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國家鼓勵小朋友們在家裡學做飯,但是在烹饪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就很容易被燙傷。
我今天來介紹一下三種常見的廚房内燙傷的處理方法,按程度由輕到重來排序。
蒸汽燙傷
煮飯開鍋的時候,特别容易被蒸汽燙傷。
蒸汽的溫度雖然較高,但是好在小朋友們第一時間就能脫離熱源,所以燙傷程度一般較輕,正确的冷療就能很好地避免水泡的産生。
所謂“冷療”,指的是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創面。這種措施可以很好地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同時,也可以收縮毛細血管,避免局部形成水泡。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人在冷療的時候,沖洗的時間是不夠的。總覺得稍微沖幾分鐘,感覺涼了就差不多了。其實,我們建議:需要沖洗30分鐘左右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有些朋友會覺得傷口已經皮膚破了,用自來水對着傷口沖洗,會不會引起感染?
其實是不會的。
自來水裡含有的細菌量很低。傷口之所以碰了水會感染,是因為痂皮浸濕以後,裡面的細菌會更容易滋生,并不是水源本身把細菌帶到了創面上。
在剛燙傷的時候,創面上并沒有痂皮形成。所以,這個時候,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是很安全的。不必拿消毒水來沖洗,更不可以用酒精,因為會刺激傷口。
如果無法沖洗,則可以使用涼水浸泡。有些部位無法浸泡,比如面部、脖子、軀幹,可以用冷毛巾濕敷,也就是冷敷。浸泡請用冰塊或者涼水将水溫調節到15℃左右,也就是涼涼的感覺就好。太熱了沒效果,太冷了孩子受不了。每過幾分鐘調節一下溫度,可以往盆裡加冰塊或者冷水。用毛巾冷敷也是同理,需要經常更換一下,保證一直處于較低的溫度。
最後說一點:禁止直接用冰塊外敷。
因為冰塊的溫度過低,直接冰敷會使局部皮膚感覺麻木,血管劇烈收縮,進而引起凍傷,自己還沒有痛的感覺,這是十分危險的。
如果真的不得不使用冰塊來冷敷,一定要在外面包上毛巾,防止溫度過低,并且每隔幾分鐘觸碰一下皮膚,避免感覺麻木。
經過冷療以後,如果第二天沒有起水泡,那基本上就不用進一步處理了;如果發現有水泡慢慢起來了,那就說明燙傷比較嚴重,可以參考下文的處理方式。
熱油濺傷
如果小朋友想試着煎個荷包蛋啥的,就有可能被熱油燙傷了。
熱油燙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中度燙傷,且容易燙傷面部及手部,父母們很容易擔心孩子是否會留疤毀容的問題。
這裡請大家不必過于焦慮。隻要正确地處理傷口,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留疤、恢複如初。
盡管油的溫度很高,沸騰的油溫在200℃以上,但是好在熱油濺傷的創面一般呈點狀,面積小。周圍未燙傷的皮膚會迅速冷卻創面上油滴的高溫,使創面的嚴重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
1、處理方法:
1)首先還是冷療。這裡再強調一下要點:使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30分鐘以上。面部傷口無法沖洗,就用冷毛巾濕敷,記得每隔一段時間更換一下毛巾,避免局部溫度回升。禁止使用冰敷,容易凍傷。
2)由于創面往往分布較散,不容易包紮,且面部、頸部和手的血供好,抗感染能力強。所以此類創面一般采取暴露療法,即不使用紗布覆蓋,僅使用藥物外噴及藥膏外塗。如果創面位于手臂且單個面積較大的話,可以考慮使用創可貼或者紗布包紮。
3)推薦使用洗必泰消毒後,凝膠類藥物外塗(百多邦、富林蜜、易孚等),使用棉簽塗抹均勻,一天3-4次。每次換藥前,需要把前次藥膏清洗幹淨。藥膏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幹痂形成,持續引流滲出的液體。
4)可以加用生長因子噴劑(扶濟複、艾夫吉夫、貝複濟等)促進愈合,消毒後先噴後塗,同樣一天3-4次。開頭的一兩天,創面會持續有水滲出來,請及時用幹淨的棉簽或紗布将其吸幹,這樣可以避免形成的幹痂太厚。
2、常見問題:
1)水泡:水泡弄不弄破其實并不是很重要,對愈合的影響不大。具體的處理方法可以參考後文的表述;
2)腫脹:頭面部燙傷後容易腫脹,一般2天後開始好轉,有時甚至會腫到眼睛都睜不開,都是正常的。早期請盡量不要平卧,墊高枕頭,采取半卧位,使頭部高于心髒,以減輕水腫;
3)痂皮是否要去除:痂皮的顔色有淺有深,都不必擔心,不用主動去硬揭下來,等待其自然脫落,或者邊緣翹起後,用棉簽輕輕幫助其脫落。
4)愈合時間:面部輕度的熱油燙傷一般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愈合;
5)愈合标準:愈合指的是痂皮脫落後,其下可見粉紅色新皮長出,無滲液;
6)色素沉着:愈合後,新皮顔色會從粉色逐漸加深,慢慢變黑,然後再慢慢變回正常,最後與周圍皮膚顔色一樣或者深淺略有不同。這個過程主要與受傷輕重有關,也與疤痕體質有關,個體差異極大:短則3月、長則一年,一般需要半年,前3個月請注意防曬。
7)忌口:少吃辛辣、海鮮、酒類、蔥蒜等刺激性、過敏性食物。禁止抽煙及酗酒。可以多吃蛋白質類食物促進創面愈合。
8)洗臉、洗澡:都可以,創面碰水不會造成感染,但是要注意擦拭會造成疼痛。碰水後隻要及時擦幹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感染。
9)眼睛、嘴和耳朵:盡量避免食物污染口周創面。眼耳部位應盡量避免滲出液流入。雙耳創面避免睡眠時受壓。
3、防疤措施
1)一般愈合後一周左右開始防疤治療。
2)傷後三個月内注意防曬,避免日光直射。
3)淺度的燙傷以褪色素為主(積雪苷霜、康瑞保);深度的以防止瘢痕增生為主(芭克)。每日兩次,早晚各一次。
4)每日可使用多種藥膏,但應間隔使用,不要一次同時塗抹兩種藥膏。每次塗藥前,應将前次使用的藥物用清水充分洗淨。
5)成年人的話,戒煙戒酒三個月以上。
鍋邊燙傷
鍋邊燙傷一般是由于往鍋裡放食材的時候,手臂不當心碰到鍋的邊緣所緻,屬于熱力燙傷。受傷部位一般是前臂内側,創面呈梭形。這個部位的角質層及真皮比較菲薄,通俗的說就是“皮膚比較嫩”,所以受傷的嚴重程度會比熱油要重一些。
鍋邊燙傷的處理方式及注意事項和熱油濺傷大部分相似,這裡說一下不同之處。
鍋邊燙傷一般會有水泡的産生,短則數分鐘後就會形成水泡,長則要到第三天水泡才會起來。
這裡建議使用鑷子或者其他銳器,在水泡的低位開一個小口,将水泡裡的液體放掉。因為大部分水泡其實是無法吸收的,會自己破裂。可以保留水泡皮,暫時保護創面。外面再使用藥物加紗布包紮起來。紗布的作用主要是吸收水泡内不斷滲出的液體,這些液體如果不及時清除,會導緻後期的感染。推薦使用百多邦軟膏或者紅黴素乳膏塗抹以後,創可貼貼上,或者紗布包紮。每天換藥一次,上藥前可以用碘伏或者洗必泰消毒。
這裡說一個誤區:
很多人覺得傷口應該盡量敞開透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越是深的傷口,越是需要包紮,否則非常容易感染。
前文的熱油燙傷,之所以采用暴露療法,并不是包紮起來對傷口不好,而是面部創面包紮起來既不方便,又會嚴重影響生活。
不管是哪種燙傷方式,都會遇到一個常見的問題——
受傷後1、2天,傷口不太痛了,也慢慢幹燥結痂。但是到了傷後的第3、4天。卻反而不舒服了,傷口疼痛、瘙癢,甚至紅腫起來。明明已經請教過有經驗的醫生,上了正确的藥物,怎麼還會惡化呢?
是感染了嗎?或者用的藥不對?還是對藥物過敏?傷口太深?難道是因為不當心洗澡的時候碰了水?
其實都不是!
這是正常的病理過程,醫學上稱之為“炎症反應”,這個階段一般出現在受傷以後的3-5天,具體表現為類似感染的傷口周圍紅腫,傷口感覺疼痛或者瘙癢。
這個過程本身的生理意義在于:聚集血液裡的免疫細胞,讓身體準備好應對可能的感染。
炎性反應與感染是不同的,其程度比較輕。感染的傷口會紅腫的很厲害,一般下肢的傷口會讓人疼的沒辦法走路。此外還會流膿,臭味等體征。如果傷口處理不當,炎性反應之後是有可能出現感染的,但隻要是經過了正規的治療,都不必過于擔心。
這張輕度傷口的照片可以明顯地看到:傷口在2天後變淡,感覺要愈合了。但是第3和第4天,傷口周圍有明顯的紅腫,還有皮膚的破潰。這就是炎症反應的過程,沒有發生感染,最後7天愈合了。
感染和炎症反應的對比圖
出現了這種情況,建議您不必心急。一般來說,經過正确的處理,5-7天後炎症反應會慢慢消退,如果持續加重,就有可能是創面感染,建議去醫院進行正規處理。
疫情期間,出門不易。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您自己在家中處理好一些小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