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聲。從水,工聲。本義:長江的專稱)
⑴ 同本義 [Changjiang River]
⑵ 江河的通稱 [river]
“珠江”、“沅江”;
北方的河流多稱“河”。
“洛河”、“渭河”、“漳河”
⑶ 江蘇省的簡稱 [Jiangsu province]
⑷ 中國古國名 [Jiang state]
嬴姓,在今河南正陽西南,公元前623年滅于楚
⑸ 是中古州名 [Jiang prefecture]
晉置,轄境約當今江西全省并西延至湖北省武昌附近。後專指江西省九江一帶
⑹ 姓(見下)
⑴ 大河的通稱:江山。江河。江天。江幹(江邊)。江心補漏(喻錯過時機,補救已遲)。
⑵ 特指中國長江:江防。江漢。江淮
⑶ 姓。江左
古代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亦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的全部地區
江右
a.古代指長江下遊北岸,淮水中下遊以南地區;
b.舊時江西省的别稱
江東
古代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亦指三國時吳國的全部地區
江表
古代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
1、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烏拉那拉氏,滿族姓氏又譯烏喇那拉氏,滿語,穆麟德轉寫為UlaNara。原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烏拉部的王族姓氏,為滿洲八大姓之一。烏拉滿語為江的意思,辛亥革命後改為江姓。
2、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爾哈圖城(今吉林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nggiHala。蒙、滿兩個民族的江吉氏族人皆隸屬于滿洲正藍旗,屬于清朝嫡系軍制,世出滿清大内侍衛,今位于清華園與燕園(即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間著名的藍旗營,就是當年該旗主力兵營駐居之地。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即所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3、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着《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颛顼元孫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颛顼,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颛顼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于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于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并“以國為氏”,将江姓世代承襲了下。
4、源于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時期,著名的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其父名叫堅贊大結,氏族姓為堅贊氏,後在明朝政府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江氏,世為土坪地區土酋。
因為江氏發源于河南正陽,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并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号。據記載,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
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唐初,江姓人遷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随鄭成功入台灣,在台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