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大力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而青年力量更是關鍵所在近年來,共青團梅縣區委員會等部門積極為青年到鄉村基層服務鍛煉搭建舞台、提供機會、創造條件,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投身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澎湃力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梅縣大力鄉村振興?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而青年力量更是關鍵所在。近年來,共青團梅縣區委員會等部門積極為青年到鄉村基層服務鍛煉搭建舞台、提供機會、創造條件,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投身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澎湃力量。
在組織号召下,青年們有的一畢業便選擇成為鄉村振興志願者,當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小幫手、小助手;有的千裡迢迢,來到鄉村學校,幫助山區孩子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有的放棄大城市就業機會,選擇紮根鄉村,為當地農業發展增添動力。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今年是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連日來,筆者深入梅縣區基層,走訪多名奮鬥在鄉村振興一線的青年幹部,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以青春之力、助力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努力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者”
6月16日,梅縣區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全區上下嚴陣以待,全力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為水車鎮鄉村振興志願者的黃莉婷也投入到防汛救災工作之中,穿水鞋、披雨衣……挨家挨戶發放告知書、明白卡,對居住環境存在安全隐患的群衆,建議其暫時先轉移,努力保障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
黃莉婷與鎮村幹部進村入戶,做好防汛宣傳工作。 受訪者供圖
做好群衆工作是黃莉婷這半年多來的主要工作。2021年,她剛從大學畢業,便選擇回到家鄉梅縣,成為梅州112名鄉村振興志願者中的一員。在這裡,她擔任着水車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三手一書”,即小能手、小幫手、小助手和小秘書。
“我本身就是梅縣區人,就想着到基層鍛煉一下,剛好有這機會,就回來了。”黃莉婷表示,盡管身邊的同學都去大城市就業了,但她堅定這一選擇,她說:社會那麼大,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崗位上閃耀光彩。
基層的條件較為艱辛,一張簡單的木床、一張老木桌、一雙沾滿泥土的帆布鞋便是這個“90後”女孩房間的全部。下鄉更是常态,雨季來臨時要防汛,天幹物燥時節又要森林防火。風吹日曬雨淋在這個女孩身上留下了黝黑的痕迹,對于這些黃莉婷不覺得苦,反倒覺得充實。
盡管剛到崗半年多,但黃莉婷已經參與了多項緊張的工作。跟随工作隊走訪脫貧戶做好防返貧監測,協助工作隊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同時督促村裡落實重點地區返梅人員核酸檢測工作、做好疫苗接種工作……
黃莉婷(左)上門動員村民接種新冠疫苗。 受訪者供圖
“以前根本不知道基層工作那麼難做,很多村民不理解,像通知他們打疫苗的事,我打電話還沒開口,他們就說不不不。”黃莉婷說,會說地道的客家話讓她少走了不少彎路,村裡一些老人家一聽她是“自家人”,就願意與她吐露心聲,一些工作難題也随之迎刃而解。
基層工作難做,也最考驗人。保障糧食安全是水車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今年的重點工作。在走訪的過程中,黃莉婷發現,水車鎮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兒童,各村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撂荒現象。
為喚醒“沉睡”的資源,黃莉婷跟随工作隊通過摸排鎮域耕地撂荒情況,積極推動撂荒地複耕複種。“村民耕種意願不高主要是因為效益低,有些地塊比較偏,耕種條件差。”黃莉婷說,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水車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多次向其他工作隊“取經”,目前正在謀劃引進企業,通過集約化的形式,連片開發小而分散的土地,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活力,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基層,我将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找到了鄉村振興志願服務的意義。” 黃莉婷表示,能為鄉村振興事業奉獻力量是一段獨特的成長經曆,她很慶幸自己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見證者、親曆者,并且正在努力成為推動者。
“看到他們的點滴改變,一切都值了”
四川省宜賓市,距離梅縣區1800多公裡。兩年前,研究生畢業的李朝容從家鄉宜賓輾轉來到梅縣區徑義中學,将青春奉獻給山區教育。
李朝容在給學生上語文課。 南方 魏麗文 拍攝
徑義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這些年,随着城鎮化的發展,不少學生被父母送進城讀書,曾經熙熙攘攘的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不足200人。
“這裡留下來的學生要麼是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要麼是留守兒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梅縣片區負責人肖志彬介紹,雖然徑義中學學生相對少了,但是依然存在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
李朝容等支教老師的到來,打開了孩子們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也讓孩子對未來有了更大的期待。李朝容在徑義中學負責的是四年級數學和七年級語文的教學,支教之路并不容易。剛開始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李朝容聽不懂客家話,跨學科的教學,更讓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她心裡沒了底。
那段時間,李朝容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狠下苦功,惡補數學知識。然而比起這些,更讓李朝容感到棘手的,是課堂上的沉默。
“上課不敢舉手回答,有些同學一發言聲音都在顫抖。”李朝容十分理解這些孩子的處境,曾經她也一樣不自信。
李朝容曾是留守兒童,初一便産生了辍學的想法。一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讓她徹底醒悟,激勵她奮起直追,最終考上了大學。因為感受過溫暖,李朝容來到徑義中學,決心将溫暖傳遞給每一個“曾經的自己”。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信、樂觀的心态,李朝容制定了心願計劃。她給學生們每人發了一本心願存折,通過積分的形式,鼓勵學生們積極發言、認真完成作業。
“隻要舉手發言的,我都給他鼓勵、獎勵積分。”李朝容邊向筆者介紹,邊展示她買給孩子們的禮品。禮品豐富多彩,全是李朝容自費購買的,學生積分滿15分就可以通過套圈獲取禮品。
不僅如此,李朝容還自制獎狀,為有進步的學生頒發“進步獎”“數學之星”。
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位學生在周記上寫下:“以前我根本不敢舉手發言,現在我知道無論我回答得好不好,老師都會給我肯定。”
同樣的成長經曆讓李朝容非常清楚鄉村的孩子敏感心理,知道鼓勵式教育的重要性。她幾乎沒有向學生發過脾氣,講話時慢條斯理,始終面帶笑容,“溫柔”是學生們給予她最多的評價。
剛開始來支教時,有家長曾認為李朝容是來體驗生活的,李朝容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應。如今,每次家訪,家長說得最多的是:“李老師,有你在我們就放心了。”
支教的兩年來,李朝容明顯感覺到學生變得更活潑、更樂于表達了。有學生寫卡片給她,說道:“老師,感謝您從四川到梅州這裡來教我們,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的數學成績提升了很多,謝謝您。”
“不敢說支教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改變,看到他們的點滴改變,一切都值了,這就是我來支教的意義。”李朝容說。
“為鄉村奉獻自己綿薄之力,何其榮幸”
如果有高學曆,你會選擇在城市還是農村就業?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而趙嘉威和劉雲秋夫妻倆卻選擇了後者。他們成為了少數人,在梅縣區當起了“牛司令”和“牛醫生”。
趙嘉威和劉雲秋在牛欄旁檢查飼料。 受訪者供圖
趙嘉威和劉雲秋夫妻倆是華南農業大學2020屆獸醫學院研究生,兩人分别來自山西和内蒙古,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作為畜牧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紮根位于梅縣區梅南鎮的梅州市廣順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場,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作貢獻。
“來梅州是機緣巧合,了解到梅州有這樣一個養殖場和我們專業對口,恰好又有梅州市人才引進的政策,牛場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這樣一個平台去曆練自己。”夫妻倆一緻認為,他們的舞台在農村,在基層才能更好地發揮所長。
目前夫妻倆負責養殖的是有“肉中之王”的美譽的安格斯牛,作為一種早熟、優質的肉用品種,養殖起來要格外注意各階段的飼養管理。劉雲秋在養殖場擔任場長,主要負責統籌牛場所有事務,是“牛司令”。而趙嘉威是獸醫主管,主要負責獸醫技術等工作,是“牛醫生”。夫妻倆相互配合,幹勁十足。
“牛跟人一樣,需要細心呵護,牛也會生病,也需要打點滴。”劉雲秋介紹,她們所在的肉牛養殖場現存欄量為1200頭,與傳統養殖方式不同,養殖場采用的現代化養殖,大到公司的管理,小到牛吃進的每一口料,排的每一坨糞便,都需要琢磨研究。
夫妻倆雖是農業專業人才,但真正投身其中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兩人初出茅廬,毫無經驗,“白天鑽牛棚,晚上查資料”成為他們起初的常态。
在導師的指導和自身的不斷實踐中,夫妻倆掌握的技能越來越熟練,如今,養殖場被他們倆打理得井井有條。“養牛雖然辛苦,但我們累并快樂着,每當生病的小牛被治好,助産出一頭小牛,這些點滴小事都讓我們很有成就感。”劉雲秋說。
“有機會、有平台、有成就感。”這便是趙嘉威夫妻倆剛畢業就選擇紮根大山的根本原因,他們看中的是農村這一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十年前我們選擇了農業,畢業後又選擇了回到基層,選擇了艱苦奮鬥,選擇了養殖肉牛,我覺得我們是做了正确的選擇。” 劉雲秋說,“國民現在追求的不再是溫飽,而是健康與品質,牛肉的消費力也在極大的提升,國家牛肉缺口越來越大,如果我們能在肉牛養殖業做出點成績,為鄉村奉獻自己綿薄之力,何其榮幸。”
如今,趙嘉威夫妻倆已在梅州買房安家,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原标題:
梅縣區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投身鄉村一線
以青春力量賦能 為鄉村振興奔跑
【來源】南方日報·梅縣視窗
【南方日報記者】魏麗文
【通訊員】古彥
【作者】 魏麗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