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用于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後序》)
②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餘慶獻谄于後。(《<指南錄>後序》)
③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④尊者對卑者稱名:求,爾何如?(《論語》)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号、谥号、齋名。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①稱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②稱号: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③稱谥号: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稱齋号: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爵。①稱官名: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②稱爵名:甯南(甯南伯)南下,皖帥欲結歡甯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今南海之生死未可蔔。(“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兼稱。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号。
四人者:廬陵(籍貫)蕭君圭(姓名)君玉(字),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遊褒禅山記》)
6.特殊稱謂。①在姓氏後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号、官爵):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職業 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③姓 之 人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 人名:商鞅姓衛,商為其封地。
二、謙稱、敬稱、賤稱、特定稱1.謙稱記憶口訣。謙稱前綴:愚家小敝淺,鄙舍老賤寒。拙陋不敢管,竊勞寡奴犬。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說自己可以說“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山人”,單個字可以說“仆”,如“仆竊不遜,近自托自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可以說“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說“臣”、“微臣”,甚至說“奴才”(明清官員常用),犯了罪了說“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說自己“下官”、“卑職”、“小吏”。
下級将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說“寡人”、“孤”、“朕”。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
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佞”、“不肖”;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官員面前說“小人”“賤民”、“草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用“妾”、“妾身”、“賤妾”、“奴家”。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老衲”。
對别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說自己家裡人時也用謙稱。自己的兒子“犬子”、“不肖子”、“賤息”;說自己的女兒“小女”;說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說自己的妻子“内人”、“賤内”、“拙荊”;說自己的兄弟侄可用“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說自己的東西時也用謙稱,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敝舍”;自己的文章為“無能之辭”、“鄙賤之語”、“拙作”;自己的意見主張為“管見”、“淺見”;表演技藝時說“獻醜”,自己的功夫為“三腳毛”。在别人之前發言不忘說“抛磚引玉”。
2.敬稱記憶口訣。敬辭前綴:屈老俯光請,雅芳拜華令;叨玉垂大賢,高貴恭惠奉。敬稱:呼對方時用尊敬之語。
古人稱對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閣下”,複數有“二三子”。
臣子稱君王為“陛下”,太子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階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門呼皇上太子時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來代替,以此來表示敬意。像稱呼一般人為“足下”、“閣下”也是同樣的道理。)
君王呼臣子為“卿”、“愛卿”。
稱呼對方父母時為“令堂”“令尊”,對方子女為“令愛”“令郎”,此處“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義。
說别人的意見為“高見”、“高論”。别人的文章為“大作”。
稱呼兄為“兄台”、 稱呼弟為“賢弟”。
别人的妻子為“尊夫人”。
别人的徒弟為“高徒”。
别人的家為“府上”。
稱呼和尚為“大師”、“高僧”、“聖僧”、“法師”、“上人”(如有個叫弘一的和尚可以叫做“弘一上人”),對住持僧應尊稱為“長老”、“方丈”、“禅師”。對喇嘛廟中的僧人應尊稱“喇嘛”,即“上師”之意。
稱呼尼姑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稱呼道士為“道長”,仙翁(對老年道士的尊稱);仙長(對一般道士的尊稱)等
稱呼道姑為“仙姑”
尊稱老師為夫子、師父、師傅、先生、先哲。
還有:
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對于死者,前面要加上“先”字,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對穆公的尊稱。)
3.賤稱。與尊稱、謙稱相對的稱呼。表示對對方的侮辱、輕視。賤稱他人或他方。如稱君主為獨夫”、暴君”。稱一般人為賊”、豎子”、鲰生”、野夫”、荒蠻”、黔首”等。
如《荊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
《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
《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4.特定稱。①加“從”表示叔伯關系: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②加“太”表示長一輩: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經逝世的尊長:妪,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ǐ),指已故的母親。
三、名、字、号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稱喚。
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着一定的聯系,有兩種情況:
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點”指小黑點,“皙”指膚色潔白,“點”與“皙”意思相反。古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号(又稱别字)。
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稱号。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系。号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字以上的。例如:陸遊,号放翁;陶潛,号五柳先生;蘇轼,号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别号有時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别人的字、号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四、谥号、廟号、年号1.谥号。(美谥 惡谥 同情谥)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号以褒善貶惡,稱為谥或谥号。谥号是對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質分為三類:
①表揚性的。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②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近内遠禮曰炀
③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号。(祖 宗)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谥号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号來稱呼。
3.年号。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号(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号,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号。始創年号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号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憂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個皇帝所用年号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五、改元、尊号、徽号1.改元。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号,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号。到了明代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2.尊号、徽号。“尊”為尊稱,“徽”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後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号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再加上徽号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後的尊号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谀奉承。現代也有贈送徽号這種情況,但性質和内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号—“戎馬先生”。
六、年齡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齒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總角·垂髫:指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
笄(jī)年:指女子15歲。
束發·成童:指男子15歲。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歲。
而立之年:指30歲。
不惑之年:指40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指50歲。
花甲·花甲子:指60歲。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
耆(qí)艾:古指60歲為耆,50歲為艾。
古稀:指70歲。
耆耋(dié):指高壽,老年。耋多指七八十歲。
耄(mào)耋:指高壽,指八九十歲。
期(qī)頤:稱百歲之壽。
花甲重開:指120歲。
古稀雙慶:指140歲。
七、特殊稱謂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蒼生、氓等。
2.職業的稱謂。(職業 名)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曲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結交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叫“刎頸之交”;
磨難相交叫“患難之交”;
友誼深厚叫“莫逆之交”;
一起長大的異性好友叫“竹馬之交”;
平民相交叫“布衣之交”;
無分年齡叫“忘年交”;
不拘身份形迹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未曾謀面叫“神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