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志勝,筆名車前,愛讀《管子》,雅好搜奇;現為中華善德網編輯。
《水經注》雲:濟水自魚山而北,經清亭東,又縣西二裡有三歸台,相傳即管仲所築……
三歸台是什麼?管仲為什麼要建三歸台呢?
關于三歸台中的“三歸”二字,史家曆來多有争議,主流的解釋是,三歸台就是标志“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的高台。不過,據劉興林先生的《管仲三歸考》,再結合《管子》書中“民之三有歸于上”和“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的記載,筆者覺得:三歸台應該是齊桓公将農、工、商三業一年的财稅收入賞給管仲後,管仲為存放财寶而建的樓台。
據《晏子春秋》《韓非子》《國語》等史籍記載,管仲修三歸台一事,應該發生在公元前651年。這一年,管仲72歲,齊桓公姜小白61歲,齊國在他們君臣協力治理下,已經稱霸諸侯多年;更關鍵的是在此前一年,周王室發生的更立太子事件中,因為齊國的力挺,太子姬鄭順利登基成為了周天子(周襄王),重新建立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的諸侯國“新秩序”,使天下再度安定下來。這就是發生在桓管君臣身上,最為史家所稱道的“一匡天下”。
完成了“一匡天下”這樣的蓋世奇功後,已經做了三十多年齊王、二十多年諸侯霸主,一生雖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卻從不犯大錯的姜小白,在這時犯了一個大錯,發生了“烹子獻糜”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晚年的姜小白認為天下已定,自己勞苦一生,這時應該盡情享樂,于是不顧年老氣衰,開始整日貪戀酒色,在被管仲以“損身減壽”為由勸止後,他又開始玩命地搞養生膳食,天天跟一個叫易牙的小人研究如何食補。再後來,嘗遍天下美味、試過各種藥品的他們竟生出了“吃人肉以養生增壽”這一滅絕人性的想法;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因為姜小白說“死囚、平民之肉不潔,食之無益。”那個叫易牙的小人竟然把自己4歲的兒子做成了肉湯,獻給了姜小白;姜小白知道實情後,不但沒有懲處易牙,還獎賞了易牙、更加寵信易牙。于是,齊國百姓聞之嘩然!天下諸侯聞之嘩然!齊國百姓怕姜小白“吃”了自己,紛紛要逃離齊國;天下諸侯認為姜小白已是暴虐荒淫之君,紛紛要讨伐他。
聽到這些消息,面對内失民心、外有強敵的險境,姜小白找到了被他下令“養老”的管仲。管仲察言觀色,知道姜小白這時已經真心悔過,于是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把易牙趕出齊國,并昭告天下姜小白是受易牙蒙騙,才釀就了“烹子獻糜”之禍。二是,把齊國一年的财稅收入賞賜給管仲,并昭告天下說,管仲奢侈、無禮,竟然接受了這樣的賞賜。
姜小白聽後,不理解第二條,便問管仲:向天下人說您奢侈、無禮,您不怕天下人罵您嗎?
管仲苦笑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給大王您分謗啊。”
為了讓“管仲奢侈、無禮”成為熱點,在接受姜小白封賜後,管仲還大張旗鼓地請人在他家中修了一座很高的樓台,聲稱要用這座樓台,存放齊國農、工、商三業一年的财稅。于是,天下人似乎忘了姜小白的“烹子獻糜”,街頭巷尾,百姓轉而開始議論起了管仲府中的“三歸台”。
關于管仲建三歸台,當時和後人是怎麼議論的呢?
《史記》稱“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也就是說,對于管仲建三歸台藏吞财富,當時齊國百姓并不認為管仲無禮,也不認為管仲侈靡。到是晚管仲170餘年出生的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管仲的三歸台,評論說:“管仲根本不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更不懂節儉!”還有學者稱:“管仲為惡人掩過,為昏君分謗,助惡人者,等同于惡人。”
其實,以上這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都對,但卻都沒有點出管仲建三歸台的原因。筆者認為,管仲築台分謗,誠然有忠君和報答當年姜小白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意思,但更多的原因是,他不想因姜小白的惡行而斷送齊國和天下難得的和平。如果他不管,諸侯與齊國開戰,天下肯定會再次陷入大亂,生靈肯定會再遭塗炭;所以,為了大局,管仲隻能通過“引咎至身,自傷于民”的方式,代君受過,以消天下人之怨氣,還世道以公平。此事,正如明代平民思想家顔鈞所詩:
蒙蒙煙雨鎖江垓,江上漁人争釣台。
夜靜得魚呼酒肆,湍流和月掇将來。
若得春風遍九垓,世間那有三歸台。
君仁臣義民安堵,雉兔刍荛去複來。
下期提要:
千裡平原上,百米高的土坡能算山嗎?
險峻高山中,十米深的石溝能算谷嗎?
專挑别人毛病、說别人壞話的人,能夠委以重任嗎?
貪圖速效而又隻顧眼前利害的人,會得衆人信賴嗎?
所以呀,
與能緘口不言的人同行,才能成就大事;
與有還顧之憂的人共話,才能感悟大道。
以上是存于《管子·形勢》中關于交友的一段話,作為論述的核心,其最重要的兩句原文是:“譕臣者,可與遠舉;顧憂者,可與緻道。”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