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知人間事明月難知紅塵情?9月10日,又一個中秋節如期而至此時此刻,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城市之間的人員流動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對以“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節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但是,在節日氛圍的環繞之下,人們依然想出各種辦法歡度佳節,努力留下美好的中秋回憶适逢其時,各家媒體也紛紛圍繞節日話題發表相關評論,針對與中秋有關的的方方面面,發出了各自的聲音,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春風不知人間事明月難知紅塵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9月10日,又一個中秋節如期而至。此時此刻,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城市之間的人員流動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對以“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節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但是,在節日氛圍的環繞之下,人們依然想出各種辦法歡度佳節,努力留下美好的中秋回憶。适逢其時,各家媒體也紛紛圍繞節日話題發表相關評論,針對與中秋有關的的方方面面,發出了各自的聲音。
其中,光明網評論員文章用一系列隽永的古詩詞,寫出了國人對中秋佳節寄托的情懷。“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丹桂扶疏,銀蟾依約,千古佳今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字字句句都書寫着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文化與精神。
感懷于這些詩句的力量,作者寫道:“數千年來,這些詩賦畫卷,連同它們記錄的悲歡與離合,蘊藏的意緒與哲思,承載的個人情懷與集體情愫,共同寫進了我們的民族記憶。那傾瀉的月光,是國人最可信賴的心靈憑依;那月光下的中秋,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認同、溝通與凝聚方式,積蓄起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相比于光明網評論員為全國讀者送上的祝福,以及對中秋文化的感懷。在那些疫情管控相對嚴格,又面臨一些其他困難的地方,本地媒體更多發出的是勸慰與“鼓勁”的聲音。其中,廣東中山網發表“中山評論”,在标題中寫道“月亮走,我不走”,在發出節日祝福的同時強調了減少人員流動的重要性,倡導市民“就地過節”。
文章寫道:“大規模的人員跨區域流動,以及因小長假而可能出現的人員聚集,顯然會給病毒傳播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機。在疫情防控面前,從來就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倡導就地過節,‘月亮走,我不走’并非一句沒有人情味的号召。恰恰相反,這是為了更好的團圓。畢竟,每個人都有保護家人的責任,也有共同防控疫情的擔當。”
而在四川,除了以成都為中心的疫情之外,當地還在今年中秋節前遭遇了高溫、停電、山火、地震等一系列意外打擊。面對這些磨砺與考驗,四川人民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也承受了太多太多。時值中秋,四川日報官方網站發表“天府評論”《在中秋月光裡照出你我的奮鬥》,回顧了這些過往,并以溫情的筆調向讀者發出了鼓勵。
文章沒有回避人們的負面情緒,開篇就說:“今年的中秋可謂來之不易,從開年以來經濟發展面臨的多重挑戰,到一輪又一輪的本土疫情,從暴雨洪澇災害,到罕見高溫幹旱,從熊熊燃燒的山火,到突發的地震等,困難一個接一個,有經濟上的,也有疫情方面的,更有自然方面的,可謂防不勝防。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我們都沒法躲避與逃避,隻能咬緊牙關,直面困難。”但作者随即表示:“在接踵而至的困難中,每個人都在拼搏,都在勇敢地抗争,經曆磨難後的我們,更懂得中秋月圓的來之不易,更珍惜這份靜谧與安好。”在文章中,作者還向奮戰在抗震救災防疫一線的救援人員、志願者、基層幹部等群體緻敬,表示“正是有了這些節日裡的堅守者、奉獻者、奮鬥者,才讓我們生活更美好,才讓我們有了這份賞月的閑情逸緻”。
除了這些着眼點較為宏大的節日評論,也有多家媒體将目光對準了與節日相伴生的社會問題。其中,在每年中秋都會引發關注的,非“月餅那些事”莫屬。
針對老生常談的高價月餅、過度包裝等現象,央視評論提出“讓月餅回歸本味,讓佳節清清爽爽”,文章寫道:“這些年來,在商家的營銷噱頭炒作下,市場上有些月餅越賣價格越貴,包裝越來越奢侈,不僅與綠色低碳發展背道而馳,與傳統文化本源異化脫節,更暗藏‘四風’風險,形成不良示範影響,正如有人所戲谑的‘買的不吃,吃的不買’。國家層面出手着力整治,原因正在于此,可謂月餅事小,茲事體大。”
在另一篇媒體評論中,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朱昌俊則關注到了“數字月餅”這一新現象。從媒體調查來看,所謂的“數字月餅”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月餅營銷中植入區塊鍊、元宇宙等概念或者說噱頭,也就是“購買實物産品+贈送數字月餅”;另一種,則純粹是虛拟的月餅。由于發行量稀少,再加上一些大平台的加持,這些純粹虛拟的“數字月餅”在二手交易平台被炒到了天價。如一款編号為9的數字月餅的賣價高達38888元。
針對這一現象,作者認為:“很明顯,這樣的‘數字月餅’,實際與月餅已經沒有什麼關系,而不過是披着月餅外衣的金融産品,它賣的不是月餅,而是給消費者畫餅。所以,這背後玩的還是擊鼓傳花的遊戲。别看它在一定階段可能被炒得火熱,但一旦熱度下降,就很可能變得一文不值,最終總有人買單。所以,想在這個上面賺一把,别月餅吃不成,還讓自己做了韭菜。”
其實,正如央視評論所寫:過中秋,吃月餅,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心意,傳承的是文化。面對節日,我們不妨暫時卸下壓力、不想那些令人苦惱的煩心事,專注于與在乎的人相處。如果能從中得到一點慰藉,便沒有浪費美好的月光。(楊鑫宇)
來源:中青評論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