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丹寨蠟染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丹寨蠟染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2:18:51

丹寨蠟染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丹寨蠟染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丹寨蠟染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

丹寨蠟染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古代稱蠟缬[x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工藝之一,它與絞缬(紮染)、夾缬(镂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史載,早在秦漢時代,勤勞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他們以其千姿百态、絢麗多彩的蠟染制品,培育了這枝古樸嬌麗的民族藝術之花。2010 年,珙縣苗族蠟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珙縣苗族蠟染繪制工具(珙縣地方志辦公室 供圖)

珙縣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據清光緒版《珙縣志》載:“羅渡苗民取蠟溶而繪于布,染後煮布系蠟,顯紋如繪。”其主要特點是圖案精美,解構嚴謹,線條流暢。圖案重于寫實,點線結合,疏密相間,既誇張又有人情味。色彩以藍白為主,紅、綠搭配,點綴少量彩繡,清新如淡雲,又有藍空的映襯;明快如高山,兼得流水的旋律;古樸中包含粗犷,簡略中蘊藏典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珙縣地區苗族人民常将蠟染成品做成衣飾、百褶裙、圍腰、卧單、枕巾等,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珙縣苗族蠟染-蠟繪(珙縣地方志辦公室 供圖)

蠟染制作工藝首先是調蠟,将黃蠟放入鍋中,用小火讓它慢慢溶解;其次是碾布,将适當尺寸的布匹放在專門的案闆上,用光滑的鵝卵石反複打磨至表面光滑;第三步是繪圖,在碾好的布匹上作畫。人工蠟染沒有固定的圖案和花樣,都是靠蠟染藝人在腦海中構圖,用蠟刀蘸着蠟汁繪制圖案。第四步是漬染,将染缸中染料調成所需的顔色,如深藍、天藍、淺藍、青灰、深灰等,然後将繪好畫的布投入染缸漬染。最後一步是去蠟,将布料漬染後用清水反複沖洗,再放入鍋中用清水煮沸,等到蠟溶化後,撈出用清水清洗,圖案便色彩分明,顯出花紋。

蠟染成品(珙縣地方志辦公室 供圖)

蠟染制作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有蠟鍋、蠟刀、熨石、案闆、染缸、清水鍋等。蠟染的主要特征也是其神奇所在,就是天然冰紋。當蠟染入靛漬染時,因布帛折绉而龜裂,染液随蠟縫滲透,就會留下人工難以描繪的形态,被稱為冰紋。即使出自同一人之手,冰紋也是形态各異,變化萬千,自然天趣。

蠟染作品(珙縣地方志辦公室 供圖)

珙縣苗族蠟染是苗族人民珍貴的文化遺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珙縣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珙縣苗族蠟染的文化形态已較穩定,具有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藝術性以及存在的現實性。蠟染現已成為珙縣苗族的标志性文化,這在人類學、美學、工藝學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