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訂閱經濟當中的典範,以“會員制”為商業模式的山姆會員店,我們曾經在單仁行上有過多次的引用。
科特勒在《市場營銷學》中,把“品牌”定義為銷售者向購買者長期提供的一組特定的特點、利益和服務,是企業在固定資産之外,最重要的軟性資産。
但在當下的環境中,也有企業家感到困惑,品牌的建設起步很難,需要專業的團隊,周期也很長,要一直投入各種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又不知道怎麼去直觀的量化和評估品牌的效果。
今天的品牌宣傳有個“不可能三角”,就是企業沒辦法用一個活動、幾篇文章就能同時做到傳播人群量既要廣,目标用戶要精準要多,最後還能把公司推出去,讓銷量變高。
那對中小企業來說,在今天生存面臨很大挑戰的時候,還需要專門去發展自己的品牌嗎?如果需要,應該怎麼去走?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我知道今天有很多人會疑問,我們中小企業今天生存下來都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我還有必要專門去發展自己的品牌嗎?我怎麼才能打破品牌的“不可能三角”?
我們先來說企業,即使是中小企業,我們仍然要有自己的品牌。
首先,品牌是通過連續觸達目标客戶,通過潛在目标客戶對企業有更高的熟悉度,信任感。
有了這樣的信任,就能讓目标客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使得我們的營銷能拿到更高的獲客轉化率。
同樣的觸達,更高的轉化率,能讓企業有更好的營收貢獻。
通過企業精準的品牌傳播,給予目标客戶獨特的價值感,讓目标客戶給予企業相對更高的溢價,也就是給予更高的利潤率。
但是,建立品牌通常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短時間、快速能夠實現的,這需要企業付出更高的傳播成本。
在品牌傳播當中就有個“不可能三角”。
就是通過建立品牌,就能實現營業額上升,利潤率上升和成本下降,而且三者同時實現。
确實在一般條件下,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要想打破品牌的“不可能三角”,企業就必須要細分市場,尋找精準的客戶對象,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進行精準傳播。
從傳統的條件和手段來說,中小企業通過建立品牌,既要增加營業額,又增加利潤率,同時還要降低成本,确實是一個不可能的三角。
因為對中小企業來說,我們可能會遇到這些情況:
如果我們不去細分市場,就很難跟行業的領先者,或者先入者去競争;
如果去細分市場,中小企業有限的品牌預算,隻能覆蓋有限的區域,有限的地域,目标客戶數量就相對少,營業額的提升将會很快出觸達到天花闆,不具備規模效應。
沒有規模效應,相對成本就會更高。
但是對企業來說,今天的環境和手段存在着打破品牌“不可能三角”的機會。
特别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之下,通過互聯網能帶來觸達的區域放大,讓企業接觸的客戶的規模放大,企業再通過深度細分市場,聚焦在特定的應用場景,應用領域和應用人群,這就是利基戰略所帶來的優勢。
就像我們曾經所輔導的專精特新企業,他們通過利基市場的戰略,加上互聯網全域營銷,可以讓他們能夠獲得比局部區域更大的市場,讓企業營業額變得更高。
同時,互聯網可以節省我們在外地開設分支機構的成本,或者讓中間商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從營銷的手段來說,今天的視播時代,就是企業在5G環境之下借助于視頻,去樹立品牌的形象,能夠在目标對象的心目中形成清晰的品牌印象。
再通過精準的,重複性的傳播,讓目标對象對品牌有更好的認知度和記憶力,能夠形成對品牌的信賴感,讓企業獲得更好的優先選擇的機會。
當然,中小企業可以利用全員短視頻營銷,在短視頻平台以及信息流平台更加精準地觸達目标對象。
同時,視頻内容與産品獨特價值的包裝和精準傳播,可以讓企業的核心優勢得到曝光,獲得相對更高利潤的機會。
這就是新的環境,新的方法,讓企業有機會去打破“不可能三角”。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我在看蘋果發布會的時候,覺得蘋果營銷人員的文字水平太差了吧,怎麼連小學水平都沒有?
他們強調一款手機的設計美學,用的不是“美觀”(aesthetics),而是“美麗”(beauty);強調它的抗摔性,不說“耐用”(durability),而說“堅韌”(toughness)。
小學生都知道美觀、耐用,是典型的描述物品的詞,而美麗、堅韌,是描述人的用詞。
我說蘋果作為世界第一大市值公司,不可能出現這樣低級的錯誤,後來我請教了營銷專家,他告訴我這是根據人們對品牌的感知以及不同程度的行為,我又去看一本書叫《體驗思維》。
這本書把品牌與人之間的關系歸納成“品牌與人關系模型”的四個階段:
陌生人、熟人、友人、家人。
在四個不同階段,品牌的打法是不一樣的。
一、陌生人階段。
在這個階段,品牌與消費者之間還很陌生,品牌需要通過内容或信息的傳達,初步與消費者建立關系。
在今天數字媒體發達的時代,品牌想跨越陌生人的關系,和用戶成為熟人,更需要精準的洞察與觸達。
二、熟人階段。
這個階段品牌與消費者開始有了印象,納入可消費清單,但是還沒有到直接成交的地步,需要通過多個觸點建立和加深關系。
比如如線下實體店、試用産品、App内容推送等等進一步建立關系。
我們熟悉的咖啡品牌,瑞幸咖啡的快速崛起就是用了這個套路,借“大師咖啡+明星代言 邀請新人送免費券”的社交分享,吸引了更多顧客參與關系,産生交易。
在2018年的時候,瑞幸咖啡就覆蓋人群多達1254萬人,賣出8963萬杯咖啡,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核心區域實現500米範圍内100%覆蓋。
這也是為什麼瑞幸能在财務造假後,還能東山再起的核心底盤。
三、友人階段
品牌通過産品和服務的持續互動,與消費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粉絲關系。比如我在6月份參加比亞迪股東會,在比亞迪咖啡廳就有兩款比亞迪車型定制咖啡和紀念品,這就是進一步與忠實用戶建立多層次的關系。
四、家人階段。
這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關系距離最近的階段。品牌需要時刻關注并且适應核心人群的成長與變化,與他們一起分享信念和承諾,建立有效的價值交換。
這方面小米做得非常好。依靠着之前“為發燒友而生”的口号,成為了行業最快崛起的品牌,到今年雷軍在發布會上推出了新書《小米創業思考》、《參與感》、《一往無前》等系列書籍。
這就是對内傳導理念,對外輸出小米的價值觀。
像在《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就複盤2019年小米「手機 AIoT雙引擎」戰略失誤和售價799元的非智能波輪洗衣機的戰術失誤。
通過複盤拉近粉絲的距離,加深品牌忠誠度。
蘋果手機也是專門用描述人的形容詞來描述産品,讓果粉用“蘋果産品”成為構築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用“苗條、美麗、聰明”來形容新款iPhone,受衆會更願意買單。
當然,從營銷的時間節點上來說,品牌如果是初次和消費者接觸,那麼,更應該要強調功能性的詞來描述産品;
當品牌和消費者有了更深的接觸,達到了友人、熟人甚至是家人階段,比如試用、試吃後,再用拟人化的形容詞來突出産品特征,可以促進消費者對産品的認同感,從而增加産品吸引力。
企業家們可以通過“品牌與人的關系模型”的四個階段打法,更好建立自己實體和數字品牌。
最後是資深企業家、單仁行專欄作者士老帽老師的看法。
品牌,是時間印迹。
為了品牌而品牌,往往得不償失。
老幹媽由來已久,不刻意反倒是功成名就。
自媒體泛濫,特别是疫情所緻,需求側的價值觀,決定了品牌,尤其是國内品牌,美譽度正在下滑。
由此可見,沒有時間驗證的經久不衰,品牌,正在淪為一種奢望。
越是困難時越是修心時,踏踏實實才是王道,貨真價實才有市場。
沒有百年基業的雄才大略,不要去做摧毀個人意志的舉動。
品牌恰如其分,必建立在強大基業之上,短期訴求,自然不能實現。
這是我的态度,歡迎朋友們批評。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