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是我的三人行中必有的那種朋友,她的文字,樸實,溫暖,娓娓中有股強大的餘音,讓人動容)
按照傳統,人去逝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去逝的時候是做七——就是從去逝的第一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去逝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親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他要開始習慣靈魂已經離開身體的往後。
今天是婆母去逝後的第三十五天,我沒有哭,沒有燒紙錢,沒有任何祭奠的儀式,但在心底卻不隻一次的想起她。在許多媳婦的心裡一定可以羅列出婆婆的八十條不好,而在我的心裡,婆母的許多好卻曆曆在目。
與婆母第一次見面是在華農的校園裡,他們住接待中心,我們上完課就去他們住的地方聚,吃武昌魚、遊武漢關、上黃鶴樓、拜歸元寺,除了交待他兒子好好照顧我,沒有審視我的任何表情、語氣和動作,我很自在的接受着考察,第一次我認識了婆母的開明豁達。
懷了兒子之後,婆母一直鼓勵我多吃,多運動,多開心,把所有的窗戶縫都交待他兒子用透明膠紙貼一遍說月子裡一點風都不能吹,把房間的凳子做了軟布墊子說坐硬了會腰疼,把她的軟底闆拖鞋換給我穿說對腳好,把小孩子的棉背心做了大小三件一直可以穿到3歲,後背貼上菱形說小孩不會怕黑......兒子出生後,婆母不斷問我:心裡是否太平?我點頭,然後逼我吃掉四個糖水荷包蛋才放心,婆母是一個理論家,他的理總是對的,從此,我認識了一個母親對兒子兒媳孫子最深沉執著的關愛。
有了孫子,一個奶奶誇張的喜歡和誇大的贊美經常出現,一個奶奶對于有了傳家孫子的自豪和得意展露無疑、毫不含蓄。可以想象在這樣家庭生長的孩子們多麼陽光和自信。老公常講他們小時候在外面打架犯了錯,母親怎樣長他們的志氣的情景像劇一樣一幕幕在腦海播放。但是婆母的嚴厲也是有所耳聞的,老公高三的時候逃學回家,被婆母用棍棒威逼返校,才得以今後有機會和我相識。
婆母是家中老大,持家有方,常會拿出一把大算盤和我叨叨最近幾月的開銷支出和進帳,把父親的煙酒錢算得不差毫厘。家裡的大小衣櫃和抽屜都收拾的井井有條。婆母去逝後,在閣子裡找到了三個兒子的小學、初中、高中的畢業證書,找到60年代二老的結婚證,找到大哥當兵時肩章、帽徽、皮帶和水壺......所有人都驚訝婆母将這些小物件都一一視為珍品收藏。在這個物質過盛的社會裡人們常常擁有的不知不覺,失去的毫不懷念,想起時感慨萬千,婆母卻将歲月的點點滴滴都收拾進大紅樟木箱子裡,讓記憶永遠記憶,其中對生活與歲月的珍視和尊敬可能隻有她自己懂得。
十一放假回去看望婆母的時候,她還是精神的,隻是人瘦了好多,飯量也減了好多,話也少了好多。但她還是高興的,卻沒想到就成了我們最後一次見面。老公電話我婆母去世的消息時我一時驚愕,不敢相信,直到天亮才相信已是實事,後悔莫及沒有頭一天就回家定會了卻她内心更多的不舍。縱然病疾多年,誰不賴活?最後一次看她,已是冷棺之内,瘦小了許多,但很平靜、很安祥,我也心安。還好,選擇最好的季節和天氣離開,選擇最喜愛的幺兒在身邊陪伴,選擇最安靜的方式逝去,還是那樣大氣、灑脫和有安排,如她磊落率真的性格。
媽媽,過了今天,按照習俗您将永遠逝去了,我不知道今天您是否會回來到這個您也曾到過的蝸居看看,我不怕,隻希望您若回來,看到我們仍然在好好的生活,沒有犯混,沒有頹廢,看到我們對您的好充滿了懷念,您便安心回歸自然,或者去追随對您千寵百愛的父親,或者去轉世下一個輪回,我們對您的思念不變,我們會常記,也會常祭。
跪拜您,一路走好。
小院于2019年12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