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從人,表示人的動作行為;從吏,指低級官員。
使做官員之意時,最初指“使者”,從唐朝開始負責某種政務的官員開始被稱為稱“使”。
1、唐朝的節度使
節度使是唐朝的地方軍政長官。“節度”一詞出現的很早,節制調度的意思。
節度使淵源于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稱都督。
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财三政于一身,時稱節鎮。
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範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範陽(今北京地區,即古幽州)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天寶十節度使
至此唐代外重内輕,安史之亂遂不可避免。
楊貴妃
2、宋朝的樞密使、安撫使、轉運使
宋朝将唐代的“道”改稱“路”,為了不重演唐代節度使權大而藩鎮割據,遂将一路的地方大員一分為四。
宋朝行政區劃
也就是說,宋代的各路沒有統一的官署,沒有最高長官,而是設置四個機構,各置長官,各不統屬。
安撫使,掌軍事與民政,官署名為經略安撫司,簡稱“帥司”。
轉運使,掌錢糧征收與轉運,官署名為轉運司,簡稱“漕司”。
提點刑獄公事,掌地方司法、刑獄與監察,官署名為提點刑獄司,簡稱“憲司”。
常平使,掌常平倉(國家用來平準糧價的糧倉)與貸放錢糧、鹽茶專賣,官署名為提舉常平司,簡稱“倉司”。
而樞密使不同,樞密使是宋朝為了中央集權,分割相權而設的一個職務。
在宋朝,樞密使是與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起共同職掌軍國大事的實權人物,是協助皇帝管理軍隊與部屬軍事行動的最高級官員。
宋朝用樞密使分了宰相的軍權,宰相主政,樞密主兵。
3、明朝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
明朝廢宰相,在全國設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即北直隸、南直隸和十三個省。
明朝行政區劃
省級地方官員最初和宋朝一樣,沒有最高行政官員,而是分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掌一省民政、司法、軍事,合稱三司。
布政使司掌“民政”,長官稱布政使,俗稱藩台
按察使司掌“刑名”,長官稱按察使,俗稱臬台,相當于宋代的提點刑獄。
都指揮使司則掌“一省軍務”,長官稱都指揮使
後來至宣德年間,因軍事需要,始置“巡撫”為一省軍政長官。
直浙總督胡宗憲
所謂巡撫,即“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最初不常置,後來變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又稱“撫台”。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正月,大明用兵麓川(今雲南隴川西南),兵部尚書王骥主其事,首次稱總督。
總督與刺史一樣,最初也不是正式官名,是中央的派出機構,後來變為一省及數省的軍政長官,又稱“制台”。
總督權在巡撫之上,合稱“督撫”,三司均為其下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