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蝙蝠俠的最初登場是在1935年5月的偵探漫畫,沒錯,DC全名叫Detective comics偵探漫畫。
很快蝙蝠俠開始風靡,登上熒幕就成了自然的事。
1943-1949年間,DC漫畫處在黃金時代,蝙蝠俠出現在電視劇集中,當時正處于二戰,所以故事劇情和日本有關,蝙蝠俠是美國聯邦探員,反派則大多為日本帝國的間諜。
1966年開始,DC處在白銀時期,《蝙蝠俠》新的劇集誕生,這個時期的蝙蝠俠,增加了很多輕松诙諧的氣氛,讓蝙蝠俠更貼近于低年齡層的觀衆。
到了1989年,蒂姆波頓版《蝙蝠俠》上映,這部邁克爾.基頓主演的蝙蝠俠,或多或少受到同時期影視作品傾向于角色研究領域影響,片中的蝙蝠俠開始回歸最早期的角色人格,體現出了豐富性。
再加上蒂姆波頓個人的哥特風,終于大家開始在熒幕上,看到一部有着黑色電影氣氛的哥譚市,蝙蝠俠人設比此前也更為陰郁。
更重要的是,1989年這部《蝙蝠俠》,反派角色就是小醜,而且是由傑克.尼克爾森飾演,他也是首次在大熒幕比較完整诠釋了小醜的實力派演員,片中也用了極大的篇幅去描寫了小醜的誕生和心理轉變。
小醜的瘋癫型人格,還有煽動性的台詞,給當時的觀衆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觀衆開始發覺,原來反派還能如此有魅力,這同時也影響到了後來更深刻和成功的熒幕小醜。
蒂姆波頓版《蝙蝠俠》的一炮而紅,自然很快迎來了續集。
同樣原班人馬的制作,《蝙蝠俠歸來》在1992年上映,蒂姆波頓把影片風格玩得更為魔幻,片中的反派企鵝人造型更像動物企鵝,劇情的邏輯也更為荒誕和諷刺。
影片雖然在商業上同樣大獲成功,但也遭到不少媒體批評影片過于暴力,華納影業其實對影片也提出不少意見,原本蒂姆波頓并不想接這部《蝙蝠俠歸來》,如今這麼一來,就徹底離開了蝙蝠俠系列。
在這之後,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上映,劇情雖然和前作有所關聯,但導演蒂姆波頓出走,換成了喬舒馬赫執導,這也導緻了蝙蝠俠從邁克爾.基頓換成了瓦爾.基爾默。
《永遠的蝙蝠俠》的風格幾乎回到了當初蝙蝠俠劇集的偏低齡風,角色不再過多塑造,反而用誇張的劇情,和鬧劇氣氛充斥全片。
就連片中的反派都有喜劇成分在,影片是那種非常适合歡樂節日全家老少去觀看的作品。
影片上映後商業上同樣獲得了成功,但蝙蝠俠的故事和形象,又再次回到安全的舒适圈。
1997年《蝙蝠俠與羅賓》上映,蝙蝠俠主演再次易主,變成了喬治克魯尼,這一部作品,徹底讓整個八九零年代蝙蝠俠系列劃上句号。
影片的角色造型也變得有幾分邪典氣質,施瓦辛格扮演的急凍人,還有反派班恩,以及毒藤女,這些造型都感覺是cosplay過來串場的卡通造型,這更讓蝙蝠俠裝莫名其妙的兩點西顯得匪夷所思...
總之,糟糕的造型,弱智單薄的劇情,圈錢太過急功近利,影片上映後遭到了一面倒的差評甚至是惡評。這也導緻華納無限期暫停了蝙蝠俠的制作,也讓喬治克魯尼發誓自己再也不演蝙蝠俠了。
之後蝙蝠俠按下暫停鍵,華納和DC也重新回顧經驗和思考,如果蝙蝠俠再重啟,應該以什麼樣的形象和故事,更能給當下觀衆驚喜。
在這十幾年裡,《X戰警》系列在大熒幕混得風生水起,華納其實也沒閑着,而是先後邀請了達倫.阿倫諾夫斯基,還有沃爾夫岡.彼得森,這些大腕級導演都有參與過蝙蝠俠重啟的項目。
但最終,華納選擇了當時隻拍過三部作品的克裡斯托佛.諾蘭。
當時諾蘭的前面三部作品分别為《跟蹤》(追随),《記憶碎片》,《失眠症》(争鋒相對),這些影片主角的共同點,都是屬于創傷型的角色。
針對于蝙蝠俠角色布魯斯韋恩來說,同樣也是内心經受過極大創傷的人,華納當時想在探索布魯斯韋恩内心深處的情感,以及布魯斯韋恩為何成為蝙蝠俠的原始動機上做文章,那麼諾蘭就是執導蝙蝠俠的最佳人選。
即使到現在,縱觀現在諾蘭幾乎所有作品,角色幾乎都是帶有内心創傷型的人格,尤其是大部分男角色都失去了心愛的人。
諾蘭版本的蝙蝠俠系列,不管從影像風格還是角色心路曆程,都變得更為寫實,在劇情的編制上,也變得更能反映當今社會更多現實性話題,在深度和廣度上,探讨了更多人性思辨,思想實驗,階級矛盾和反超英等問題。
諾蘭版本的蝙蝠俠系列,也讓DC從此走上暗黑超級英雄畫風一發不可收拾,同時也一定程度影響到了隔壁家漫威的熒幕角色塑造。
諾蘭蝙蝠俠三部曲後,蝙蝠俠加入DC擴展宇宙,由大本飾演。
但有趣的是,漫威宇宙在商業上的越來越成功,反撲DC擴展宇宙飄忽不定的暗黑風,反而讓華納DC抓不準自己的脈絡方向,最後搞得DC擴展宇宙現在有點一盤散沙各自擺攤的模式。
目前最新的蝙蝠俠由馬特.裡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目前放出的一些官宣物料,似乎依然受到諾蘭版蝙蝠俠的影響,繼續着寫實和深沉的做派。
所以,如果想更好讀懂離我們時代最接近的蝙蝠俠,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怎能錯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