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最新消息

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最新消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10:19:21
對勢在必行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河流生态問題的思考

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最新消息(對勢在必行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河流生态問題的思考)1

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最新消息(對勢在必行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河流生态問題的思考)2

談英武,崔 荃,曹海濤

(黃河水利委員會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辦公室,河南 鄭州 450003)

摘 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調引長江上遊的部分水量入黃河上遊河道,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和保護幹旱、半幹旱西北地區補充水源。以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從統籌兼顧、南北兩利出發,科學評價、正确認識調水對調水河流地區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出調水河流地區與受水區生态良性循環的思考:①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調水水庫對當地土地的淹沒和移民安置;②在工程設計中宜重點研究全隧洞輸水方案;③統籌安排第一、二期工程調水量;④在引水壩址下遊臨近河段,有選擇地興建生态保護工程;⑤國家應采取相應的政策,彌補對調水河流地區産生的不利影響等。

關 鍵 詞:生态環境;水資源;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西北地區;黃河

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黃河和西北地區嚴重缺水,水已成為黃河和西北地區的生命線。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引長江上遊部分水量供給黃河和西北地區,修複和保護生态,改善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效果顯著。但是,必須重視調水對調水河流地區帶來的負面影響,應采取措施,緩解或減免對調水河流地區生态與環境的影響。

1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遏制黃河和西北地區生态和環境惡化的重大舉措

1.1 西北地區生态和環境惡化關鍵在于幹旱缺水

黃河上中遊的青海、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6省區,地處我國内陸,海洋季風影響微弱,氣候幹燥,降水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為200~300 mm,有些地區在100 mm以下,屬幹旱、半幹旱地區。近50多年來,由于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不斷增強,西北地區生态和環境呈逐漸惡化的趨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在幹旱的氣候背景下,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已造成有條件可能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約60萬km2[1]。生态和環境惡化,表現在工農業用水大量擠占生态用水;一些河流,特别是内陸河流斷流加劇和尾闾幹涸長度逐年遞增;牧區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綠洲衰退沙化;一些湖泊水位下降、面積縮小、水質礦化度增加;有些地區沙塵暴天氣增多。20世紀70年代甯夏未出現過強沙塵暴天氣,1982~1997年涉及甯夏的強沙塵暴天氣多達24次。2000年鄂爾多斯地區發生沙塵暴達18次。

從大的環境演進過程看,西北地區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千萬年來自然演變形成的,不是人類可以抗拒的。但是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斷地幹預、甚至局部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西北地區社會發展史說明,局部改善環境,以适宜于人類生存是有可能的,但關鍵取決于水資源。因此,必須把解決水資源的問題放在第一位。有水才有綠洲,有綠洲才能談得上生存和發展,保護綠洲,才能遏制生态和環境的惡化,這是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所決定的。

1.2 黃河雖是西北地區的重要水源,但本身缺水嚴重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9.5萬km2,流經我國幹旱、半幹旱的西北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水源。但黃河嚴重缺水,并且屬資源性缺水。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500多億m3,根據水利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資源調查評價結果,近20年黃河流域來水量減少15%,減少的幅度相當大。20世紀50年代年均耗水122億m3,到90年代年均耗水307億m3,比50年代年均增加了185億m3。20世紀50年代年均入海水量480億m3,90年代年均120億m3,比50年代減少360億m3。2001年和2002年黃河全年的入海水量不到50億m3。

嚴重缺水造成黃河幹流和支流河道頻繁斷流、水污染加重、生态和環境惡化。

據預測,在大力節水的條件下,正常來水年份,黃河上中遊地區2010年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偏枯年份,缺水量将更大。

1.3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勢在必行

面對黃河和西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形勢和不容樂觀的前景,解決的辦法:一是大力節水,二是從外流域調水,節流與開源同時并舉。

從長江上遊調引部分水量到黃河上遊, 以豐補欠, 調水補源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已走過了53年的曆程,這是解決黃河和西北地區缺水的根本措施。

2001年5月水利部審查通過黃委提交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和第一期工程規劃》,2002年12月國務院批複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提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分三期實施:從雅砻江、大渡河5條支流調水40億m3為第一期工程;從雅砻江幹流調水50億m3為第二期工程;從金沙江調水80億m3為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共調水170億m3,規劃2050年前實施完成。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一項從濕潤、半濕潤區向幹旱、半幹旱區調水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是向黃河增補水源的工程,是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工程,也是一項保護、改善生态和環境的工程,為維持黃河的健康生命,保護西北地區的生态和環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勢在必行。

2 調水對調水河流生态影響的分析

2.1 調水占河川徑流量和引水壩址處徑流量比例的分析

西線工程與生态的關系,重點表現在調水量上。第一期工程從雅砻江調水15億m3,大渡河調水25億m3;第二期工程從雅砻江幹流調水50億m3,即第一、二期工程從雅砻江調水65億m3,從大渡河調水25億m3,分别占雅砻江和大渡河多年平均徑流量604億m3和495億m3的10.7%和5.0%;第三期工程從金沙江調水80億m3,占金沙江渡口多年平均徑流量570億m3的14.0%。

對一條河而言,調多少水才算适度,當前還沒有通用的标準。由于河流所處國家的國情不同、地區條件不同,很難用一個取水率給予概括。西線調水河流的水量豐沛,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2萬~2.3萬m3,農田每公頃平均占有29.7萬~35.6萬m3,調水河流區人煙稀少,社會經濟發展滞後,現狀各種用水量不大,用水主要在河流下遊,特别是河口地區。預測2030年,三條調水河流域工農牧業、生活用水量,分别占三條河河川徑流量的3%~5%。因此,從調水河流調取5%~14%的水量,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仍餘有足夠的河川徑流量,能滿足下遊經濟發展和生态對水的需求。

雖然調水占整條河流的徑流量比例不大,但占引水壩址處水量的比例為65%~70%。也就是說,調水後引水壩址下遊臨近河道的水量,隻有原水量的30%~35%。對此,有關人士認為調水比例太大。簡單地用調水量占引水壩址處河流徑流量的比例,作為衡量調水對河道下遊生态和環境影響的指标,并不一定适合當地實際。有關資料表明,調水工程引水壩址處調水比例較大的有:希臘雅典調水二期工程為72%~85%,澳大利亞雪山調水工程為85%,萊索托調水工程為74%,我國掌鸠河調水工程為64%。西線調水引水壩址地處于河流上遊河段,河谷形态以峽谷型為主,年降水量700 mm,人煙稀少,用水很少。經分析,引水壩址處調水比例65%~70%是适宜的。三條河調水地區河流縱橫,水系發育,兩岸支流彙入較多,在距離引水壩址10~15 km下遊河段,水量增加14億~20億m3;在距離引水壩址下遊100 km左右,調水占河川徑流量的比例為20%~40%。

2.2 引水壩址下遊臨近河段生态需水量研究

生态需水量,系指能夠提供維系一定生态系統與環境功能所必須的基本水資源量。這個概念為引水壩址下遊臨近河段應維持的生态水量提供了依據。生态需水可理解為維護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不會惡化并有所改善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河道内生态需水包括維持水生生物生存、防止河流水質污染、防止河流斷流等所需的最小徑流量。河道外生态需水則主要指維持河道外植被群落穩定所需的水量。

生态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相互制約的平衡體系,因而沒有一個統一标準來衡量特定流域的生态需水量究竟是多少。我們請國内著名專家和科研單位配合計算生态需水量,采用了國内外有代表性的10種方法進行比較,根據實地考察的感性認識,探索改進了TEXAS法認為較其他方法更接近于調水地區的條件。根據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模拟和調水河流生物用水及居民生存用水分析,提出了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下限值,即引水壩址不同季節的下洩流量,應達到或超過調水前最小月平均流量。隻有這樣,才能維持河道河川徑流量在自然生态下可承受的最小水量。

通過采用水文法和同位素水文法水樣測定分析,認為調水對河道水量—地下水—植被關系的影響微弱。河道外兩岸植被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依賴于大氣降水,對植被生長起決定作用的局地氣候、土壤、地下水量均無顯著變化。所以調水對植被區系、植被構成、森林資源的影響微弱[2]。

陸生動物對植被資源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調水對陸生動物的區系組成、種群結構及資源不緻産生影響。西線工程的建設,不會阻斷陸生動物的自然遷徙和覓食路線,對其繁衍栖息環境基本不影響。

對水生生物而言,調水後壩址下遊河道水量減少,大壩也攔截了河流中部分營養物質,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環境縮小,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會縮小,生物量會降低。調水對壩址下遊臨近河段的水生生物會有一定的影響,但該區域未發現有珍稀物種。為減少調水對壩址下遊水生生物的影響,對下遊流量可進行科學調度,适當加大洩量,再者,随着兩岸支流的彙入,區間來水得到大量補充,對水生生物的影響程度會逐漸減少。

綜合分析認為,調水河流和河流上遊河段的水量有足夠的水資源承載能力,支撐現有的調水規模。根據生态需水量,在充分利用豐水流量的條件下,計算的調水量與規劃的調水量基本一緻。

3 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促使受水區和調水河流地區的生态良性循環

早在1959年,水電部和中科院共同提出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32字指導方針:“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水盡其用,地盡其利”。其中提到“統籌兼顧,南北兩利”,這是40多年前的調水指導方針,也是當今的調水思路。

從總體上看,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把長江部分水量調入黃河,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為幹旱、半幹旱的西北地區注入新的生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如果不實施我國古今已建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以及當代應急向幾近幹涸的白洋澱、南四湖、塔裡木河、黑河等湖泊、濕地、下遊河道應急補充生态水,生态和環境又會是什麼樣子。

從全局看,受水區是調水工程的主要受益者,調水河流地區是主要付出者,調水可能對當地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失,應當盡量避免、減緩,或給予必要的補償。從局部看,調水河流河段雖然計算了維持引水壩址下遊生态功能不會受到較大影響的生态需水量,但是,河流自然狀态下的一部分水量調出了,改變了河流的原有生态狀态,其負面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從長遠看,應着重考慮調水河流地區生态保護和經濟發展,以南北兩利的思路,指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的整個過程,采取措施,緩解或減免對調水河流地區生态與環境的影響。

(1)調水河流地區高山峽谷密布,居住着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其中多為遊牧民,屬貧困地區,當地建有寺廟和宗教設施,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水庫淹沒和移民安置。如盡量避免淹沒有3 000人居住的班瑪縣城。

(2)目前研究的調水工程方案,主要有全隧洞方案和隧洞加明渠方案,為減少工程建設對調水河流工程區高原草甸和森林植被造成破壞,工程設計中宜重點研究全隧洞方案。

(3)引水樞紐的溢洪等輸水建築物,應根據地質條件,減少地面大開挖,以隧洞型式輸水;即使局部需要開挖,也要重視植被的恢複。

(4)第二期工程調水50億m3,輸水線路與第一期工程平行、緊靠,第二期工程建成後,第一、二期工程共調水90億m3,可對水量統籌安排,優化配置,各引水河流的調水量可作适當調整。

(5)可在引水壩址下遊臨近河段,有選擇地興建生态保護工程,以保護河道生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群衆生活水平。

(6)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模宏大,是國家的重大基礎設施,是涉及西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性工程。調水對調水河流地區的生态和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等方面會帶來負面影響,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随之改變,國家應采取相應的政策,彌補調水河流地區産生的不利影響。協調調水河流地區和受水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是一項十分複雜和龐大的系統工程,應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以保證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4 結 語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補水黃河和西北地區,是保護、改善生态和環境的需要。要用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确認識調水與調水河流地區的生态關系,科學評價調水對調水河流地區的負面影響,達到統籌兼顧,南北兩利,共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工程院“西北水資源”項目組.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态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綜合報告[R].北京:中國工程院,2003.

[2]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引水樞紐下遊生态環境需水量研究[R].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5.

作者簡介:

談英武(1935-),男,湖北武漢人,原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

引用格式:

談英武,崔荃,曹海濤.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河流生态問題的思考[J].人民黃河,2005(10):9-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