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小學教案中的釋義
田園雜興圖
範文穆公
範成大,平江吳縣(蘇州)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也叫南宋四大家,其他三位是尤袤、楊萬裡和陸遊),為官有道,政績斐然,谥号文穆。
老年歸隐石湖(蘇州附近)後寫了很多田園詩,其中寫春天的二十四首,夏、秋、冬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命名為《田園四時雜興》,意為“四個時節在田園裡各種有意思的事”。這是其中的第三十一首,屬于描寫夏日類的。另一首“梅子金黃杏子肥”是第二十五首。
範成大臨終前自編詩文成《石湖居士詩集》,由楊萬裡作序。《四庫全書》裡說他:“蓋追溯蘇黃遺法,而約以婉峭,自為一家”。錢鐘書的爸爸錢基博說:“得山谷之遒煉,而不為捃摭;遜東坡之豪放,而約以婉峭;異陸遊之熟易,而同其清新;有萬裡之幽瘦,而避其俗俚。”
下面說“耕耘”。
99年購于黃埔大道東的《天工開物》終于派上用場了
春暖花開,萬物複蘇,農民伯伯又要開始一年的勞作了。打從往田地上撒肥料開始,到播撒下種子期間,就有若幹繁複之程序,煞是勞累,所謂“粒粒皆辛苦”是也。
從破土到收獲大緻要經過耕、耙、耢、耩後才算播下種子,然後還要澆水、施肥、鋤草(耘)、殺蟲後收割,耕和耘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兩個工序。所以一般用“耕耘”來代指辛苦的勞作。
耕和耙
“耕”是種地的第一道工序,這裡所用到的工具古代叫“耜”,現在叫“犁”。
犁是一種耕作的農具,木架,金屬犁铧頭,将深層的土翻到表面。
犁的關鍵部位是金屬的“犁铧”,堅硬以破土
這種勞作技術性含量較高,作業時一般要右手扶犁——以控制犁的方向及深淺度,還要左手持鞭——來控制牛老老實實往前走使勁拉,雖然看起來行雲流水般的操作,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
老農犁地圖
有個歇後語叫:“兩頭肉,中間木”說的就是耕地時前頭是牛,後頭是人,中間則是木制的犁。
洋人犁地圖
如今的機械化犁地
1908年發行德國馬克100元的背面,左下角就是德國犁
擴展閱讀:
梨花大鼓,原來叫犁铧大鼓,即山東大鼓書。三四百年前發源之初是魯西北農民在勞作間隙,于田間地頭手敲犁铧片發聲為伴奏的一種演唱形式,後來搬到舞台上,演唱者右手擊鼓左手操鋼闆,風格樸實,說唱兼備。
山東大鼓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耘,不過看起來像是在插秧
再說耘。耘的工具叫鋤。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裡說的鋤。
用耒工作的人
耒(lěi),除草工具也,用“耒”在農作物周圍除草和培土并把除去了雜草的泥土聚集在作物植株周圍則叫“耘”。所以很多跟農事相關的字都是“耒”字旁。
鋤草圖
鋤草的農具叫耘鋤,大概長這樣
“荷把鋤頭在肩上,牧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說的就是這個耘鋤
第二步曰“耙”。
這個叫耙(pá),有木質有金屬,豬八戒的武器即是
這個叫耙(bà),但是魯西北一般用的是雁翅耙,即上圖兩排耙呈雙翅形
耕完了,新土翻上來,會有很多大的土坷垃,欲使其變小,就需要“耙”了。
範成大說的“童孫未解供耕織”裡的童孫,應該是極小的寶寶了,農村孩子到了七八歲就要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了。
小時候爺爺耙地的時候經常帶上我和弟弟,因為雁翅耙的雙翅中間有兩根橫木,小孩蹲在上面,可以增加耙的重量,從而使較硬土塊也可以被“耙”碎。
“耙”這個活很不好幹,蹲在上面颠簸又要吃土,春天多風,暴土揚場的渾身都是,而且臉離牛屁股很近,牛随時都會拉粑粑,酸爽至極,而且累了以後反應遲鈍還會受到爺爺的訓斥。
第三步就是“耢”:
耢地圖
還好,這一步的“耢”,就用不着小孩幫忙了。
為了使土坷垃變得更小,耕、耙之後還需要再耢一遍。
耢
“耢”大概是由指頭粗細的紅荊條編成的一個長方形的農具,作用也是碎土。作業時牲畜拉着耢在土坷垃上碾壓而過,農人叉開雙腿站在耢上,一手牽缰繩一手持鞭,遠遠望去頗似馬拉着“雪橇”在田野裡奔跑。
“耕”的時候犁地很深,費力較大,必須用黃牛來拉,後邊的“耙”和“耢”用力則逐級變小,可以用驢馬等畜力了。
“耒”字旁的字除了耕、耙、耢等,還有“耩”,就是播種的意思。
等耕、耙、耢完成,土地松軟達到要求後,才可以耩。忙碌了很多天的農民伯伯還沒和種子見面,耘更是遠遠的在後邊呢!
學了《田園四時雜興》不能光看到美麗的田園風光“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啊孩子們。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維基和百度,侵删。——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