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傳染科或者消化科大夫,在門診出診的時候經常會見到肝炎患者訴說自己有肝疼痛或右上腹肋骨下隐痛。
其實很多普通人也都有過類似不适的經曆,這種疼痛可時輕時重或短期自行緩解。
在醫學上,這種疼痛感覺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肝區不适,主要位于右肋部或劍突下的部位,可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性隐痛、鈍痛或刺痛。
引起肝區疼痛的因素有很多,不同情況的肝區疼痛是需要不同的方法來治療和處理的。
若在沒有弄清楚原因之前自己随便亂吃藥處理,可能會引起更多的麻煩;隻有在了解病因之後,才能更好更準确的治療疾病。
No.1 什麼是“肝”痛?
我們平時說的“肝”痛主要是指右上腹或劍突下的疼痛。
肝髒是人體比較大的實質器官,主要分布于右上腹部,故右上腹出現疼痛不适,普通群衆很容易誤以為是“肝”痛,而醫生卻喜歡描述為“肝區痛”。
肝髒本身是沒有痛覺神經分布的,即使發生實質性損傷,我們一般也不會感到疼痛。
肝髒表面有一層很薄且分布有痛覺神經的肝包膜(又稱“Glisson包膜”),我們平時感覺到的肝區痛就是這層膜受到刺激時所引起的疼痛。因此,與其說“肝區痛”,還不如說“肝包膜痛”,這樣或許有助于減輕大家對于嚴重肝病的擔心和焦慮。
肝包膜富有彈性,由排列規則的膠原纖維組成(内部多數是Ⅰ型膠原),在下腔靜脈及第1肝門處最厚,環繞肝門處輸入血管及肝膽管。其受到任何機械或化學的刺激都會導緻肝區的疼痛。
肝膽疾病患者之所以可出現上腹部間歇性或持續性隐痛、鈍痛或刺痛,這主要是由于肝包膜牽張、肝周圍炎或膽道痙攣所緻。
當肝髒炎症持續存在時,肝髒會因炎症而充血、水腫而體積增大,且短時間内不會消失,患者可因肝包膜受到持續刺激而出現長時間的肝區疼痛感。
No.2 可引起肝區疼痛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肝包膜受到任何機械或化學的刺激都會導緻肝區的疼痛,既可能是生理原因,也可能是疾病原因造成的。(注意:這種刺激可以是肝髒來源的,也可以不是肝髒來源的哦!)
1.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和丙肝)
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現的上腹部持續性隐痛(偶爾也可為相當劇烈的陣發性刺痛),主要由肝包膜牽張、肝周圍炎或膽道痙攣所緻,其中以腫大的肝髒對肝包膜的直接刺激最為常見。究其原因主要與慢性病毒性肝炎反複發作有關,後者會導緻肝細胞功能下降,進而出現肝細胞代償性增生與腫大,最終肝包膜因肝髒體積增大而受到牽拉。
2.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尤其是脂肪性肝炎)
單純脂肪肝的患者一般無肝區疼痛不适,但如果脂肪肝嚴重到引起肝功能的損害和進展為脂肪性肝炎,則有可能會出現肝區的隐痛(有時候這種疼痛感還會非常強烈哦)。目前認為主要與脂肪在肝髒内過度蓄積有關,後者可導緻肝髒被脂肪組織長期浸潤,肝髒腫大及肝包膜伸張進而使脂肪肝患者出現肝區不适或疼痛。
3. 肝髒腫瘤
肝髒腫瘤引起的肝區痛,主要是癌細胞擴散速度快,肝髒膨脹迅速,所造成的疼痛也比普通肝炎産生的疼痛嚴重的多。
通常是劇烈疼痛,患者多無法忍受,需要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感。
對于靠近肝髒包膜下的腫瘤病竈,若使用無水乙醇等消融治療,注意藥液不能注射過多且消融範圍不能過大,以降低因肝包膜受刺激而誘發肝區疼痛的發生風險。
4. 肝膿腫
細菌感染誘發的肝膿腫同樣可緻肝髒腫大進而使肝包膜痛覺神經被刺激,或炎性滲出物使肝包膜或肝髒的鄰近組織發生纖維素性粘連進而引起肝區疼痛或不适。這種原因導緻的肝區疼痛,通常伴有明顯白細胞升高和發熱。
5. 膽道與腸道疾病
肝髒周圍器官(如膽囊、膽道和右上腹結腸等)發生病變引起的慢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膽囊癌、肝曲結腸癌和肝(脾)曲綜合征等也可出現右上腹不适感或疼痛,容易與肝區疼痛混淆造成誤診為肝髒疾病。
6. 勞累或長期情緒不佳等非病理性原因
3. 肝區疼痛如何治療和管理?
肝區出現疼痛這種情況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如果隻是偶爾出現肝區不适或隐痛,特别是在勞累、失眠或長期情緒不佳等情況下出現,可先通過自我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來觀察,暫不去醫院檢查治療。
如果肝區疼痛比較嚴重,而且症狀長期存在,則需要及時去醫院查明原因;若疼痛是疾病引起的就應該積極治療。
對于一些慢性乙肝患者,經過抗病毒治療後,在肝功能指标正常、HBV DNA陰性,且肝髒彩超未見明顯異常的情況下,若存在上腹部持續性隐痛、鈍痛或刺痛,應該要引起重視,并咨詢專科醫師。
如何有效解決患者的肝區疼痛不适,一個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可能需要不同專業的醫生共同商量後制定。
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和自我調整的基礎上,個人認為針對性聯合一些中醫藥來治療肝區疼痛值得期許。(中醫藥,奧利給!
)
本文内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科普内容不能代表臨床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本文部分圖片及文字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肝膽資訊,免費咨詢醫生,請關注“肝膽相照一家人”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