿,而且足智多謀,有經天緯地之才。他見隋炀帝大興土木,遠征好戰,驕奢淫逸,國庫空虛,生靈塗炭,曾多次上書皇帝,要求罷征戰,輕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無奈官卑職小,昏庸的隋炀帝根本不采納他的意見,他遂于公元六一四年棄官不仕,浪迹天涯。遍遊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間。

萊國公杜如晦後代(龍遊北鄉故事杜如晦和杜山)1

一日途經西安府龍遊前山,見山前杜鵑花開,紅霞耀眼,芳菲滿目,山上翠竹千竿,萬木争秀,蔥籠翠綠。乃登山遠眺,北望峰巒秀麗,山川錦繡,南瞻丘陵逶迤,平疇萬頃,阡陌縱橫,村舍掩映,好一派江南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他便在前山結廬隐居,研讀兵法、史書和刑律,閑時吟詩作賦,獵雞狩兔,日子過得倒也清閑安靜。

李世民深知杜如晦有曠世之才,派人四出尋訪,費了不少周折,才打聽到他隐居在前山,多次派人邀請他出山,可是杜如晦深知宦海浮沉,藏危伏險,而且過慣了野鶴閑雲的隐居生活,不願出山。李世民勸他以天下百姓為念,江山社稷為重,這句話撥動了他的心弦,于是在“四十八路煙塵,百零八路霾煙” 的戰亂年代,他毅然出山。被李世民召至帳下,成為主要謀士,委以重任,參與政事,使他的雄才大略有了施展之地。

杜如晦不孚衆望,殚精竭慮,輔佐李淵、李世民父子開疆辟土,逐鹿中原,為李世民征讨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采取“聯大吃小,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終于平定群雄,統一中國,建立了唐朝政權。

公元六一八年六月,李淵登基做了皇帝,李建成做了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杜如晦仍在秦王府為幕僚,由于李建成心胸狹隘,看到李世民招賢納士,延攬人才,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建議高祖李淵将秦王府内有才幹的謀士遣散外地,李淵聽信讒言,将李世民的親信削減大半,作為左臂右膀的杜如晦與房玄齡首當其沖,被逐出京,離開了秦王府。

因秦王李世民東征西讨,戰功顯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欲置李世民于死地。長孫無忌聞訊後大驚,要求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不忍兄弟相殘而猶豫不決,尉遲恭力勸李世民千萬不能以小仁而廢大義,李世民還是難以決斷,這時他想到了杜如晦。

可是當時杜如晦、房玄齡已被逐出京師,私自回京,将會以死罪法辦。李世民将貼身佩刀交給尉遲恭,由他将化裝成道士的杜、房二人帶入秦王府,經過周密謀劃,終于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将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處死。當年李世民登上皇位,封杜如晦為尚書右仆射,和房玄齡同掌朝政,人稱“房謀杜斷”,相得益彰,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史稱“貞觀之治”。 杜如晦為唐朝的鞏固和繁榮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萊國公杜如晦後代(龍遊北鄉故事杜如晦和杜山)2

杜如晦離開前山後,人們為紀念他,改前山為杜山。貞觀年間,把他的隐居處改建成杜子祠,并有白馬嶺、下馬坎、洗馬池、鼓角樓等遺址,曆唐、宋、元三朝,古迹雖漸次廢圮,但杜山仍巍然矗立,風韻依舊。一見杜山,便使人自然會想起杜如晦。明代著名學者,藏書大家童珮有《春日登杜山》詩:

杜公曾托迹,芳姓祗今留。一自乘箕去,何人策杖遊。

叢蘭萎香氣,良木老春秋。嶺下蕭齋近,東家愧此邱。

作者簡介:一九七二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在鄉政府、工商局、縣志辦工作過,自一九八八年八月起從事法律服務工作至今,先後在報刊雜志上發表過作品十多萬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