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父母去學校看望留守兒童

父母去學校看望留守兒童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5 22:28:19

父母去學校看望留守兒童?來源:六安新聞網順河初中留守兒童調查之管窺義務教育均衡,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父母去學校看望留守兒童?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父母去學校看望留守兒童(冒雨5公裡等媽媽回家)1

父母去學校看望留守兒童

來源:六安新聞網

順河初中留守兒童調查之管窺義務教育均衡

(裕安區順河初中 周則軍)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開始之際,我有幸參與順河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由于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深深投入,我震驚于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困苦和無奈,他們的情感是多麼的貧瘠和孤獨,他們的意志是多麼堅韌與頑強,隻有你深深地走入他們的生活,走近他們的心裡,你才感受到他們期盼的眼神,觸碰到他們脈動的心跳。

我校共有6個班,346名學生,其中我要關注并調查的留守兒童有278人,約占80%!其中八年級所占比例尤多,開始我的工作隻是了解他們的基本資料,後來由于過多的接觸他們,感觸頗深,就深入他們生活,心裡,情感等。甚至采用家訪,調查問卷,咨詢村委會人員,電話聯系家長等方式,查詢有關情況。走的越深,觸動越大,頗有淚水漣漣,不能自已。

回到眼前,我不禁要反思:造成留守兒童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的真實境況是怎樣的?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留守兒童産生的原因有社會的,制度的,經濟的,我隻從狹義的方面說,有下面幾種情況,

一,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

這類留守兒童最多,在所調查的278人中有212人,占80%左右。他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親友等照料,少數的由哥哥姐姐帶着。

二,外地流動人口入本地

外地農民工在本地打工,或外地工作人員在本地工作,這類留守兒童有父母一方帶入,條件較好,但不穩定,占比例也較大。

三,其他特殊身份的

父母離異随一方的,或父母一方離世的孩子,這類人員身份特殊,他們生活在農村,監護人為生計外出謀生,他們基本上一個人生活,占比例雖少,影響面大,不容忽視。

“父母對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這些留守兒童因親人遠離而失去呵護,雖被委托他人照管,但父母親的情感缺位給他們帶來非同一般的傷害,具體表現在學習、安全、情感乃至其他方面,為教育者所思考,為社會所牽挂。

一,學習起伏不定

留守兒童有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朋臨時監護,由于種種原因導緻他們學習習慣不良、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成績滑坡等情況,學習習慣主要表現:課堂上,不主動回答老師問題,注意力不集中, 坐不住,聽不進去.;課外不及時鞏固、複習,老師抓緊時,作業尚可完成,放松時喜歡抄襲。“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留守兒童對學習有三分鐘火候,外人叮囑時,表現認真,聚精會神,事後抛到九霄雲外。學習成績更是忽上忽下, 據統計在校“留守兒童”60%成績較差,30%成績中等偏下,僅有10%成績比較優秀,而且大部分是女生,他們普遍反映遇到問題不知道問誰,讓聽者一臉茫然,為之動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監護人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還要同時監護幾個兒童,這就造成了他們無法給留守兒童提供學習上的幫助,但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豈不痛心,又怎能熟視無睹,置之不理呢?

二,安全令人堪憂

由于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關愛和有效監護,以及他們對危險缺乏識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在校呈現為高年級學生欺辱低年級學生,初中生敲詐小學生,校外,則與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吃煙喝酒、偷雞摸狗,尋釁滋事,特别是溺水、觸電、火災,性侵,被拐賣、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事故屢見不鮮,2015年暑假期間順河鎮古城村三個小孩溺水身亡,奶奶帶着孫子孫女外孫子在家生活,正中午,奶奶午睡,疏于管理,三孩子到離家不遠的池塘洗澡,不幸遇難,令人扼腕歎息,給兩個家庭帶來難以承受的痛苦,難道我們有理由把全部責任都歸咎那個老人?難道具有安全教育責任的老師可以心安理得?難道具有社會責任的有關部門可以置之不理?讓我們多一份愛心,盡一份責任吧,隻要我們一起攜手,災難将不會降臨,陽光将普照他們!

三,情感缺失行為怪戾

初中的留守兒童正處于情感變化的特殊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内向、自卑、孤僻、不合群,究其原囚,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上,舍不得管,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由于缺乏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親子情結逐漸淡化、但他們迫切需要來自父母的愛,眼巴巴的需要與父母溝通,在漫長的等待與一次次無奈中,他們急需母愛父愛的心一次次失望,終于他們的情感出現了偏離,行為也出現了偏差。順河初中七(2)班李某某同學,父母在外打工,幾年未歸,不知從哪裡聽到的傳言,說他母親今晚回來,他非常高興,冒雨從離家5公裡的高莊村打傘到順河街上,一直等到深夜1點之後,才被巡夜的民警發現,問其原因,他說“我媽回來了,我想接媽媽回家”。多麼樸實的話,令人錐心,令人心痛。難道“常回家看看”僅僅是告訴孩子常回家看看長輩嗎?難道大人不應該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嗎?各回各家各看各兒,用親子之愛撫慰孩子貧瘠的情感,用親子之情糾正孩子的怪戾行為吧!

四,初二現象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初二現象,特别是留守兒童尤甚,“乖崽變惡少”,“乖乖女變瘋丫頭”,最主要的表現是:上學遲到、鬧事,不易溝通等等。學校違紀現象大部分都是他們,據我調查統計及各班主任反映,全校2016秋至2017秋的辍學人數9人,初二為8人約占80%,早戀學生現象也遙遙領先其他年級,更堪憂是出現偷竊等違法現象,去年三名學生在順河超市偷竊,最後司法部門查出真相:竟是初二留守學生!初二是“一道坎兒”,是 “危險階段”,是“分水嶺”。究其原因是因為初一的學生剛由小學升上初中,對新環境還很陌生,需要一個适應過程;而初三的學生則因為升學壓力不得不全心投入學習;相比之下,初二的學生既熟悉學習環境又沒有明顯的壓力,特别是監護不得力的留守兒童,生理上的變化也讓他們更需要個性發展的空間,最易産生“初二現象”,怎麼辦呢?老師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緊張,要有耐心和信心,要與他們手拉手的接觸,心連心的溝通,不要批評說教,要親情感化,這樣會事半功倍,收效頗豐。

五,留守男童女童迥異

留守男童表現為穿戴不幹淨邋遢,生活随意放蕩,表面上大方仗義。但千萬不要被他們表面的大方豪情所迷惑,仔細觀察,他們更多的時間是空虛和無奈,他們極易受傷,極易做出出格的事情。

女生則謹小慎微,仔細中透出膽怯,矜持裡盡顯粗放,她們大多成績優異,做事麻利,是因為他們在家大多帶着弟弟,做一些燒飯等家務,過早的勞動使他們成熟,但她們最怕夜晚,曾經有個留守女童告訴我,“下雨的夜晚,我最想媽媽”,聽到他們的話,你豈不動容?她們小小年紀過早經曆了太多太多生活的辛酸,我們還能為她們的随性而指責嗎?我們還能為她們的膽怯而嘲笑嗎?我們應感歎她們的頑強,擔憂她們的前景呀!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留守兒童身上出現的問題已經不是個别現象了,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考驗每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呢?我校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具體如下:

一,建立“留守兒童之家”

現在各個學校都建有留守兒童之家,但大多數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趨于形式,苦于應付。要想使之真正發揮職能,就要做實,就要做活。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首,各班主任參與的組委會,從組織上為“留守兒童之家”提供保障。裡面内容豐富多彩,

1,健全完善的留守兒童檔案。不僅記錄他們的基本情況如:姓名,性别,年齡,父母聯系電話等,還記錄該人的興趣,愛好,心理情感狀況,疾病,甚至監護人情況,通過留守學生檔案,學校一方面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根據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特殊關心和監護。

2,配備專任心理老師。農村學校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沒有心理老師,但農村留守兒童性格怪戾,情感不穩定,非常需要心理輔導,我校就安排非心理學老師自學心理學知識,他們笑談隻要“用心觸摸,用情感化”,定會有收益。有時聘請心理專家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幫助學生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對遭遇挫折或困難的孩子及時給予心理撫慰,特别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感缺失。

3,多彩的文娛活動。對于留守兒童學習問題,我們采用有别于課堂的新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語文采用課本劇分角色表演,大聲朗讀,速寫等,英語開辟英語角,擊鼓傳花對英語等,實踐課讓學生直接參與,體驗生活等,不拘一格,讓其既學到知識,又徜徉于快樂中。

對于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我們舉辦了防震大演習,“一天小交警”,在校食堂安排秩序,還開辦報告會,請順河派出所警官講授有關法律知識和防範意識,特别是極易受傷害的留守女童,如何自我保護。活動形式多樣,内容精彩,學生臉上出現難得的笑容,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生活。

二,開通“家長熱線”

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也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的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各種心理病症,鑒于此,我校開通了“家長熱線”電話,搭建了心與心交流的橋梁。我們在交流内容上也精心設計,預防簡單的問候,一分鐘完事的怪圈,我們要求他們談心情,談生活,談學校趣事,談同學轶聞,談村子婚喪嫁娶……目的是激起情感的漣漪,撫平親情的饑渴.期間出現許多感人的場面:有時他開懷大笑,有時他淚水漣漣,偶爾陷入沉思,偶爾搓衣忐忑.下面一個案例值得人深思:

八(2)班,留守兒童程某某同學,父母離異,随姑生活,母親上海打工,雖偶爾打錢給女兒,但很少見面,學生不願與她聯系,若有若無,言時稱呼她不說媽媽,其母聽說我校開通熱線後,主動聯系我,訴說緣由,講明想與女兒正常交往,請我幫忙,第二天,學生和她聯系電話,我明顯發現學生的抵觸情緒,一言不發,眼神遊離,我甚至聽到電話那端哭泣聲音,但這端一副木然,心不在焉。下午,我請學生到辦公室,起初,她直愣愣瞅着我,“你與母親從小分開,的确有隔閡,誤會,但那時大人的事情,你母親不是挂念你為什麼每年給你寄錢?你母親不是想你,為什麼這麼急切的多次打電話聯系我,問候你?”她拽着衣領,不安起來,頭低了下去,“哪個女兒不是母親的心肝寶貝?哪個女兒不是母親掉下的一塊肉?”她顫抖一下,頭欲擡又低了下去,更低了,“你母親每次電話,我都聽到她抽泣的聲音,每次說到你,都有無數次忏悔,她隻想看看你,隻想抱抱你,難道你就這麼狠心,這麼無情?”她慢慢擡起頭,眼睛麗布滿了淚花說:“我也想見我媽,但我姑姑不願意......”“你姑姑也有姑姑的難處,但世上隻有母親是不可替代的,你跟你媽媽來往,我相信你姑姑會理解的”。下面打通電話,她第一次喊媽媽,電話那頭我仿佛聽到了嚎啕大哭聲,這頭學生也默默流下眼淚。過幾天,我喊學生到辦公室,“這是你媽媽寄給你的禮物”她驚訝的未緩過神來,接過禮物放在胸口,“是我媽媽寄的?”她遲疑的走出辦公室,突然跑向走廊,很遠我仍然聽到他的聲音,“這是我媽寄的......”隔閡的陰影像崩潰的堤壩,噴湧的親情像咆哮的江水,看到學生發瘋的情形,我為我的做法而驕傲,是我在電話中要求她媽媽寄禮物的,感謝熱線的力量!

三,“愛心媽媽”,“志願爸爸”

為了讓留守兒童體驗社會關愛,感受到親情的撫慰,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感,提高他們與同伴交流能力,我校面向社會征集“愛心媽媽,志願爸爸”的活動,我校年輕女教師踴躍報名,許多社會上年輕人也積極參與,在當地反響強烈。這些“志願媽媽,志願爸爸”,不僅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還手把手教他們洗衣,刷碗,澆菜園,有時還把他們領到家裡,一起過生日,一起看電視,一起睡覺讓他們充分感受家庭的溫暖,徜徉親情的關愛。

一種聲音,一種呼喚,愛心的培育必然開出愛心之花。留守兒童問題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我所調查到的僅僅是順河初中的一斑,不能見到社會的全豹,真正做到完善的留守兒童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齊抓共管。

讓我們攜手努力,讓孩子們過上幸福燦爛的生活!讓我們愛心慰籍,讓孩子們沐浴美滿親情的陽光!

請關注留守兒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