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禮記國學講解

禮記國學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15:21:21

禮記國學講解?西漢戴聖編選《禮記》四十九篇,是一部孔子弟子、門人及其後學論述先秦禮制的文集,是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影響極大的儒家之書《禮記》文字簡奧,儀節繁缛,漢橋仁、馬融、高誘、盧植、鄭玄皆注《禮記》,惟鄭玄《禮記注》(下簡稱“鄭注”)傳于後世,成為漢唐以來學者研讀《禮記》的不祧之祖鄭注的優點如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禮記國學講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禮記國學講解(鄭玄禮記注為何成為研讀禮記的必修書)1

禮記國學講解

西漢戴聖編選《禮記》四十九篇,是一部孔子弟子、門人及其後學論述先秦禮制的文集,是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影響極大的儒家之書。《禮記》文字簡奧,儀節繁缛,漢橋仁、馬融、高誘、盧植、鄭玄皆注《禮記》,惟鄭玄《禮記注》(下簡稱“鄭注”)傳于後世,成為漢唐以來學者研讀《禮記》的不祧之祖。鄭注的優點如下:

一、訓诂經文。訓诂是注釋疏通古代語言。《禮記》難讀,文意古奧,訓釋疏通,讓人讀懂,是第一要務。鄭注常用“某,某也”,“某,猶某也”“某,謂某也”“某曰某”等方式诂訓經文。《禮記·曲禮上》“很毋求勝”注:“很,阋也,謂争訟也。”“很”是争訟。“帷薄之外不趨”注:“行而張足曰趨。”“趨”是擡腳快走。“昏定而晨省”注:“定,安其床衽也。省,問其安否何如。”子女晚上要幫助父母鋪床,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恒言不稱老”注:“廣敬。”“老”是尊稱,自稱“老”,是妄自尊大的表現,非孝子所當為。“廣敬”是子女不僅要尊敬父母,也要尊敬他人。

鄭注承繼前賢,還使用“讀如”“讀為”“讀曰”“當為”“當作”“字之誤”“聲之誤”“某之言某也”等術語,正音釋字明通假。《禮記·玉藻》“王後袆衣,夫人揄狄”注:“袆,讀如‘翚’,揄,讀如‘揺’,翚、揺皆翟雉名也。”袆衣、揄狄是王後之服,鄭玄用“翚”“搖”為“袆”“揄”注音。《禮記·曾子問》“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注:“數,讀為速。”用“讀為”破通假字。鄭注用“當為”“當作”表示聲誤和字誤,或與聲之誤、字之誤配合使用。《曲禮上》“拾級聚足”注:“拾,當為‘涉’,聲之誤也。級,等也。涉等聚足,謂前足蹑一等,後足從之并。”“拾”讀“涉”音,踩也。“拾級聚足”是前腳登一級台階,後腳與前腳相并而依次登階。《禮記·檀弓下》“詠斯猶”注:“猶,當為‘揺’,聲之誤也。搖,謂身動搖也。”“猶”讀“搖”音。鄭注“某之言某也”,以聲取義,從語音說明二字意義關系。《禮記·檀弓上》“小人曰死”注:“死之言澌也,消盡為澌。”“死”即“澌”,消盡無餘。鄭注以聲取義的方式,開劉熙《釋名》之先河,為後人注解經書奠定了體式。

二、解釋名物。《禮記》多載先秦名物,時代久遠,難以知曉,鄭玄有極強的時代觀念,常用漢代物品比拟,或用方言俗語說明。《曲禮上》“羮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注:“梜也,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梜就是筷子,東漢又名梜提。《禮記·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注:“省,減也。囹圄,所以禁守系者,若今别獄矣。桎梏,今械也,在手曰梏,在足曰桎。”囹圄關押犯罪,東漢曰别獄。桎梏指腳鐐手铐,東漢曰械。《禮記·明堂位》“夫人副袆立于房中”注:“副,首飾也,今之步搖是也。”副是首飾,東漢曰步搖。《禮記·内則》“魚去乙”注:“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乙是魚鰓骨,東漢時東海鰫魚鰓骨曰乙,在眼睛旁,形狀像乙字篆文,人誤食之,易卡咽喉。《禮記·樂記》“治亂以相”注:“相,即拊也,亦以節樂。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今齊人或謂糠為相。”《明堂位》“拊搏”注:“以韋為之,充之以糠,形如小鼓。”相,又名拊、拊搏,用皮革制作,内實糠秕,用以節樂,東漢時齊人謂糠曰相。

三、梳理禮制。《禮記》是記錄先秦禮儀制度的禮學經典,所載禮制,紛繁複雜,令人茫然。鄭玄注解,“三禮”貫通,諸經參證,相互發明。“禘”是一種什麼樣的祭祀?鄭注謂《禮記》之“禘”有二義:一是周天子祭天之大禘,用始祖配祭。《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鄭注:“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祀天也。”《明堂位》:“祀帝于郊,配以後稷,天子之禮也。”“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鄭注:“禘,大祭也。”《詩·商頌·長發》鄭箋:“大禘,郊祭天也。《禮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謂也。”二是四時之祭,四時享祭先王,夏、商稱夏享曰禘,周改稱為礿。《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鄭注:“此蓋夏殷之祭名,周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以禘祭為殷祭。《詩·小雅》曰:‘礿祠烝嘗于公先王’,此周四時祭宗廟之名。”夏商時期,天子、諸侯春季宗廟祭祀叫礿,夏季宗廟祭祀叫禘,秋季宗廟祭祀叫嘗,冬季宗廟祭祀叫烝。周代改稱春季宗廟祭祀叫祠,夏季宗廟祭祀叫礿。

四、保存異文。《禮記》在漢代主要以寫本形式流傳,各本之間,多有異文。鄭注以馬融、盧植本為主,參校他本,斟酌裁定,标注或本異文,凡所不從者,以“某或為某”“某或作某”存之。《曲禮上》“宦學事師”注:“宦,仕也。學,或為‘禦’。”“宦學事師”是學習做官、道藝而侍奉師長。禦者,迓也,侍也,“宦禦”不辭,故鄭不從。“席間函丈”注:“函,猶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畫也。丈,或為杖。”“席間函丈”是師生所坐兩席之間容一丈距離,後用“函丈”指老師。丈是本字,杖是假借字。《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注:“灑如,肅敬貌。灑,或為‘察’。”君子飲酒一杯,容色肅敬灑脫。察者,明也。鄭訓“灑如”為肅敬貌,故不從。《檀弓上》“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注:“衽,今小要衽,或作‘漆’,或作‘髹’。”衽是固定棺蓋和棺身的木楔,先秦用皮條束棺,于束處設衽一。髹亦漆也,若作漆、髹,不合文意。

五、乙正錯亂。兩漢時期,《禮記》寫于簡牍,簡冊失聯,不免錯亂,鄭注用“亂脫在是”“換簡失其次”“爛脫失處”說明經文因簡冊散絕而導緻的錯亂。《樂記》“肆直而慈愛”注“此文換簡失其次,‘寬而靜’宜在上,‘愛者宜歌商’宜承此下行”。鄭注認為《樂記》自“愛者易歌商”至“故謂之商”錯亂嚴重,依據鄭注,此段當乙正為:“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如此,則文從字順。

六、簡明扼要。鄭注《禮記》,注文簡潔,不辭費。據餘仁仲本《禮記注》,《禮記》經文98490字,注文109813字。部分篇目,注文少于經文,卷十一包括《學記》《樂記》二篇,經文6480字,注文5485字;卷十四包含《祭法》《祭義》《祭統》三篇,經文7182字,注文5409字;卷二十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七篇,經文5196字,注文3021字。這種“囊括大典,網羅衆家,删裁繁誣,刊改漏失”的注本,優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西漢時期,“禮經”博士戴聖等傳習《儀禮》,《禮記》源自《漢志》記錄的“《古文記》百三十一篇”等五種。“禮經”即《儀禮》寫于漢尺二尺四寸簡,附經而傳習之“記”抄于一尺二寸簡,“記”是解“經”之文,“經”“記”地位并不相等。鄭玄注《周禮》《儀禮》《禮記》後,撰寫《三禮目錄》一書,依據劉向《别錄》将《禮記》四十九篇分屬通論、制度、明堂陰陽記、喪服、世子法、樂記、祭祀、吉事等八類,把《曲禮》内容分屬于吉、兇、賓、軍、嘉五禮,如是分類,說明《禮記》内容駁雜。《三禮目錄》《禮記注》的撰作,說明鄭玄認可《禮記》,有意提升《禮記》地位,将《禮記》與《周禮》《儀禮》并列,合稱“三禮”,後言禮者,“三禮”并重。漢魏以降,朝代更替,制禮作樂,宗廟祭祀,婚喪嫁娶,《禮記》皆為根據;唐代《禮記》入“五經”,宋太宗于淳化三年(992)下诏刻《禮記·儒行》篇賜予近臣和進士,《内則》被宋司馬光《書儀》、朱熹《家禮》承襲,《禮記·大學》《中庸》入選“四書”,地位逐漸遠超《儀禮》《周禮》,是與鄭注分不開的。

宋代以來,鄭注主要以刻本形式流傳,有經注本、注疏本之别,經注本之蜀大字本、撫州本、餘仁仲本,注疏本之八行本、和珅本、阮刻本,皆為善本。近中華書局出版《禮記注》整理本,以餘仁仲本為底本,校勘諸本,吸收衆家之長,甚便閱讀。

(作者:王 锷,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