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防病蟲:堅持“秧田重治,本田挑治”的原則,選用低殘毒高防效的農藥,畝用殺蟲雙200g防治螟蟲、飛虱、葉蟬,用井岡黴素防紋枯病,葉枯甯防白葉枯病,速滅殺丁防蚜蟲,用三環唑或富士一号防稻瘟。切忌用呋喃丹、砷元粉、滴滴涕等毒害魚類的農藥。
⑥土壤:不同土壤經過壟作均向良性生态環境發展,如澱漿田起壟前土壤容重為0.5700g/cm³,起壟後半個月測定為0.5517g/cm³,顯然容重減輕。而起漿田則不同,起壟前土壤容重為0.3786g/cm³,起壟後半個月測定為0.5182g/cm³,容重增加。不論澱漿田或起漿田,土壤容重均在0.5000g/cm³靠攏,達到水稻土最佳土壤浸水容重,說明兩種不同類型的田塊,起壟後土壤自然結構都顯著變好。經過多次試驗,已經證明不同土質壟作後,增産幅度不一樣,冷浸田>大眼泥田>大肥田>夾沙田,但比平作稻田增産,其順序如下:
冷爛田壟作畝産617.55kg,比平作增産172.85kg
大眼泥田壟作畝産611.2kg,比平作增産149.5kg
大肥田壟作畝産576.3kg,比平作增産103.3kg
夾沙田壟作畝産618.85kg,比平作增産51.35kg
冷爛田的成因:這種田分布在山區各地和丘陵低窪地段,排水極不暢,地表流水聚集,地下水位高,地表水、地下水相連,田塊終年積水,土壤物理、化學性質變壞。土體呈潛生發育,離地30~40cm土層,以至表土層出現中度以上潛育現象,土色呈灰、藍灰或綠灰色。水溫低,比一般田低1~2℃。土壤缺氧,除表土外整個土體處于強還原态,氧化還原電位一般在100mV以下,有時出現負值。亞錳、亞鐵、甲烷、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積累。土壤高度分散,泥腳深爛,有的表層呈浮爛狀,插秧難穩根,水稻生長後期易倒伏。土壤微生物數量減少,活動減弱,有機質分解慢,雖然土壤含全量養分過高,但有效養分少,不能滿足水稻正常生長的需要,水稻出現黑根多、白根少,易坐兜,畝産一般在150kg左右。
起壟後土壤氧化勢增加,據測定,氧化還原電位上升達150mV以上,養分全量迅速轉化成速效養分,分散的土壤凝聚成有結構的土壤。在起壟時因為土壤太分散,隻好底層鋪上稻草,分幾次起壟才能成形,幾乎是一層稻草,一層泥垛起來的。當鋪入壟體的稻草腐爛後,又成為水稻的肥料,水稻坐兜不分蘖的現象沒有了,白根增多根部活力增強,産量由150kg翻到600kg以上,真有一步登天之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