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大白菜優質輕簡高效生産技術規程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項目(2020YFD1000302),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項目(CARS-25-C-02),湖北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項目(HBHZD-ZB-2020-007)
_朱鳳娟等
我國大白菜年播種面積約 266.7 萬 hm 2 ,約占全國蔬菜總播種面積的 15%,産量逾 4 000 萬 t,産值逾 600 億元,在蔬菜周年供應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我國大白菜優勢産區主要分布在東北和黃淮流域秋大白菜産區,長江流域平原地區秋冬大白菜産區,雲貴和華南越冬大白菜産區,中部長江流域高山地區、北部壩上及黃土高原西部、雲貴高原夏秋大白菜産區,華北春大白菜産區(尚慶茂,2022)。随着産業的發展,露地大白菜生産開始面臨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例如十字花科根腫病、黑腐病等病害加劇發生,生産者盲目随意施用肥藥,大白菜品質跟不上消費需求,安全風險依然存在;機械化生産水平低,用工難、用工貴、用工荒現象日益凸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占生産總成本的40%~60%。人工成本高、産品品質和種植效益不穩定等問題制約着産業發展,鑒于此,筆者總結出露地大白菜優質輕簡高效生産技術規程,以期為大白菜生産節本、提質、增效提供技術支撐。
1 品種選擇
我國大白菜品種豐富,生産中應根據當地氣候、種植季節、消費習慣等選擇适宜品種。以下列舉部分茬口品種供參考。
① 春播大白菜。選擇耐抽薹品種(尚慶茂,2022),如春大将、良慶、陽春三月、今錦、吉錦、梅錦、傲雪迎春、陽春、金峰、小雜 56、小雜55、魯春白 1 号、黔白 5 号、黔白 10 号、京春黃 2 号等。
② 夏播大白菜。選擇耐熱、耐濕品種,如夏霸王、靓品夏季、靓品熱 50 天、夏豐、早熟 5 号、漳浦蕾、伏寶、夏陽、皇京白等。
③ 秋播大白菜。選擇抗病毒病、豐産、品質優良、耐貯運品種,如秋寶、四季王、87-114、改良青雜 3 号、膠蔬秋季王、義和秋、新鄉小包23、冬春寶、黃寶 1 号、青研綠寶、冬春美,以及高抗根腫病秋播品種 CR 京秋新 3 号等。
④ 越冬大白菜。選擇耐低溫、耐抽薹品種,如北京新 3 号、秋綠 60、傲雪迎春等。
⑤ 高山高原地區夏秋大白菜。選擇耐低溫、高溫,不易抽薹的中早熟品種(邱正明 等,2015),如山地王 2 号等。根腫病頻發區域選擇抗根腫病品種,如抗大 3 号、CR 京秋新 3 号、京春CR3、德高 CR117、金錦 3 号(德高 CR1016)、鐵甲 1 号、吉祥如意、文鼎春寶、金桂、盈光、秋實等。
2 集約化育苗
2.1 選擇适宜播種期 由于地域、市場、氣候等因素的差異,露地大白菜茬口安排呈現區域化的趨勢。① 東北(遼甯、吉林、黑龍江)秋大白菜産區7—10 月播種,10 月至翌年 2 月上市。② 黃淮流域(河北、山東、河南及蘇北、皖北地區)秋大白菜産區 8—11 月播種,11 月至翌年 2 月上市。③長江上中遊(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廣西)秋冬大白菜産區 8—12 月播種,11 月至翌年 3 月上市。④ 雲貴高原、湘鄂高山(雲南、貴州、重慶、湘西及鄂西地區)夏秋大白菜産區 4—8 月播種,6—11月上市。⑤ 黃土高原(河北、山西、内蒙古、陝西、甘肅、甯夏、青海)夏秋大白菜産區 5—8 月播種,7—10 月上市。⑥ 雲貴和華南(雲南、貴州及華南地區)越冬大白菜産區 11 月至翌年 2 月播種,3—5 月上市。⑦ 華北春大白菜産區 2—5 月播種,4—5 月上市。
各地應根據茬口,因地制宜選擇适宜播種期和适宜品種。若春播大白菜播種過早,溫度低易通過春化發生未熟先期抽薹現象;播種過晚遇到夏季高溫難以形成葉球,且夏季雨水多,易發生軟腐病。
2.2 種子消毒和播種 播種前曬種,針對當地病害采用适宜的物理或化學消毒方法進行種子消毒,如采用 55 ℃溫水浸種 10~15 min(分),或用種子質量 0.3% 的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包衣種子不需處理。
采用穴盤育苗或漂浮育苗,穴盤育苗在小拱棚或大棚網室内進行,漂浮育苗在大棚内進行。基質可選用普通商品育苗基質,或按照草炭∶珍珠岩∶蛭石 = 3∶1∶1(體積比)進行混配,每 500 kg 基質加入 1 kg 水溶性三元複合肥(N-P-K 為 15-15-15)混勻,調節濕度至 60%,即“手握成團但不滲水”的狀态,用薄膜覆蓋堆漚數天,待用時揭開薄膜裝盤現用。播種時用指尖輕壓穴盤孔格基質或用打孔器蓋闆打孔,形成深約 0.5 cm 的播種穴,選用半自動或全自動機械或器具輔助精量播種(圖1),每穴播 1 粒,每 667 m 2 用種量約為 20 g。如采用點籽機播種,每天可播 30 萬穴,比人工播種(每天 4.5 萬穴)效率提高 5.67 倍。播種後用基質覆蓋并輕輕壓實,再用平闆刮去多餘基質,噴水壓實後将穴盤整齊擺放在苗床上,搭蓋小拱棚。漂浮育苗,漂盤播種後直接緊密放于育苗池中,育苗池與漂盤間不留縫隙,或用遮光材料覆蓋空隙,以防見光生藻。
圖 1 機械化播種
2.3 苗床管理
2.3.1 間苗補苗 第 1 片真葉出現時剔除擁擠苗和病弱苗,空穴處補苗,保證全苗。
2.3.2 溫度管理 苗期生長适溫為 15~22 ℃,溫度維持在 8 ℃以上,超過 25 ℃時注意通風降溫,中午可覆蓋遮陽網降溫。溫度較低時在小拱棚上或棚室上覆蓋薄膜保溫。
2.3.3 水肥管理 穴盤育苗需定期澆水,保持基質見幹見濕,後期用 0.3% 磷酸二氫鉀噴灑幼苗防止脫肥。漂浮育苗在真葉長出後補充養分,可參考葉菜類蔬菜營養液的基本配方:四水硝酸鈣 472 mg ·L -1 、硝酸鉀 202 mg · L -1 、硝酸铵 80 mg · L -1 、磷酸二氫鉀 100 mg · L -1 、硫酸鉀 174 mg · L -1 、七水硫酸鎂 24 mg · L -1 、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鐵 30 mg · L -1 、硼酸 2.86 mg · L -1 、硫酸錳 2.13 mg · L -1 、硫酸鋅0.22 mg · L -1 、硫酸銅 0.08 mg · L -1 、钼酸铵 0.02 mg ·L -1 。配制營養液時,為防止産生沉澱,先将硝酸鈣和硝酸鉀進行混合,再加入其他元素,然後倒入 1個标準池中混合均勻。每 7 d(天)測 1~2 次 EC值,EC 值以 1 200~1 800 μS · cm -1 為宜,pH 值以6.5~7.0 為宜。
2.3.4 病蟲害預防 及時加強病蟲害防控,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和霜黴病等,蟲害主要有黃曲條跳甲、小菜蛾、蚜蟲等。漂浮育苗營養液中的藻類可用 0.1% 硫酸銅,或 0.05% 雙氧水,或 0.1%高錳酸鉀等防治。
2.3.5 煉苗 移栽前 3~5 d(天)進行煉苗,穴盤育苗采用原地拖動穴盤斷根的方式;漂浮育苗移栽前放幹營養液控水煉苗。煉苗時如遇高溫幼苗萎蔫,要及時噴水,防止幼苗過度失水。
3 田間水肥一體化系統設計安裝
采用水肥一體化系統(圖 2)可以根據大白菜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求,将水分和養分定量、及時、按比例直接提供到作物根部土壤,達到節水、節肥、省工、高效、增産等目的。
圖 2 水肥一體化系統
水肥一體化系統由首部系統(水泵、控制櫃、過濾器、閥門等)、施肥系統(混肥桶、注肥泵等)、田間管網(主管網、支管網及分區閥門)及微灌系統(田間毛管、微噴頭或滴頭)等組成,依據地形、水源、栽培方式等因素,因地制宜選擇田間滴灌(噴灌)方式,使整套系統的水流穩定、可控、可調節,首尾滴(噴)頭流量差距應符合國标要求,利于開展精準用肥用水,使每株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養分基本一緻,長勢整齊,便于田間管理,節省人工,并提高産出。泥沙水質需加裝離心過濾器和自動反沖洗疊片過濾器來過濾水質。所有部件安裝時要做到接口密封嚴實,不漏氣。
4 田間機械化整地、施基肥、起壟作業
4.1 機械整地 清理完田間殘體和雜草後,于晴天土壤适墒時用拖拉機或深翻機進行深翻,耕深30 cm 以上,深翻後晾曬,然後使用旋耕機旋耕 1~2遍,做到土地平整,土壤疏松細碎。
4.2 撒施基肥 使用自走式動力撒肥機撒肥,每667 m 2 撒施有機肥 500 kg,同時使用拖拉機配帶離心式施肥機均勻撒施三元複合肥(N-P-K 為 15-15-15,下同)40~50 kg、顆粒硼肥(硼砂)0.75~1.00 kg、顆粒鋅肥 0.25~0.50 kg,注意有機肥與三圖 2 水肥一體化系統元複合肥的用量應根據實際生産田塊的土壤肥力适當增減。土壤酸化地塊在種植前每 667 m 2 撒施生石灰 60~80 kg 調節土壤酸度。施肥後再用旋耕機旋耕 1 次,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
4.3 起壟鋪管覆膜 為了适宜移栽機和采收機作業要求,可選用起壟機起壟(圖 3),主要分為窄壟和寬壟兩種模式。窄壟:壟連溝寬 120 cm,壟底寬 95 cm,壟面寬 80 cm,壟溝寬 25 cm,壟高20 cm,每壟雙行種植,行距 40~50 cm。寬壟:壟連溝寬 185 cm,壟底寬 160 cm,壟面寬 140 cm,壟溝寬 25 cm,壟高 20 cm,每壟 4 行種植,行距40~50 cm。要求土粒細碎、壟面平整、壟溝暢通,以滿足後續大白菜的移栽、采收要求。若壟面不平易造成機栽漏苗、灌水不勻。壟上鋪設滴灌管,然後根據需求選擇蔬菜鋪膜機鋪設地膜。
圖 3 機械起壟
5 移栽
大白菜幼苗三葉一心或四葉一心時選擇陰天或雨前移栽。有條件的也可采用自走式或拖挂式移栽機進行移栽,如東風井關 PVHR2-E18 型蔬菜移植機(圖 4)。同時根據生産實際需要選擇雙行或 4 行移栽。株距 35~50 cm,早熟品種每 667 m 2種植 4 000~5 000 株,中晚熟品種每 667 m 2 種植2 500~3 000 株,具體移栽株行距可根據生産實際或品種需要适當調整。移栽後澆定根水。
圖 4 東風井關 PVHR2-E18 型蔬菜移植機
6 田間水肥管理
大白菜移栽後采用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灌溉、施肥,肥料的選擇和使用應符合 HG/T 4365—2012《水溶性肥料》的要求。在澆水上采取“控、促、控”相結合的措施。幹旱時及時灌溉,連陰雨時及時排漬,收獲前停止大肥大水。灌溉時先澆灌2 h (小時)清水,然後采用水肥一體化方式施肥 3 h(小時),最後 1 h(小時)再澆灌清水。具體追肥量可結合生産實際調整。
幼苗期:一般苗期需澆水 2~3 次,并适當追施速效氮肥,每 667 m 2 施氮肥 5~7 kg。幼苗期最後一次澆水在定苗後(5~6 片葉),澆足水,然後進行蹲苗。
蓮座期:一般蓮座前期澆水以見濕見幹為原則,進入蓮座中期後應澆 1 次大水,每 667 m 2 追施高氮高鉀水溶肥(N-P-K 為 16-8-16)5~8 kg。結 球 中 期: 每 667 m 2 追 施 平 衡 型 水 溶 肥(N-P-K 為 15-15-15)5~8 kg,根據天氣情況澆水,幹旱應及時澆水;結球後期停止澆水施肥。
7 田間雜草防除
雜草較多的田塊,在定植前多旋耕幾次再起壟。若地面覆蓋地膜可免除壟面雜草,定期用電動鋤草機除去溝中雜草。大白菜封壟前結合中耕人工除草,中耕要淺,盡量不傷及大白菜根系。
8 病蟲害綜合防治
大白菜病害主要有軟腐病、黑腐病、霜黴病、黑斑病、根腫病和病毒病,蟲害主要有黃曲條跳甲、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蚜蟲、蝸牛、蛞蝓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和統防統治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配合化學防治。
8.1 農業防治 實行輪作;選用優良抗病品種;深溝高畦種植;冬季凍垡、夏季高溫曬垡;做好田園清潔,及時清除并集中處理植株殘體和田邊雜草。
8.2 物理防治 采用溫湯浸種進行種子消毒。采用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等誘殺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一般每 2 hm 2 安裝 1台殺蟲燈,殺蟲燈呈棋盤式分布,兩燈相距 200 m以上,殺蟲燈底部離地面 1.5 m。懸挂黃(藍)色闆和性誘劑聯合誘殺害蟲。田間設置 30~40 目的白色防蟲網阻隔害蟲。
8.3 生物防治 保護或釋放天敵,如利用瓢蟲、蚜繭蜂、蜘蛛、草蛉、蚜黴菌、食蚜蠅等天敵防治蚜蟲,利用赤眼蜂等天敵防治斜紋夜蛾等。采用生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如用含活芽孢 100 億個 · g -1蘇雲金杆菌可濕性粉劑 800~1 000 倍液噴霧防治菜青蟲。
8.4 化學防治 不得購買使用禁用農藥,應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用藥。選用霧化細的噴頭噴施确保藥效,選擇背負式汽油噴霧器、植保無人機等,要求噴灑均勻,覆蓋全面。以下病蟲害每隔 7~10 d(天)防治 1 次,共防治 2~3 次。
防治軟腐病、黑腐病可用 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 53.8% 氫氧化銅(可殺得 2000)幹懸浮劑 1 000 倍液,或 20% 噻菌銅懸浮劑 2 000倍液噴霧。防治霜黴病可用 25% 甲霜 · 錳鋅(瑞毒黴)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或 50% 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 2 000 倍液,或 72% 霜脲 · 錳鋅(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噴霧。防治黑斑病可在播種前用 50%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藥量為種子質量的0.4%,或在生長期用 40% 苯醚甲環唑懸浮劑 1 500倍液,或 40% 多 · 硫懸浮劑 600 倍液噴霧。防治根腫病,在種植前 15 d(天)每 667 m 2 用氰氨化鈣(榮寶)30~60 kg 進行土壤消毒;每 667 m 2 可用 10%氰霜唑(科佳)懸浮劑 800 倍液灌根或 53~67 mL噴霧,或者用 50% 氟啶胺(福帥得)懸浮劑 400 倍液或生物制劑 NBF-926 灌根。病毒病發病初期可用1.5% 植病靈乳油 1 000 倍液,或 20% 嗎啉胍 · 乙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等噴霧防治。
防治黃曲條跳甲可用 20% 呋蟲胺懸浮劑5 000~7 000 倍液,或 0.5% 川楝素乳油 800 倍液,或 1% 苦參堿醇溶液 500 倍液噴霧。防治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和甜菜夜蛾可用 16 000 IU · mg -1蘇雲金杆菌(Bt)可濕性粉劑 1 500 倍液,或 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1 500 倍液,或 0.2% 甲維鹽乳油 2 000 倍液,或 5% 虱螨脲乳油 1 000 倍液,或 15% 茚蟲威懸浮劑 3 000 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500 倍液噴霧。防治蝸牛、蛞蝓每 667 m 2 可用 6% 四聚乙醛(密達)顆粒劑 0.5 kg 撒施到菜株附近。
9 采收及采後處理
根據市場和大白菜的生長情況适時采收上市。大白菜結球緊實後即可采收,采收标準宜依據不同市場需求而定。采收宜在天氣晴朗時進行,有條件的可根據生産實際選擇采收機采收。采收時保留 2 片外包葉作保護層,以防葉球受損。采收工具應保持清潔,搬運過程中應避免機械損傷。采後應及時進行預冷、包裝。冷藏溫度 0~1 ℃,濕度90%~95%。廢棄農膜、農業投入品包裝等應集中回收;生産加工過程中産生的蔬菜廢棄物,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