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幾分鐘,帶你看看微信朋友圈的套路有多深…
前段時間在微信上突然收到了一個老同學發來的喜帖。在此之前,我根本想不起“喜馬拉雅的魯比”就是小鄭。依稀記得很多年前,我有跟她一起被老師罰掃分擔區的情誼。很多年不聯系,友誼的小船沒翻,但早已直挺挺得插進海底的污泥沙石。
收到請柬後接下來的幾天,不管我在朋友圈發什麼,她都會和我進行親切友好的互動,甚至給我寄來生日禮物。我實在抹不開同窗三年的面兒,甩給她一個紅包,并用一個禮貌的理由回絕了她的邀請。之後,她就徹底消失在了我的朋友圈。
我在跟閨蜜吃飯的時候聊起這件事。
“你會去參加老同學的婚禮麼?”
“那得看我跟她熟不熟。”
“互有微信号算熟麼?”
“我還有樓下理發店Tony的微信呢,你說呢?”
“……………………………………”
我花一整天時間浏覽了微信好友列表,發現在分設的20多個标簽裡,至少有15個與我現在的交際圈無關。更可怕的是,這些人沒有參與我的生活,卻在無時不刻地窺探我的日常。
試問,微信朋友圈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NO.1 朋友圈就是你的标簽
我有一個同學。我感覺他的人生像是每天都泡在糞坑裡。但凡發朋友圈,必定一臉愁雲慘淡。
“賤人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公平… 呵呵…”
“全世界的老闆都是法西斯,天天加班,加你妹啊!”
“唉,人這一輩子,也就這麼回事…”
現在的職業習慣是,每加一個微信好友,就會首先通過朋友圈了解他的個性和喜好。這種最直接、便捷的方式,會讓我對一個陌生人形成最初的人格化定位。如果他的朋友圈充斥着商界大佬的雞湯演講,那他十有八九是有些抱負的勵志青年;如果他擅長評論熱點,那你可以看清他的思路和觀點;如果他有一張自拍是很誇張的大小眼,那至少你知道這個人可能自戀并且細節感不強,畢竟那麼一大堆P圖軟件也沒救的了他一張臉。
我的那位同學,經常問為什麼同事總是屏蔽他的朋友圈,其實答案很簡單:沒人願意跟一副“社會欠你500萬”嘴臉的人深交。你的朋友圈出賣了你好的壞的喜歡的讨厭的等一個或多個屬性。
NO.2 朋友圈并不一定是你的朋友圈
前幾天聽有人說:“自從有了朋友圈就沒朋友了”。照常理,它叫朋友圈,理應是一種熟人社交。我相信你跟我一樣,早期微信好友都來源于相處多年的朋友或老同學。但最近幾年,當我們不再需要通過遞名片、發信函、寫短信、打電話互通有無時,“陌生人社交”變成一種常态。先加微信,再慢慢了解,逐漸成為職場甚至生活中的重要社交方式。
于是,你的朋友圈越來越少看到有人認真分享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刷不盡的微商廣告、濫用“同學情”和“哥們義氣”的集贊抽獎及投票、裝13的曬禮物秀恩愛、還有最可恨的“看完不轉不是中國人”甚至惡毒的詛咒。這些人有的是你的朋友,有些是樓下理發店的“Tony”,有些隻是賣你假貨的“代購”。
所謂陌生人社交大抵是這樣。你刷你的屏,我發我的日常,感興趣就點個贊表示“朕已閱”。所以你的朋友圈并不一定是你的好友社交圈,它更像是産品分銷廠、愛情修羅場、情緒發洩場和人情交易場。
NO.3 對不起,您已不是對方好友…
微信有一個一直讓我耿耿于懷的功能bug,就是它不能在第一時間為我顯示把我拉黑或屏蔽了的好友。如果主動發現,那被屏蔽或拉黑的人就很不爽了。TA無法分辨對方隻是删光了朋友圈,還是TA被對方踢出了朋友圈。雖說屏蔽或拉黑不作顯示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避免尴尬。但怕尴尬并不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将誤會和矛盾加深加重,進而變成人際關系中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其實,朋友圈也是一個小江湖。江湖自有江湖規矩。一定要尊重别人的言論自由,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選擇不看,但不要在别人的狀态下寫些冷嘲熱諷的評論,更不要對别人的生活指手畫腳。這也是任何社交中最基本的原則。
最後,希望你過得好。希望你過得比朋友圈曬出的樣子更好。
番外. 長輩在朋友圈…
“退休後遠離這10件事,絕對讓你活得潇灑!”
“吃完晚飯喜歡遛彎的人注意了,走出事了…”
“近期不要買這種水果,太可怕了!”
“這3個生肖女,一輩子吃喝不愁,看看有沒有你!”
“各位親人,看到這個救命的方法每個人都要傳下去,做件善事。”
“這個東西要連皮吃,可防99%的病,才2元一斤”
“42歲媽媽竟生了10姐妹,女兒們一出場經驗全場人!老公都認不出了…”
(歡迎補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