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2:01:10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1

易中天在品三國的時候曾經說過,三國時期的許多謀士心裡都有一個非常崇高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淩駕于個人生死,甚至是自己所處的勢力之上,那就是天下。他們的最終目标是為了實現天下太平,正如電視劇《新三國》的主題曲中所寫:

“塞北秋風烈馬,江南春雨杏花,千古江山如詩如畫,還我一個太平天下。”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2

這句話最早出自于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但是正所謂飲水思源,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的内涵和意義,但是又可曾知道這種宏觀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是怎樣的格局和文化思想,才造就出了如此具有意義的人生目标。

了解一種思想體系的第一步:順藤摸瓜,追根溯源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段話是《禮記》一書中的一段原文,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闡明了由個人到家國,再到天下的發展順序。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人欲修外先修内,隻有打好了自身的基礎,才能逐步向外界拓展。正所謂羽翼未豐,不可先飛,隻有把自身的羽翼修持豐滿,才能展翅高飛,一展宏圖。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3

對于這個道理,很多人都非常明白,但是諸位可曾知曉,在這段原文的前面,其實還有一段文字,其順序正好與修身齊家治國相反,而是從另外一個源頭從上至下,由大而小開始論述。古人正是以這種反複颠倒來回推敲的方式,向世人傳遞了一種格局,以不厭其煩的形式,向人們訴說着人生應該遵循着怎樣的軌迹前行。

欲為大事,必先從自身做起,欲成大業,必先注重眼下的根基。這個觀點雖然源自于儒家的理論,但卻也和道家經典中所記載的那句名言,有着太多的相似之處。《道德經》中有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盡管這句話不是在完全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卻和儒家強調的先後順序和相互關系非常相似。或者也可以說,兩者雖非一家之言,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算是一脈相承,畢竟孔老夫子當年也曾親自拜訪老子,吸收了對方很多的哲學理念,從而才衍生出了儒家的主流思想。

他們雖然一個在說天地自然,一個在講修身治國,然而其根本理念卻俨然是同出一源,在闡述由微觀到宏觀的過程。一個人和天地自然相比,是以小見大,那麼個人與家國和天下相比,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4

所以說從春秋戰國的思想體系來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理念,其實可以看作是當時主流思想的一種體現。因為那個時代是百家争鳴的時期,各種文化思想紛紛湧現,各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層出不窮,但無論是墨家法家道家,亦或是儒家,其實都有着同一個目标,那就是定人心,安天下。

隻不過是由于他們具體的策略和方式有所區别,所以才形成了百家争鳴的局面,讓人覺得這些思想體系各執一詞,彼此互不相容。但事實上,這隻是一種錯覺。正因為當時天下的局勢太過紛亂,所以才會有這麼多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輔佐君王執政。

但是說到最後,他們圖的究竟是什麼,是個人揚名立萬,還是讓他們的學說流傳天下?其實都不是,就是為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天下太平的最終理想。不管是依靠什麼手段,參與政局也好,言傳身教也罷,其宏觀目标都是一樣的。

而到最後之所以隻有儒家思想在世間流傳的最廣,正是因為他總結了所有思想的共同目标,不僅符合執政者的追求,更符合天下大多數有志之士的個人追求。或者說儒家當時提出的這種思想,就是那個時代中很多人的心聲,他們攻讀經典,鑽研哲學和思想,分析政治局勢,一步步充實自身,然後在風雲變幻的天下間施展才華……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5

此時回過頭來再看那些人的表現,其實正好符合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中給出的路線。所以說這套理念,其實是對于當時各種思想體系和哲學體系,以及一些人生實踐的歸納和總結,是一種集人生之大成的體現。

不過言及此處,新的問題也就來了,古時候的那些有志之士,為何都會不約而同的朝着相同的方向前進,什麼力量讓他們得以殊途同歸?

打破沙鍋問到底——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源頭與傳承

如果要問古人為何能将天下事為己任,從而走上修身齊家治國之路,那麼就要把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甚至需要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時期。因為從那個時期開始,天下這一個宏大的概念,就已經深深烙印在了我們中華兒女的血液深處。

自三皇五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已經走上了統一之路,開始由一個又一個分裂的族群,慢慢凝聚成了一個偉大而又堅定的民族。自從炎黃二帝奠定中華民族的基石,一直到夏商西周,再到春秋戰國以及後來的封建社會,這片天下雖然也曾經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大統一的觀念,卻始終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裡。哪怕曆經千年風雨,這種信念也始終不曾倒塌,反而愈發堅定。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6

關于這一點,曆史的事實,已經給出了足夠充分的證據,那些王朝的興衰更疊,都是中華民族走向大統一時所留下的足迹。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越在亂世的時候,人們對于天下的統一和安定也就愈發渴望,他們發自内心的向往天下太平之後的安穩局面。

因為這些人始終堅信,各國分裂的戰亂時代,終究隻是暫時的,真正實現天下一統的大王朝遲早都會來臨,這既是他們心中的信念在發揮着作用,也是曾經的曆史,留給他們的堅持。因此在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之中,思想界卻打成了一種非常宏觀的統一,都在為了迎接最終的太平盛世而不懈努力。

他們努力的方式,當然還是要從自身做起,因此也就不外乎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路線。與此同時,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果把天下比做一個整體或者是生命體,那麼春秋戰國時期那種四分五裂的局面,俨然就像是一種病态,需要經過調理和根治,才能恢複成常态。

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理念,就像是當時那些有志之士們針對天下的病态,潛心鑽研制定出來的一種藥方,代表着他們為這個天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實際可行的操作方式,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兩者其實是一個道理。而這種理念,最後也如同人體細胞抗體一樣,對于這種病态,有了更為強大的抵抗性。

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修身齊家治國)7

畢竟《呂氏春秋》一書中也曾提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可見,在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當中,古人對天下的概念和責任已經深入骨髓,衍生出後來這種理念,早已是必然的結果。

總而言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的理念,既是中華民族思想界的一大結晶,也是古代有志之士,對于國家和天下的責任感的體現,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一個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和信仰傳承,共同造就了這一宏大的人生目标,并且值得所有人去傳承和延續。

結語

中華上下幾千年,留下了太多的精粹和結晶,哪怕隻是故紙堆中的隻言片語,都有可能承載着一種極其偉大的思想或者理念。然而當我們觸及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其實更應該追尋其背後的成因和各種推動力,因為其中蘊藏着一個民族真正的底蘊和根基。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今天的我們在接觸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該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加站穩自己的腳跟,以海納百川的形式,收納和包容外來的一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