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标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這是我學習王東嶽先生《中西哲學啟蒙課》的第5篇筆記,這門課精彩絕倫,但它并不直接産生實用的效用,是精神奢侈品。我推薦給在生存之上依然有知識渴求的同學享用。
今天分享的,是關于西方哲學的話題,但即便是最最簡單的基礎綜述,對于我來說都異常的艱澀難懂。所以本期節目隻分享西方哲學最基本的出發點,我們領略一下古希臘的那些大哲們在追問和思考些什麼問題。希望能幫同學們找到一些哲學感,為以後有機會自己去推開這扇大門建立一個興趣的起點,我能為您做的僅此而已。
我們的讨論範圍僅指狹義哲學,因為隻要我們對看見的事物進行總結,就可以納入廣義哲學的範圍,比如我們說馬這個概念,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馬,我們看見的永遠是特定的黑馬,黃馬,公馬,母馬。所以我們一說馬,就算是廣義哲學,但這與狹義哲學相去甚遠。
人類古代至少有誕生了600種以上的文明,但是狹義哲學僅見古希臘,之前我們就說中國傳統文化不産生哲學,而科學完全是哲學思維的延展産物。所以我們并不具備基本的哲科思維。中國文化是技藝文化,産生技術和藝術。哲學思維是一脈很獨特的思維模式,它是純碎的務虛之學。
1840年,我們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但我們隻看到了科學技術應用的淺表層面,目的是“學以緻用”,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緻使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深入探究過科學的父親——哲學。
哲學家和真正的基礎科學家,他們都隻關心認識世界的問題,絕不關心改造世界的問題。雖然我們今天已經全面的科學化,但是絕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科學的基礎是哲學,科學是哲學思脈的分科化大信息量延展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不理解哲學,就不能真正的理解科學是什麼。
以至于科學對我們來說幾乎變成了一種叫做“科學教”的信仰,隻要說是科學的,就代表真理,我們也就不再追究。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已經全面按照科學思路推廣教育,我們的孩子參加各種物理、數學競賽都能取得非常好的名次,但是我們在科學創新和發明上的貢獻卻一直很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于科學的底層思脈——哲學,缺乏深刻的鑽研。
哲學這個單詞是希臘文愛和智慧這兩個詞拼合而成的,近代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被翻譯成中文“哲學”,原意就是愛智。
哲學的起點是我們把所看到的世界萬物都當做是虛假的幻想,眼見絕不為實,但我們中國人常說“眼見為實”,就這麼一個基本觀念,就徹底的關閉了哲學的大門。我們隻有超越和動物一樣的直觀思維,才可能展開哲學的探讨。
哲學家們首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緊接着還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對自己的思維如何運行都要加以審視和琢磨,對自然萬物都始終抱有極大的好奇以及不停的追問,是哲學的起點。因此很多人們認為根本就不成問題的事情,恰恰确是哲學家們要深究的問題。可見哲學的智慧離我們普通人其實是很遠的。
他們對于世界抱有的基本觀念叫做不可知論,宇宙的表殼永遠無法打開,我們隻能在外猜測。他們創立了整個科學系統,卻說世界是不可知的,對一切确定的知識永遠保持懷疑。這與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曆,把知識當做确定的不發生動搖的結論,把科學當做真理完全相反。
哲學“愛智”是一種很特殊的智能調動方式。要理解它,我們需要說清楚人類自文明化之後,有三種智能調動方式,分别是信主、重德和愛智。
所謂信主,就是信神。這是人類最主流的用智方式,當我們确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神創造和安排的,那一切問題自然都得到化解,我們不用再追究。所以很顯然,信主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對智慧的遮蔽與壓抑。
古希臘人也信神,但是我們看古希臘神話發現他們的神卻和人很像,好色鬥狠,人性的弱點竟然他們的神都有,是人格在天空舞台上的另一種展現。因此很意外的沒有對人們的智慧調動構成壓抑和遮蔽效應。
之前的節目中我們說過,神學,哲學和科學是一脈相承的。古希臘人也認為世界的終極是神,但随後他們開始追問神是用什麼方法操縱世界的?哲學由此展開。因此哲學一開始不過隻是神學的女仆。但是要知道,對神學展開哲學追問的現象僅見于古希臘。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崛起,幾乎滅掉整個歐洲,并且把古埃及遺留下來的古希臘文獻全部翻譯成了阿拉伯文,使得古羅馬之後的希臘思緒就此中斷。
後來所謂的文藝複興,我們印象中是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是文化上的複興。但最主要的其實是找回古希臘文獻和精神,隻是因為文化藝術能影響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看到。
1000多年前,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西方步入黑暗之中世紀,可見信主文化對智慧的壓抑和遮蔽。
第二個智慧調動方式叫做重德,最具代表性的就我們古代中國。之前的幾期節目中我們解釋過,中國是最典型的農業文明,因為農業使得單位土地上的能量産出大幅度的提升,直接帶來人口暴漲,人際關系和資源關系過度緊張。導緻中國先賢們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處理人倫社會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絡都是道德、倫理與社會關懷,這一脈思想稱之為重德文化。
而一切超出重德思緒之外的讨論,都被當做異端思想,不被支持。孔子曾說:“功乎異端,斯害也已”,“子不語怪力亂神”,都在表達這個意思。這使得我們在自然學方面的智力調動受到堵塞。
第三種智慧調動方式就是我們要說的“愛智”。所謂“愛智”,就是隻讨論智慧本身帶出的問題,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不在讨論之列。
像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智慧都是運行在實用層面的,都是為了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但是古希臘人認為,凡是能夠應用的,那都是工程師,是匠人的事情,不再是需要繼續追問的課題。隻有研究不能用的東西才叫學問,純粹的無用之學才叫哲學。這和我們常說的“學以緻用,知行合一”正好相反。
比方說牛頓的經典力學,他原著的書名叫做《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他不認為自己在搞科學,他在做的事情是研究自然哲學。牛頓晚年研究煉金術淪為笑談,但他的想法是,自己已經搞清楚上帝操縱世界的規律,接下來他要弄明白上帝制造萬物的材料,隻是最後以失敗告終。
再有,在我們的文化裡認為,一個學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意味着他更接近真相。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在愛智文化中卻正好相反。他們認為絕大多數人是進入不了這個層面的,如果你研究的問題絕大多數人都能欣賞,那隻能證明你離智慧還很遠。
當年牛頓著作出版的時候,其中的數學方程微積分都是牛頓剛剛發明的,所以當時西方絕大多數的物理學教授都看不懂。但是這本看不懂的天書卻締造了之後的整個工業時代。
愛因斯坦1905、1916年分别完成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但是直到1919年,英國皇家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艾丁頓帶隊觀察全日食,驗證時空彎曲,愛因斯坦名震全世界。即便如此艾丁頓也說能看懂愛因斯坦文章的全世界隻有兩個半人,而他自己隻能算那半個。但就是離衆人非常遙遠的相對論造就了今天全人類的宇宙觀。
可見大衆文化離哲科思境有多遠。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能夠很直觀的了解哲學思脈是如何展開的,我們想象獵豹要捕獵一隻羚羊,羚羊為了躲避會曲折向前跑,跑三角形的兩條邊,而獵豹要預判羚羊會轉彎,直接跑三角形的第三條邊才能追上羚羊。獵豹是知道三角形的一條邊的長度小于另外兩條邊之和,他是能夠計算的。但是他絕對不需要知道勾股定理A平方 B平方=C平方,它憑直覺就能處理這個問題。
而哲學家呢?他要追動物也知道要這麼追,但是他現在不追動物,坐在桌子面前要把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用精确的數學模型加以計算。這和日常的活動完全沒有任何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絕對用不着如此深層次的智能調動,這才是狹義哲學的用智方式。
我們人類和獵豹是一樣的,在進化的過程中,和生存相關的智能調動方式都被壓縮成了一個簡潔的反應模塊,就像是今天計算機的算力可以達到每分鐘上億次,但是讓它識别人臉卻非常的困難。而我們做這件事情異常簡單,這就是簡潔模塊的高效性,但是高效的同時也就簡化了其中的精密計算環節。而哲學家要把其中的精密環節調取出來審視和琢磨。
所以他們研究的東西都是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一切都隻運行在哲學家的純邏輯思維當中。哲學以這樣的方式,孕育了整個近代人類文明的思想系統。所謂的哲學,就是古希臘一群大号兒童所玩弄的一種純邏輯遊戲。為什麼是大号兒童?因為他們根本不關心實用,是純粹的務虛,就如同遊戲一般。
而正是這個純邏輯遊戲,經過幾代哲人的假設、追問和精密邏輯求證,孕育出了現代科學。我們說的所謂科學,就是之前自然哲學的分科化。當年亞裡士多德是分科治學的開端。當然亞裡士多德也有很多的錯誤,比如說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扔鐵球的自由落體試驗,就和亞裡士多德當年的一個錯誤有關。
盡管他弄錯了,可是要知道,在古希臘時代,距今兩千多年的時候,除了古希臘人還有哪個地方會讨論自由落體這樣的問題呢?關鍵在于人們思維能否聚焦在這些問題上面。
其實伽利略也隻是用一個邏輯試驗就推翻了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如果重的東西下落快,那我把輕重兩個小球綁在一起會怎麼樣?如果當做是重量的疊加,那應該掉落得更快。可如果看成兩個獨立的部分,那輕的小球會拖累重的小球,下落速度減慢。邏輯上矛盾無法自洽。所以伽利略根本沒有在比薩斜塔上高空抛物,這隻是杜撰的一個傳奇故事罷了。
亞裡士多德之後歐幾裡得幾何學出現,這也隻不過是為了證明柏拉圖的哲學理念論,也是純粹的哲學探讨。
今天我們認為數學幾何是科學的工具,其實它們都是哲學的鍛造。
當年歐幾裡得把精密邏輯發揮到極緻,用抽象的點、線、面,給出了5條公設推導出476個命題。後人加不進去任何一條定理,其邏輯嚴謹程度令人咋舌。後來笛卡爾、牛頓、愛因斯坦、羅素這些人的哲學啟蒙都是在少年時代讀到了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而大受沖擊。
托勒密的地心說,今天我們覺得是笑談,可當年這可是一個巨大的精密邏輯工程。其希臘原文叫做《數學彙編13卷》,托勒密把整個天體運動分為多層天輪,進行精确數學計算,這套體系影響了西方長達1400年之久。
在托勒密之前還有一個叫做埃拉托色尼的人,他當時竟然能精确測定地球圓周,要知道當時世界各地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
諸多科學問題,都在自然哲學時代逐步展現。哲學就是在信息量不夠的情況下,對科學問題的前瞻性,非結論性的讨論。而所謂的科學,不過就是哲學思維模型的分科化大信息量處理。所以我們把哲科思維當做是一個體系。我們需要明白,不産生狹義哲學的地方,都不會産生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為什麼我們開篇的時候會說“眼見并不為實”,為什麼那些哲人需要進行反思,需要用思想拷問他們的思想本身?這個話題非常有趣。
要知道,我們人類接受外部信息,隻有5個感官通道,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顯而易見吧?多年之前我們認為,自己的感官是一種類似于真空的孔道,世間萬物釋放出信息,進入到我們的感官通道中,所以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應該是客觀的。
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兒,我們的感官是有自己的規定性的。舉個例子,我們和蝙蝠處在同一個山洞中。蝙蝠的感官是一個超聲波雷達接收系統,而我們人類獲得世界表象的方式是感光。我們和蝙蝠使用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感知模型,而現在我們同處的這一個山洞,對我們各自來說自然也就是完全不同的。哪個才是真實的世界呢?
我們的所有感官都有各自的規定性。比方說我們的視覺,其實就是一個感光系統,所以任何不放光,不反光的對象,對我們的視覺來說就是不存在的。而且我們通過視覺感光獲得的是一種明亮感,而其實光是一種能量,它本身并不代表明亮,明亮就是我們對光子能量的一種曲解。
其次,我們的視覺隻能看到宇宙光譜中的十萬分之一,隻能看到400納米到720納米波長的光波。而除此之外,數萬倍的光譜我們一律看不見。而且,這個世界其實是沒有顔色的,在我們可見的320納米光波中,我們可以分辨150種以上的顔色,但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顔色不過是對于光波波長的一種錯覺罷了。
再有,這個世界是沒有聲音的,我們聽到的聲音其實是外界震動通過我們的耳膜傳遞到聽中樞,然後我們把這個震蕩能量錯覺為聲音。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眼睛是一個光譜儀,而耳朵就是一個震頻儀的話,這個無色無聲的世界會是一個什麼樣子?而這個難以想象的世界或許才是真實。
也就是說,在我們睜開眼睛,接受外部信息的一瞬間,所有外部信息都隻是我們的主觀信息,都被我們給扭曲了,我們所感受到的世界,永遠都是我們的主觀世界。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需要深刻的理解,人類的感知從來都不是為了求真而設定的,它的目的隻是為了求存。
如果我們不把光波錯覺成顔色,直接對光波進行處理的話,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們就難以準确的分别出秋天黃葉之中那個微微發紅的果子,也無法最快速度的從複雜的背景中看到那條正在逼近的毒蛇。而隻有把光波壓縮成顔色這樣的簡潔模塊,我們才能快速分辨,從而有效的維護我們的生存。
視覺聽覺如此,味覺嗅覺也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吃水果是甜的?不是因為水果裡有什麼甜素,隻是因為水果中包含有碳水化合物,其中有大量的能量。所以我們把對碳水化合物的味道品嘗為甜味這種舒适的感覺。而後來我們培育了糧食,米、面是澱粉也是碳水化合物啊,為什麼我們吃起來不甜呢?
因為自然界中像是水果這一類的碳水都是以雙糖的形式存在,而澱粉是多糖形式,雖然其中的葡萄糖量含量比水果還要多,可之前自然界中是很難找見澱粉的,我們培育糧食僅僅隻有幾千年,在進化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對多糖甜味的分辨。
為什麼我吃肉會感覺很香?因為肉裡有脂肪,脂肪的能量是碳水的一倍以上,所以吃肉比吃水果要香。
為什麼我們聞糞便是臭的?當然也不是因為其中有什麼臭素,而是因為糞便裡已經沒有我們能夠利用的能量物質,所以在進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它分别為一種不舒服的味道。而對于蒼蠅來說,糞便一定是香的,因為其中有它能夠利用的能量。
所以,我們的感覺本身是具有規定性的,我們在接受信息的那一瞬間,我們就已經把它錯覺成為了一個最簡潔,最節省能量的反應方式。因此我們能觀察到的世界僅僅隻是我們的主觀世界而已。
這也就是為什麼狹義哲學讨論的起點是眼見不為實,拷問我們的思考本身是狹義哲學的一大特點。
那好,我們總結一下本期節目都說了一些什麼。
第一、狹義哲學是一脈非常獨特的思維模式,它僅見古希臘。哲學是科學之父,不理解哲學,就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科學。今天對于“科學教”的迷信,也正是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科學的底層思脈——哲學。
第二、當年全人類最主流的用智方式都是信主,神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所以信主顯而易見會對智慧調動造成遮蔽與壓抑。唯獨古希臘人,在信主之下展開追問,神是如何操縱世界的,哲學由此誕生,哲學最開始不過是神學的婢女。
第三、哲學的讨論起點是所見皆為幻想,是對思考的反思,是對世間萬物保持驚異和展開不斷的追問。哲學也叫做“愛智”,它隻讨論智慧延伸出來的問題,與實際生活毫不相關,是一種純粹的邏輯遊戲,也是純粹的務虛之學。哲學的思境與大衆文化,與普通人距離很遠。
第四,哲學與生存無關,與實用無關,而正是這樣在純邏輯上開展的追問與求證,孕育出了現代科學。哲學是在信息量不足的時候對科學問題所做的前瞻性讨論,科學則是對哲學思維模型的分科化大信息量處理,沒有哲學就不會産生真正的科學。
第五,眼見不為實,因為我們的感官都有各自的規定性,光波被我們錯覺為顔色,震動被我們錯覺為聲音,世界對我們來說永遠是主觀的。因為我們感知設定從來不是為了求真,而是為了求存。生命需要使用一種最高效,最簡潔,最節省能量的方式處理信息,為生存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我們感知到的一切,以及因此展開的思想本身,都是我們需要探讨的對象。
這期節目,我們分享的隻是王東嶽先生西方哲學基礎綜述課程中的一小部分,也是最簡單易懂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内容,涉及到古希臘時期的那些大哲,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以及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之後還有笛卡爾、休谟、康德、黑格爾等等近代西方古典哲學家的思想精華。
所以,正如節目開頭所說的,我能為你做的事情極其有限,最大的作用無非就是為以後有機會自己去推開這扇大門建立一個興趣的起點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