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關系中,痛苦的一方往往處于低姿态。曾經相愛到骨子裡的兩個人,從一開始的同居,再到結婚證的興奮,再到婚姻的殿堂大聲宣誓共度餘生,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可是,殊不知,當相愛的兩個人宣誓的那一刻,雙方也在潛移默化中與痛苦進行了默契的結合。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明顯,婚姻開始不久,你會發現,夫妻雙方的個性都完全改變了,這使得我們非常震驚。之前溫文爾雅的妻子,說話的聲音開始變得尖銳,在尖銳聲中,有指責,有怒罵。
為什麼曾經的海誓山盟慢慢有了敵意,為什麼曾經滿眼都是對方的眼神中不再有光彩,取而代之的是仇恨,敵意,怨恨以及憤怒。此時你會懷疑,我當初為什麼選擇了對方與我作為夫妻,我是不是瘋了。
婚姻本該是相互協助,化解世間的一切恐懼,但是,事實往往恰恰相反,結果居然是恐懼的加持。一切的根源在于,我們沒有理智地對待恐懼情緒。
夫妻不和
未來是塊心病C. S. 路易斯曾經說過: “幾乎一切罪惡都紮根于未來。感恩是在回顧過去, 愛着眼于現在, 恐懼、貪财、色欲和野心在眺望着未來。”
心理學家斯洛維奇及其同事也證實了這點,他認為恐懼的情感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被稱為“恐怖風險”,比如天災,戰争。
第二個被稱為“未知風險”,涉及那些“判斷為無法觀測的、未知的、新出現的以及傷害顯現延後”等方面的風險。
最後一個重要方面涉及暴露在特定風險的人數。比如小編就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人物,地球人都知道,早日遠離,早日脫離危險,又或者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攀比以及窮富偏見。
許多研究都重複驗證了斯洛維奇及其同事所強調的這三個基本面的存在。(遺憾的是,小編沒有被列入研究對象)
所以說,外界的一切之所以讓我們的情感反應劇烈,是因為它根植于對未來的恐懼情緒之上。比如,我可能随時會面臨死亡?我的孩子未來是安全且幸福的嗎?我可能會失業,到了那個時候,我該怎麼辦呢?
那麼,我們接下來便會用“自認為”的方式消除這種不安。這種“自認為”就是我們的觀念。
比如妻子害怕丈夫有錢就變壞,所以向通過掌控經濟大權的方式束縛丈夫。在婚姻中,妻子的這種方式極為常見,這也是一種為了綁定“夫妻關系”來消除對婚姻的恐懼情緒而自創的的觀念模式。
恐懼未知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曾說:
一切的觀念都是人所創造的, 因為人的有限和不足, 所以人創造了無限和自由的概念, 這些觀念隻是欲望和恐懼的産物, 在本質上是自我欺騙。
比如用日食舉例,當“天狗食日”沒有被科學揭示之前,在當時被解釋為着兇兆,所以會認為用“跪拜”的方式來消災解惑。婚姻也是一樣,它僅僅是我們最為成熟的世俗形式,所以婚姻沒有科學性,但是它具有總結歸納性。
遠古人為了提防野獸的襲擊,歸納出各種方式應對生存恐懼,那麼,婚姻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是出于對未來的忌憚。夫妻雙方隻能用“我認為”的歸納方式來填充婚後生活應該如何經營,都是基于對未來的恐懼情緒之上的。
如果将婚姻放在顯微鏡下細細觀察,你會發現,妻子擔心丈夫的碌碌無為,進而期望他才華出衆,同樣也是出于為未知可能出現的家庭狀況而恐懼。
又或者,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這到底是出于愛,還是出于恐懼呢?又或者說,因為愛他,而為他恐懼,進而擔心過度進而過分控制,而被孩子扭曲為這是一種“錯愛”的方式。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對你的情感也因此而發生了改變。那麼,婚姻與愛情中的相互控制又何其相似。
你不希望你的家庭是平庸的,更不希望你的愛人在世俗眼光中遜色于他人。你的憧憬是為了化解未來的種種不安。
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發展至今,我們對自身的一生仍然存在着諸多的迷思。我們不禁細思,幸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成功又是個什麼東西,未來又是個什麼玩意,也是衆口紛纭,莫衷一是,這與當初的“天狗食日”并沒有本質的區别,都隻是迷思的另一種形式。所以婚姻中所有的負面情感全部都基于對“未知迷思”的不确定而造成的。
婚姻被打敗的根源從來都不是現實,而是恐懼。因為夫妻雙方的所有期望大部分都奠基于未知的恐慌情緒之上,并唆擺着彼此的情感。
羅翔老師也曾說:
每一個人都被未來這個赝品壓得喘不過氣, 他們飽受未來的折磨, 對未來充滿憂慮。
未知恐慌
因恐懼情緒而盲從偏見我之前有過這樣一段經曆:
有一位同事對我說:我非常喜歡小編,說話直來直去的,憨厚且坦誠,很合我的胃口。
然後過了幾天,我和領導吃飯,領導說:小編啊,你哪裡都好,就是說話太直來直去了。
天啊,我開始慌亂了,我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博得所有人的喜歡。如果我恐懼于領導的批評,那我必須變得圓滑,如果我恐懼于同事的不接納,那我必須保持原本的耿爽,我該怎麼辦?
偏見定義就好像榴蓮一樣,他的命名以及是否美味,并非自己所能決定,而是由食用者的意識分類和味蕾決定的,有人覺得它可口,而有些人覺得它難以下咽,進而影響着他的價值和銷量。如果榴蓮有意識和情感,可能會瞬間崩潰掉。
但是,我們卻有着發達的意識和情感,而我本人的好與壞,也是基于他人的“人格口味”而左右搖擺。但是,我心裡明白,無論我如何搖擺,都逃不出偏見的怪圈。
但是,我更加明白,領導和同事之間,誰會給予我最大的利益呢,我便服從哪種偏見,成為他們期望的人格,置換我想要的未來,自此,我便被功利置換了原本耿直的人格,被他牽着鼻子走,丢失了原本率真的我。
正是因為我們對未來充滿了過多的恐懼,所以,當下的資本積累則變得異常重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作“以防萬一”,而我們也随着這種恐懼變得自私和貪婪,甚至于充滿了仇恨,情緒失控之下進而盲從了群體偏見。
群體偏見在社會文明中是最為常見的。比如其他家庭都買房,我明知道自己沒錢,也要買房,目的是化解被人看不起的偏見恐懼。如果其他夫妻買車,那麼,我也買車,也是為了消除偏見的恐懼。可是,如果做一個家庭财務狀況,原來大部分家庭都沒那麼富裕。目前我們所有的恐懼沒有一樣跟生存有太大的關系,全都是所有人堆砌起來的偏見。
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助長了“偏見叢生”,你希望你的婚姻和孩子在他人評價中認為“過得還行”。偏見的種子一旦被植入文化基因中便會生根發芽,再加之被人人奉為金科玉律而不斷灌溉,在衆人的推波助瀾下共同鑄就了一個悲觀主義應景的氛圍,這也正是恐懼情緒的最大根源。也難怪薩特曾說:“他人即地獄”
遺憾的是,我們的生活觀念都有一種“中術”的感覺,如果夫妻雙方都盲從了的“有錢才能真正幸福”,最後卻犧牲了健康,犧牲了愛情甚至于血緣親情,這無異于殺雞取卵。
也就說,我們在生與死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人創造的觀念活動,而每個觀點都需要消耗金錢和精神,這也就意味着恐懼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夫妻雙方的不和諧多數也是雙向恐懼加持的結果。
共識偏見
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心流》一書中曾這樣批判:
生物程序規劃的目标無法實現時,動物也會跟我們一樣覺得痛苦。它們會有饑餓、痛楚、性欲得不到滿足的沖動。被訓練成人類之友的狗,一旦被主人抛下,就會變得不知所措。但動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會自作自受,它們的進化程度還不足以感受沮喪和絕望,隻要沒有外來的沖突幹擾,它們就能保持和諧。
當我們能夠明白,婚姻是因恐懼未來而衍生的負面情緒,因情緒失控而變得盲從世俗偏見,我們便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在“世俗偏見”的惡劣環境中。
總而言之,善與惡亘古橫在,而善惡的定義永遠由我們人類主觀發明創造,就好像小編一樣,耿直是善,同樣也是惡,完全出于他人之口,而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負面評價也多數源自于此。夫妻雙方悲觀情感的層出不窮往往是主觀臆造而成,争吵與指責皆是偏見的化身。
如果狗不去評價豬的慵懶,豬也不評價狗的愚忠,各自秉持彼此的真我。狗看它的家,豬睡它的覺,生态分工無非是個生活流程,易位而生的話,雙方都不會自在。
人也是一樣,真我才是我們内心的本質,并絲毫不會影響到生存,難不成我們在社會大分工的環境下還活不過一個四處漂泊的野生動物嗎?我們反而向世人展現的“假我”才會在“偏見狂風”中變得不知所措,夫妻雙方才會永遠湮沒在喋喋不休和聒噪情緒的擺弄之下。
如果夫妻雙方都能明白這點,即使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至少是智慧的開端,也便能回歸幸福軌道。自此以後,也便不會有任何的負能量和偏激的話語能左右我們的理性和情緒了,也就能真正的從“真我”出發,與伴侶建立愛情的大廈。
盲從
自由身也能生存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曾經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
如果我們實現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單單靠個人是獨木難支的,而是需要所有人聯合的力量,将偏見拆除,才能真正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的改造人性。
如果我們一味執念于偏見這種滑稽可笑的東西,我們便永遠無法化解内心的的恐懼。當你回顧往昔的自己,我可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真的會掩面痛哭:我把自己丢了。
當然,如果你寄希望于所有人的全面改造,那将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此時此刻,你至少有改造自我的初步意識。
大家有沒有聽過三原色這個概念呢?紅、黃、藍三種顔色可以混合出所有顔料的顔色。
如果你正在畫一朵紫羅蘭,那麼,你需要将紅色和藍色調和為紫色,如果你想畫一片生機盎然,那麼你需要将黃色和藍色調和成綠色。
現在試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副絕世佳作的橫空出世,是應該歸功于大自然地巧奪天工,還是應該歸功于畫家的筆底春風呢,或者兩者皆有呢?
又或者說,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環境都是渾然天成的,同樣有泛濫成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畫家都可以妙筆生花的,同樣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
所以,要有一個好的作品,我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自主如何選擇一個優美的“寫生模闆”。第二,出色的繪畫功底。
其實,你的自畫像就是你的人生,畫手是你,作品也是你,就看你如何勾勒了。
羅翔老師曾經這樣說過這樣一句話:
功利性讀書讓你隻想成功, 無法接受失敗。隻有非功利性閱讀, 才能讓你坦然接受失敗。
寫生需要靈感,而模闆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多讀書,它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是五顔六色的,并非隻有“金色”,人生很長,并非隻有“功利”。否則你的模闆大概率是人雲亦雲的功利主義,誰的車多,誰的房子大,誰的事業更成功等等。
也就是說,社會活動的所有見解,都隻是模闆而已,并非鐵律,你有選擇哪塊模闆更适合你寫生的自由和權利。
讀書的益處就在于不斷擴充人生認知與觀點,也就意味着擴充你的顔料庫,可以用紅色揮灑浪漫,可以用灰色彰顯哀傷,用米黃回憶青春,用綠色憧憬盎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講,顔料調和是優化寫生模闆的,讓畫面更美,而讀書是優化觀點模闆的,讓人生更璀璨,而不是隻被功利這一種顔色牽着鼻子走一輩子。
婚姻也是如此,夫妻雙方的觀念融合才是幸福的關鍵,而不是彼此排斥,這樣的兩個畫手才能聯手創作。
你必須知道,除了死亡是無法逃避的,有生之年的一切看法都是可調和的 ,夫妻雙方要協調發展,有必要将俗世中大部分的觀念模闆重新打碎,然後重新拼接成雙方喜歡的模式,這就是超群的畫工。
其實,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畫家,而我們也是作品本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