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13:32:34

勝利油城蝶變生态綠城

東營市深入學習貫徹視察東營重要指示要求和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黃河入海口城市落實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生态第一資源和最大優勢,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新華章,實現從昔日的勝利油城到今天的黃河口生态綠城華麗蝶變。

一、堅持生态立市,完善綠色發展保障體系

繪好一張藍圖。東營市委、市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成立推動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完善工作統籌推進機制,制定學習貫徹視察東營重要指示要求和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導意見、責任分工和督辦通知,完善工作思路,細化工作措施,加強督促落實,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進生态文明建設。

編好一套規劃。進一步明确東營市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思路、目标要求、重點任務的總體布局,高标準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謀劃提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護治理重要标杆等5個方面戰略定位和12個方面戰略任務,論證推出245個生态保護、重大基礎設施和高端産業項目。配套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和修複規劃》《黃河三角洲生态補水規劃》《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态保護修複專項規劃》等9個專項規劃,構建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 9”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引領與推動政策措施和項目落地有機結合。

織好一張法網。頒布實施市域生态立法《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與修複條例》,制定出台濕地城市建設地方性法規《東營市濕地城市建設條例》,與《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東營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構建起完備的地方性生态法規體系。成立環保審判法庭,發展完善環境資源審判“東營模式”。推動執法部門常态化開展海上聯合執法,設立巡回法庭和檢察工作站,依法規範懲處破壞生态行為,實現立法、執法、司法的有機統籌。

二、堅持綜合治理,築牢綠色發展生态支撐

生态網格化“四級聯動”。出台《關于全面建立森林濕地長制的實施意見》,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森林濕地長制體系,實現全域水、林、田、湖、草、濕地、灘塗和海岸線全覆蓋。建立“生态警長制”以及“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護在村”四級聯動生态治理網格化管理體系,确保每片土地都有“生态警長”和具體管護人員負責管理,形成了責任明确、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生态綜合治理格局。東營市“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居山東省第1位。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72.1%、市地表水Ⅲ類及以上水體比例達33.3%,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目标任務;9個國控河流斷面全部實現提标,國控斷面地表水水環境質量指數為5.77,同比提升23.1%,居全省第1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100%。

水生态環境“陸海統籌”。建立“河流—河口—海灣”聯動聯防機制,實施“五水統籌”“六水共治”,推動上下遊、幹支流綜合治理,實施中心城“兩河”及内水系環境綜合治理、“藍色海灣”綜合整治、入海河流“消劣行動”“淨灘行動”,把水、林、田、湖、草、濕地、海灘、海岸線作為一個整體,有力促進了“河—陸—灘—海”生态系統良性循環。先後實施16個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修複項目,總投資10.6億元,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連通水系241公裡,修複鹽地堿蓬、海草床4.7萬畝,近兩年生态補水超過3億立方米,探索形成了黃河口濕地修複模式,達到了“一次修複、自然演替、長期穩定”的良好濕地修複效果,河陸灘海複合濕地生态系統正在形成,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态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進一步增強。

生物多樣性“立體保護”。實施珍稀瀕危鳥類栖息地保護、貝類原種場保護恢複等項目,加強東方白鹳、黑嘴鷗、鶴類等關鍵物種栖息地保護,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生态監測中心作用,豐富平台功能,拓展平台應用,對水、大氣、土壤等要素環境質量開展全方位分析研判,加強生物多樣性動态監測,紮實開展區域生物多樣性數據分析,提高預警預測能力,更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不斷提升,由海岸到内陸分布的鹽地堿蓬、柽柳和蘆葦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積逐年穩步增長,呈正向演替。黃河口區域生态環境持續改善,成為黃(渤)海區域水生生物重要産卵場、越冬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鳥類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東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三、堅持轉型升級,邁出綠色發展堅定步伐

強化“雙碳”目标引領綠色低碳發展。堅持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為引領,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紮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堅決淘汰落後産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威聯200萬噸/年PX項目投産,向上整合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項目、向下推進PTA、PET等産業鍊項目,高端石化産業基地建設紮實推進。創新油地共建共享治理機制,與勝利油田合作共建區域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平台,建設全國最大的百萬噸級CCUS全鍊條示範基地。依托濕地、灘塗和鹽堿地等黃河三角洲獨有生态資源,開展生态系統碳彙監測核算研究,初步完成挑河口鹽沼生态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實施方案及黃河口鹽沼生态系統碳彙監測方案編制,積極推動開展生态碳彙試點示範。“十三五”期間,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7.1%,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超過20%。

紮實開展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形成黃河三角洲典型自然資源“一張圖”、重要自然資源分等定級表、生态産品産業分類目錄3項基礎成果,構建1套生态産品價值業務化核算技術體系及其應用框架,打造黃河口公共生态産品等4種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模式,建立生态産品供給保障等5項保障機制。實施生态保護補償和資源有償使用,首次将重點生态功能區和保護區納入獎補範圍,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省級試點,發放首筆排污權抵押貸款300萬元;有序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發放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2000萬元;持續推進區域市場化水權交易試點,完成三筆水權交易共計2000萬方。創新“綠色土地”出讓機制,建立“土地出讓 生态券”的土地使用價格形成機制,完成首宗278畝附帶生态産品保護和修複條件的土地出讓交易,形成了“東營潤松農業公司實施鹽堿地生态修複發展林下經濟促進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案例”等一批典型案例,打造自然資源領域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東營模式”。

全力打造陸海統籌型黃河口國家公園。科學規劃國家公園範圍和分區,将黃河口區域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口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口生态國家級海洋特别保護區等8處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科學劃定黃河口國家公園範圍35.23萬公頃,其中陸域面積13.71萬公頃、海域面積21.52萬公頃;劃定核心保護區面積18.41萬公頃、一般控制區面積16.82萬公頃。高水平編制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綜合科考報告、符合性認定報告、社會影響評價報告、總體規劃等技術成果,起草《山東省國家公園管理辦法》,制定特許經營、社區共建等專項管理制度規定。堅持用生态的辦法治理生态,系統推進河口治理、濕地修複、生态水系構建、海洋生态修複、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工程。2020年以來,組織實施濕地生态保護修複、互花米草治理等9個生态修複項目,修複各類濕地15.9萬畝,初步構建起河、陸、灘、海連通體系。建設鳥類栖息繁殖島36個、魚類栖息地10處、植物生态島29個,保障黃河三角洲生态系統健康完整,大力推進陸海統籌型自然保護地建設、深入開展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護治理。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生态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1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生态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2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生态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3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生态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4

東營生态文明建設新局面(生态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