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緻》是北宋畫家郭煕山水畫創作的一篇經驗總結,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書分六節,即序言、山水訓、畫意、畫訣、畫格拾遺、畫題。原書有南宋許光凝序,今佚。
那麼,郭熙到底怎麼看待畫畫這件事呢?
首先,他說:山水畫是為了讓身在宮中卻心向山水的文人,得到精神慰藉。為了可以給這些文人精神慰藉,山水畫要做到“四可”:可以行走、可以觀望、可以居住、可以遊玩。
來看看具體的例子:
關仝 關山行旅(局部)
明 沉貞 《秋林觀瀑》
可望:山水要有遠有近,有高有低,要可以登高望遠,還要有好看的風景觀望。
郭熙 《早春圖》(局部 )
《晴巒蕭寺圖》(局部)
範寬 《溪山行旅》 (局部)
可居:山水畫中必須要有房子,亭子也好、草房也好、寺廟也行,關鍵是要讓人可以“住在畫裡”。而且居住條件不能差,房子要在山水樹木環繞的地方最好。
郭熙 《早春圖》(局部 )
可遊:山水畫中還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好玩”的地方,而且這些地方都是可以走過去的,可以讓人“在畫裡遊玩”。比如這個小小的瀑布,為了讓這裡變成一個“可遊”的景點,郭熙在不遠處畫了一個船夫,就是在說:“這個地方可以乘船過來玩哦。“
“四可”當中,“可以居住”和“可以遊玩”更加重要,因為畫山水畫的目的就是讓不能看到山水的人體會山水之樂。要讓看畫的人真的融入進去,就必須要讓他發現遊玩的樂趣,而且遊玩之後還有地方住。
“四可”雖然是對山水畫家的要求,确是對看畫的人極大的體貼。啥都幫您安排好了,您去玩就是了。
夏圭《溪山清遠》(局部)
《林泉高緻》中還有一個最著名的理論:
山水畫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這“三遠”,是對山水畫的一種要求,影響了山水畫的各個方面。
範寬《溪山行旅圖》
所謂“深遠”:就是要在山前面看到山後面的風景,畫出層層疊疊的感覺。
正常情況下,要是在山前面,後面的山就會被前面的山擋住了,但是中國畫家會用“透視眼”。
黃公望 《九峰雪霁》
第三個遠是“平遠”:就是要站在近處的山上遙望遠處的山,畫出山水的空間感。“平遠”和西方的“透視法”很像,也是利用“近實遠虛”的方式畫出空間感。但是“遠”的虛實并不是客觀分析出來的。
可能有座山本來沒那麼遠,但是畫家可以把它畫的非常虛。可能本來遠處有一堆山脈,畫家可以為了視野開闊,甚至直接留白不畫,要畫出一種“眼珠子瞪掉了才能隐約看清楚”那麼遠的感覺。
“平遠”的“遠”不是真的距離很遠,而是畫家内心的狀态開闊,看待世界的時候有一種豁達的心胸,畫出來的畫面就很廣闊。
郭熙 《樹色平遠》
光做到“三遠”還不夠,還有很多細節也要講究。
在介紹《早春圖》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出郭熙對于山水畫各種細節的講究,他在書裡寫的更細:比如我們總覺得國畫的天和水都是留白的,其實不是,至少在郭熙眼裡,天和水還要畫出各種花樣來。
郭熙說:水的顔色,四季不一樣,比如春天是淺綠色,夏天碧綠色,秋天的顔色發青,冬天會發黑。天空的顔色,春天明晃晃的,夏天蒼茫萬裡,秋天清淨無雲,冬天就會黯淡無光。如果要畫雨,不僅要能區分大雨、小雨,還要看出是快下雨了,正在下雨,還是剛剛下完雨……
沈周 《春雲疊嶂圖》(局部)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之冬景》
《林泉高緻》中對山水畫的精神、用筆、用墨、甚至全國各地的山水特點,繪畫題材等等都做了詳細的解讀。常常有人說中國人畫畫不講究理論,都是随心所欲亂畫。其實并非如此,中國人對于繪畫是非常認真的,隻不過我們的側重點與西方略有不同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