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和法師的區别?在說清“和尚”“尼姑”為什麼不對之前,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出家?一般人認為在寺廟裡拜了老和尚為師,剃了光頭,穿了架裟,住在寺廟裡就算出家了其實不對,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受戒”,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和尚和法師的區别?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說清“和尚”“尼姑”為什麼不對之前,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出家?一般人認為在寺廟裡拜了老和尚為師,剃了光頭,穿了架裟,住在寺廟裡就算出家了。其實不對,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受戒”。
這裡,“戒”的意思是“戒律”。就像我們今天的法律一樣,佛教有一些規定,什麼事允許做,什麼事不許做這些規定就叫“戒律”。而所謂“受戒”就是說通過規定的儀式,發誓以後要遵守某些戒律。
大多數人把出家人稱為“和尚”、“尼姑”。其實這些稱呼都不恰當,佛教對出家和未出家的人其實有着标準稱呼。
沙彌:7歲至20歲的男性出家者。民間俗稱的“小和尚”。
沙彌尼:7歲至18歲的女性出家者。民間俗稱的“小尼姑",但注意,這是非常不禮貌的稱呼。
比丘:20歲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民間俗稱“和尚”。
比丘尼:20歲以上的女性出家者。民間俗稱“尼姑”,同樣這個稱呼也十分不禮貌。
優婆塞:不出家的男性修行者。民間俗稱“居士”。
優婆夷:不出家的女性修行者。民間俗稱“女居士”。
相對這些佛教對信徒正式的稱呼,“和尚”、“尼姑”都是中國民間創造出的稱呼,其中和尚原本是對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稱呼,後來變成了對男性僧人都稱“和尚”,這倒也算是尊敬。但“尼姑”就不能随便喊了, 非常沒有禮貌。
尼姑出自“比丘尼”,這個“尼”字是梵語女性詞尾音。而中國古人習慣稱呼未出嫁的女性叫“姑娘”。想當然地把“尼”字和“姑"字組合在一起。這個稱呼非常失禮。一般來說,出家人可以稱呼“法師”、“大師”、“大和尚”、“長老"都沒有問題。
另外,之前有網友回複,提到了“灑家”這個稱呼,認為“灑家”也是和尚專用的詞彙。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是《水浒傳》造成的誤會。
《水浒傳》裡魯智深總是自稱“灑家”,但“灑家”是宋時的方言,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用,魯智深在出家之前也用過“灑家”自稱的。剛才說了區分出家人的重要區别,是受戒。一般情況下最少20歲才能出家受戒。不到20歲隻能當沙彌、沙彌尼。
有人要問,魯智深算是比丘嗎?
當然是,魯智深出家的時候,專門舉行過受戒的儀式。但後來魯智深喝酒吃肉,甚至還違反了殺戒。按照戒律早應該被開除出僧團。但是在當時,魯智深屬于“替天行道”,武力強橫,沒有哪個不識趣的僧人會指出魯智深違反戒律的問題。所以魯智深其實雖然沒有被開除出僧團、但是個不合格的比丘。
魯智深是比丘,那麼武松為什麼是“頭陀"嗎?
注意,“頭陀”這個稱呼指的不是受什麼戒,而是一種修行方式。“頭陀行”指的是一種苦行的方法。修頭陀行的人要比一般的比丘更加艱苦。
最初的僧人本來就規定必須乞讨為生、不能積蓄錢财、過了中午不能再吃食物。而頭陀行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規定,比如不能住在寺廟裡,晚上要睡在墓地裡,每天隻能吃一頓飯,要穿死人身上的衣服等等。修“頭陀行”的人,就被稱為“頭陀”。
然而“頭陀”這個詞到了中國,變成了“沒有寺廟,四處遊方的僧人”。所以也被稱為“行者"。這也就是行者武松的來曆。
相對應的是,在《西遊記》裡,孫悟空本是道家出身,沒有受過佛教戒禮,所以唐僧給對孫悟空起個混名,稱為行者,也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要說的是,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認為出家人的頭頂都要燒幾排小圓點兒。其實,那些小圓點叫做燒戒疤,是中國特有的,從元代才開始流行的,而且隻有漢族僧人燒戒疤。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燒戒疤帶有種族歧視的成分,是一種陋習。所以如今早已明文廢止燒戒疤的行為。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