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朗的清香
文丨餘豔
初識“豆腐西施”
作坊的堂屋很大,正中的大石磨很顯眼。
石清香推磨的腳步一前一後,有力的腰支撐着身體,手中的磨杆一圈又一圈劃出優美的弧線。周邊一字排開的豆腐箱旁,員工搖晃濾架、竈台煮漿,一片忙碌。濾帕、桶盆在各自的位置上候着。這陣勢似在說:磨豆腐是件太繁瑣的事。
推磨的背影轉身,石清香看見了我們,一身苗家服飾的她快步迎過來,一頭的熱氣漂浮着,襯出她豆腐般白嫩的肌膚——好一個傳說中的“豆腐西施”。爽言快語也随即噴薄而出:“看這石磨像千年古董?沒有那麼長,百多年。從晚清時起,坪朗豆腐就是豆腐中的‘名品’”。
“你再看看這兒。”石清香指着正從磨齒裡滴下的奶酪般的白漿說: “這漿,白得像奶油,滑潤、油亮。這光澤的漿,電驢子可磨不出來。”她從壓箱取出一塊剛出爐的四方豆腐,掂起豆腐一角,來回晃動,嫩滑的豆腐居然不斷。“坪朗豆腐的嫰、香、滑、韌,主要靠本地青皮黃豆加天然山泉水泡豆、石磨磨漿、柴火鐵鍋熬制……”就是這嚴謹的工藝,才确保了坪朗豆腐的卓越品質!
“爺爺和爸爸,他們苦得沒個頭。像石磨總在苦槽槽裡,轉來轉去轉不出苦道道。我的命好,趕上了好時代。”
一個舀豆的婦女上前搶話:“他們石家,前三代想糊口保溫飽,總苦不完。到她這代,才真正走上了富裕路。她還富成這方天地的帶頭人!”
一陣鈴聲響起,石清香接客戶電話,是聯系購買系列豆腐産品的。
屋外的院子裡,正在挑選青皮豆的員工都是脫了貧的鄉親。陽光下,她們一臉燦爛。
傳承了幾代的豆腐清香
坪朗是個村,山間苗寨。
出了吉首,沿着峒河一路往西,十五分鐘車程就能看到一片滿是鵝卵石的河灘,三面環水的坪朗苗寨就在河對岸。河灘上,石闆路、木頭房,青牆黑瓦,炊煙袅袅……若再行約十公裡,過隧道就見到雲裡的彩虹——世界著名的矮寨大橋。神秘苗寨在鋼鐵連接的現代時尚和與世無争的純樸民風中和諧共存。時間在緩緩流淌,一片歲月靜好。環山繞水的坪朗村成了都市人向往的“湘西後花園”。
“石氏豆腐坊”牌匾下,石清香的父親、83歲的石光耀坐在台階抽煙。
老人祖上都以豆腐為生,他從小是聞着豆香長大的。年幼時,父親磨豆腐,他喜歡騎在轉磨的長柄上,像騎着一匹古老的旋轉木馬。随着父親推起爺爺交過來的沉重石磨,“三更睡五更起”,他開始拼命做豆腐。“我25歲那年,父親患病去世,他是累死的……可我還得接過沉重的石磨,讨生活。”繼承了豆腐坊,石光耀延續了“豆腐世家”的香火,也給村莊傳承了一縷豆腐清香。
“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最先,石家獨自經營豆腐,石光耀每天淩晨3點就起床,昏黃的桐油燈下,要做幾十斤黃豆。到了下午,背着背簍,連同3個木質豆腐箱,走村串戶地叫賣。他家門前曾是官道,“那時,部隊官兵路過這裡,都會買我家的豆腐吃。”石光耀說起這些一臉榮耀。
轉動石磨,也轉動了年輪,當一個孩童成為八旬老人,推動石磨的人已變成了他的幺女石清香。女兒接過一份家族手藝,成為坪朗豆腐第四代傳承人。
2009年,石清香在吉首開了家“鄉巴佬廚房”,開始讓豆腐經營走出去。餐館大部分蔬菜都是村裡老百姓種的菜,魚、桃花蟲都是村民從河裡撈來的。主打菜“坪朗豆腐煮魚子火鍋”用的是石磨手工推制的豆腐,從開業第一天,就成為慕名而來的客戶必點的美味。加上她自己熏制的臘肉、香腸、臘豬腳,滿桌飄香。
餐館被城市居民熱捧,“鄉巴佬廚房”火了吉首城,也火了連接坪朗苗寨的一條線。石清香在這條線上忙活。豆腐在坪朗做好,15分鐘的路程,清晨送往吉首市區的餐館,制作當天的菜肴。豆腐香嫩細滑,石清香熱情大方。再往後,顧客不滿足在店裡吃,希望能買到豆腐。于是位于坪朗的豆腐坊加大生産量,在供應餐館之餘,開始對外銷售。
讓純正的味道真正走出大山
如今,美味都買得到,可真正傳統食材越來越少、純正味道越來越淡。如何讓坪朗豆腐真正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石清香在思考和探索。
2012年,省城熱鬧的農博會上,人們裡三層外三層圍着一方石磨,推磨人是石清香的老父親石光耀。石磨、青皮豆、山泉水都是從家鄉帶來的,現場磨豆腐,展示原生态。音樂響起,圍簾後面身着銀制苗飾、唱着苗歌的石清香,帶着一隊苗家阿妹,端出熱騰騰的豆漿、香噴噴的豆腐腦兒。看着現場磨制,品着獨特清香,參觀者一下子把還沒有包裝的豆腐幹、醬豆腐一掃而光。推磨人石光耀省城露臉,也領回了“豆腐大王”的稱号。
“我是想清楚就不猶豫。馬上策劃,我把村裡10多名姑娘小夥帶到乾州古城,又在吉首市開了第一家坪朗豆腐專賣店兼體驗坊,生意依然很好。”
其實,各個行業都在“工業化”浪潮中按下“快進鍵”,豆腐行業也不例外。粒大飽滿的大黃豆、電動打磨、機器壓制、規範化的程序似乎讓做豆腐變得簡易和高效。可峒河邊的“石氏豆腐坊”,石磨吱呀吱呀的摩擦聲四季不變。石清香堅持着傳統手工技藝。
她的工作是從别人熟睡的深夜開始的。“睡前,我得選豆泡豆。其實,員工都選過了,我習慣了還要在豆盆裡扒拉一陣。偶爾挑出幾粒黴壞的豆,就覺得可能的苦澀被我擋拒,明天的豆腐純淨得隻有清香。”
石清香甯可少出品,也要守住祖傳的品質。“工藝可以複制,流程可以重複,豆腐制作中的山泉水不可代替。” 她告訴我們,有幾次,泉水管道出問題,她們就去山上挑。
将坪朗豆腐做成産業
“西施叫你坪朗吃豆腐咯——”一位調皮遊客的喊話,在臨近中餐時間的坪朗上空回旋、震蕩。踩着跳岩進寨子的我們,胃口鮮活活地被調起來了。
湘西多水,河溪縱橫,許多村寨依水而建,跳岩成為苗寨重要的“交通設施”。如棋子般散落在溪水中的大石塊,既不阻擋河水流淌,又能像橋一樣連接苗寨與寨子外的世界。
這個傳統的苗族村落,保存了相對完整的苗族傳統文化和手工技藝,借着特色村寨、鄉村旅遊,坪朗人動了起來,與時代融合,乘勢脫貧緻富,直奔美麗鄉村。
“鄉巴佬廚房”是一高大的吊腳樓建築,坐落在寬闊的石灘灘頭。“到坪朗,吃了臘肉、桃花蟲、黃牛肉都不算,一定記得‘吃豆腐’”。
剛說着,“咚咚咚——”,苗鼓迎客了。一進門,熱豆漿端上來了,白嫩嫩的豆腐腦也上了桌。
城裡一個“鄉巴佬餐廳”,鄉裡一個“鄉巴佬廚房”,吉首、坪朗,豆腐經營實現了城鄉一體化。
接過父親的豆腐擔子,石清香卻絕不像老爸挑擔叫賣。“看到外面的車了嗎?”那是一台起亞越野車,透着勇猛幺妹的堅定性格。開着車城裡賣、鄉裡送,還網上銷。包括自己的餐館、體驗店,吉首市幾十家店每天要消化她200多斤豆子産品。其他的,就得提前預定了……
石清香隻能更忙。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4家店的老闆娘,也是第一個将坪朗豆腐産業化的女漢子。
從2012年開張以來,“鄉巴佬廚房”作為坪朗村第一家農家樂,在苗寨最先拉開了旅遊産業的序幕。特色小吃,傳統苗繡,喧天鼓舞,集聚坪朗旅遊資源,能上的都上。在旅遊這個大主題上,打好民族牌、生态牌。
石清香辦起了千人長龍豆腐宴、萬人坪朗豆腐節,建四月八傳承場、打造村民春晚,做的是影響;她人财物、産供銷一肩挑,把豆腐融進旅遊名村、生态興村的整體布局,接的是地氣。不久,來觀光、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身邊的人給這個“一根筋”、敢拼命的幺妹取了一個敦實的名字:石頭。石頭?還不就是個夯實的——磨!
一個叫石梅香的大姐坐在我們面前,她是連續三年在石清香合作社獲得“分紅”收益的20戶貧困戶之一。“我們坪朗村說,‘扶持資金跟着貧困戶走’,要把‘血液’輸到‘靜脈’中,用産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緻富,是讓我們自己‘造血’。脫了貧就不能返,哪個不想一直富喲。”說着說着大姐就扯開嗓子唱出來:“感謝黨的政策好,項目分紅到農家;産業四級覆蓋好,我們都要奔小康……”
人間煙火中不一樣的豆腐味
古老的石磨,在周而複始的輪回中,也磨出了人間煙火中不一樣的豆腐味。
“磨,就是磨人……”石清香話語有些低沉:“我知道,一個品牌的建立,冇得那麼一帆風順。”
她想起了那些未曾料想的艱難。2016年,為了合作社20位貧困戶投資能迅速分紅,她開建一個新項目,挖土填坑,施工建設,熱火朝天,過年前卻被勒令停工。百把萬砸進去,全沒了。股東失望,家人怪怨,兄弟姐妹反目,事業起不來,她精神一下垮了。大年初六晚上突發心髒病,差點送命……
不久,市場上又冒出許多“坪朗豆腐”,都是假牌套貨,不按規矩出牌,差點沒把她的市場沖死。可都是些鄉裡鄉親,想說的話堵在心裡,想幹的事又不忍心做,活生生地急。
那段時間,石清香像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她隻幹兩件事:推磨,擊鼓。
擊鼓,是鼓舞,是激活。咚咚的鼓聲又是宣言!鼓聲中有老父親常常的念叨:以前日子苦,現在好了,什麼都有了。鄉裡鄉親的,要一起做,共同富……
她突然想通了。窮怕了的鄉親都想奔好日子,與其這樣,不如和他們一起抱團幹!自古“坪朗豆腐河溪醋”,如今做豆腐的已不止她一家,村裡有15戶村民正進行豆腐生産,每天每戶都要打200斤以上黃豆。單打獨鬥力量小,矛盾多;聚集攏來,抱成團規模化經營,大家樂。行,就做這個領頭羊。于是,她成立了坪朗豆腐合作社,抱團做豆腐加工、銷售和農家樂經營,并注冊統一的“坪朗豆腐”商标,将産品推向市場。
石清香原本性格安逸,丈夫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受他影響,她想走出家門自己創業。這10年跌跌撞撞、辛勞委屈不容易,丈夫不忍心,從很好的單位辭職回坪朗幫她。
自己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真富
2014年底,石清香做了一件大家想不到的事:石氏豆腐作坊一店、坪朗鄉巴佬廚房體驗二店、向陽坪鄉巴佬廚房體驗三店、團結西路坪朗豆腐專賣店體驗四店,一起向鄉民敞開,尤其是村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4個偏遠村35家建檔立卡貧困戶135人,一起幫!
200多畝的黃豆地,是石清香和村民一起緻富的聚攏地,這裡的青皮黃豆,她用高于市場價收購;幫助40多位村民就業,2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她的豆腐坊、體驗店、大餐館就業并分紅。她新近又投資300多萬元,在坪朗村修建集生産、加工、包裝、體驗、展示、休閑、銷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坪朗豆腐坊”,年産值将達1500萬,将給鄉親們帶來更多的紅利。
“自己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真富。”石清香組建苗鼓、苗歌、舞獅等文藝隊伍,以特色旅遊、新農村示範等種種措施帶村民走緻富大道。
好山好水好豆腐,石清香成了鄉親們暖心的小棉襖,成了坪朗村的一張大名片!她被村民推選為市人大代表,她的提案有總結:“投資3500餘萬元,先後完成242戶特色民居改造、500平方米綜合樓暨文化旅遊接待中心建設及一批古街巷、古渡口的維修改造”;更有帶動村裡共同緻富的後續辦法:實行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文化 旅遊、生态 旅遊的“雙帶雙加”發展路子。
去年坪朗村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00餘萬元。今年,坪朗村整村實現了脫貧!
石清香仍然在她的石磨旁,忙着。
“石磨不能停,像生活永遠在轉。”石磨轉出了圓圓的日子,轉出了圓圓的夢想,更轉出了結實的年輪……
(作者系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省網絡作協主席,一級作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