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川問:近來厭惡泛覽博觀,常常想獨自靜坐,以求摒棄閑思雜慮。可讓人惱火的是,不僅沒有做到,反而更覺得心神不甯,我這是怎麼了?”修養靜坐靜不下來,老去追求“什麼都不想”,越追求什麼都不想,想得越多,越着急自己怎麼還在想,越靜不下來。
對此,王陽明闡述“無欲故靜”的本心。無欲故靜的“靜”,其實就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
首先,人不可能沒有閑思雜慮,“意念不能熄滅摒棄,隻能在發現意念邪時,讓它歸于純正。”
其次 ,要明白靜的原理。
九川誤以為,靜就是心不起意念。如果按王陽明說的,心并不存在沒有念頭的時候,那又如何靜呢?既然心裡有念頭,那又怎能靜下來呢?問題出在不懂靜的原理。
王陽明回答:“‘靜’不是讓你一動不動,動也并非不靜。戒慎恐懼(對一個人喜怒哀樂情感及思想未發作時的一種警覺,有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就是念頭,定在 上面就是好的,為何要區分動和靜?”
陳九川又問:“那為什麼周敦頤說,沒有私欲就能靜。按這種說法,您說不能靜,看來我們還有私欲?”
王陽明回答:“沒有欲望當然能靜,但這個靜是‘定’的意思,定的是什麼?不是心,而是‘意’。戒慎恐懼是在你心裡流動,是活潑潑的,這就是所謂‘上天賦予人的命運,悠遠深邃,永不停歇’。你說上天動了什麼?可它一直在動。如果你的心真不動了,那就是死人。如果你的心亂動,而不是為了戒慎恐懼,那就是私念,就是不靜了。”
靜并非不動,靜隻是相對于沒有邪念,沒有妄動而言,是一種本心即是天理的狀态。本心即是天理,生命的本來面目“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寂照永遠一體,既是生生而動,也是恒靜的,是一種 “無欲 則 靜”的定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