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外科休克病理改變

外科休克病理改變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4 00:59:26

一、定義:是機體受到強烈的緻病因素(如大出血、創傷、燒傷、感染、過敏、心泵衰竭等)侵襲後,因有效循環血量驟減、組織灌注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環障礙、代謝紊亂和細胞受損為特征的病理性綜合征。

二、病因與分類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外科最常見)

2、感染性休克(外科最常見)

3、心源性休克

4、過敏性休克

5、神經源性休克

三、病理生理

外科休克病理改變(外科休克概述)1

(一)、微循環障礙

1、微循環缺血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微循環淤血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3、微循環衰竭期:DIC。

(二)、代謝改變

1、能量代謝障礙

(1)、促進糖異生、抑制糖降解,血糖水平升高。

(2)、抑制蛋白合成、促進蛋白分解。

(3)、脂肪分解代謝明顯增強。

2、代謝性酸中毒

(三)、炎症介質釋放和細胞損傷

(四)、内髒器官繼發性損害

1、概念:2個或2個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統同時或序貫發生功能障礙或衰竭。

2、休克死亡的主要原因。

3、各髒器的主要病症:

(1)、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2)、腎:急性腎功能衰竭(ARF)。

(3)、心:局竈性心肌壞死和心力衰竭。

(4)、腦 :腦水腫、顱内壓增高、腦疝。

(5)、肝:肝性腦病和肝功能衰竭。

(6)、胃腸道:應激性潰瘍、腸源性感染或毒血症。

四、臨床表現

外科休克病理改變(外科休克概述)2

1、休克代償期:

(1)、精神緊張、煩躁不安。

(2)、面色蒼白、四肢濕冷。

(3)、脈搏加快、呼吸增快。

(4)、血壓變化不大、脈壓縮小。

(5)、尿量正常或減少。

2、休克抑制期:

(1)、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甚至意識模糊或昏迷。

(2)、皮膚黏膜發绀、四肢冰冷。

(3)、脈搏細速、呼吸淺促、血壓進行性下降。

(4)、DIC。

(5)、常因繼發MODS而死亡。

五、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尿、糞常規檢查

①血常規: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降低提示失血;血細胞比容增高提示血漿丢失;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提示感染。

②尿常規:尿比重増高提示血液濃縮或血容盤不足。

③大便常規:大便隐血試驗陽性或黒便提示消化系統出血。

(2)、血液生化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血糖/血電解質等

(3)、凝血功能檢查 :當血小闆計數<80x109/L、血漿纖維蛋白原<1.5g/ L 或呈進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時間較正常延長3秒以上、3P(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陽性、血塗片中破碎紅細胞超過2%時,提示 DIC 。

(4)、動脈血氣分析 :

①動脈血氧分壓正常值為80~100 mmHg 。若 PaO2 ,<60mmHlg、吸入純氧後仍無改善,提示 ARDS 。

②二氧化碳分壓( PaCo2 ,)是反映通氣和換氣功能的指标,可作為呼吸性酸中毒或堿中毒的判斷依據,正常值為36~44 mmHg 。

(5)、動脈血乳酸鹽測定:

①正常值為1~1.5mmol/ L ,反映細胞缺氧程度,可用于休克的早期診斷(> 2mmol / L ),可用于判斷預後。

②休克時間越長,細胞缺氧程度越嚴重,其數值也越高,提示預後越差。

(6)、胃腸黏膜pH(pHi)監測:pHi 正常值為7.35~7.45。

2、血流動力學監測:

(1)、中心靜脈壓(CVP):正常值為5~12cmH2O 。

①CVP<5cmH2O提示血容量不足。

②CVP>15cmH2O,提示心功能邳全。

③CVP >20cmH2O 時,提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2)、肺毛細血管楔壓(PCWP): 正常值為6~15mmHg,低于正常值提示血容量不足,高于正常值提示肺循環阻力增加。

(3)、心排出量(CO)和心髒指數(CI):

①CO =心率×每搏心排血量。

②正常成人 CO值為4~6L/ min 。

③單位體表面積 CO 為 CI ,正常值為2.5-3.5L/( min · m2 )。

3、影像學檢查:X 線、超聲、 CT 、 MRI 等檢查有助于了解髒器損傷、感染等情況,及時發現原發病。

4、診斷性穿刺:

①疑有腹腔内髒損傷者,可行診斷性腹腔穿刺。

②疑有異位妊娠破裂出血者,可行後穹窿穿刺。

六、處理原則

1、總體原則:

(1)、盡早去除病因。

(2)、迅速恢複有效循環血量。

(3)、糾正微循環障礙,恢複正常代謝。

(4)、防止MODS。

2、處理細則:

(1)、急救

①現場救護:損傷處包紮、固定、制動及控制大出血等,必要時使用抗休克褲。

②保持呼吸道通暢。

(2)、補充血容量:是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

原則:及時、快速、足量,先晶後膠。

(3)、積極處理原發疾病:

原則:在盡快恢複有效循環血量後及時對原發病竈進行手術處理。

(4)、糾正酸堿平衡失調:甯酸勿堿

①輕症酸中毒:在擴容後可緩解。

②重度休克合并嚴重的酸中毒且經擴容治療效果不滿意:堿性藥物糾正。

(5)、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①血管收縮劑: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最常用)、間羟胺等。

②血管擴張劑:α受體阻滞劑、抗膽堿能藥。

③強心藥:強心苷如毛花苷C。

(6)、DIC的治療

早期:肝素抗凝,1.0mg/kg,每6小時1次。

晚期:①使用抗纖溶藥物:氨甲苯酸、氨基乙酸;②抗血小闆黏附或聚集: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

(7)皮質類固醇和其他藥物的應用

①皮質類固醇:适用于嚴重休克及感染性休克,一般主張短期内大劑量應用。

②其他藥物:維拉帕米、納洛酮、超氧化物歧化酶。

七、護理評估

(一)、健康史:一般情況;失血、失液史;感染或過敏史;既往健康狀況。

(二)、身體狀況:症狀 體征 輔助檢查

1、症狀與體征

(1)、意識和精神狀态:反映腦組織血液灌流,敏感指标。

(2)、生命體征

①血壓:最常用,不是最敏感指标。收縮壓<90mmHg、脈壓差<20mmHg,提示休克存在;②脈搏:早期診斷指标。常用脈率/收縮壓( mmHg )計算休克指數,≥1.0提示休克,>2.0提示嚴重休克;

③呼吸:呼吸増至30次/分以上或降至8次/分以下,提示病情危重;

④體溫:體溫突升至40℃以上或驟降至36℃以下,提示病情危重。

(3)、皮膚:反映體表灌注

(4)、尿量:反映腎灌注+血容量是否補足

①<25ml/ h 、尿比重增高,提示腎血管收縮或血容量不足;

②血壓正常而尿量仍少且尿比重低,應考慮急性腎衰竭。

(5)、局部狀況

2、輔助檢查

(三)、心理-社會狀況

八、常見護理診斷/問題

1、體液不足 與大量失血、失液有關。

2、組織灌流量改變 與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微循環障礙有關。

3、氣體交換受損 與微循環障礙、缺氧和呼吸形态改變有關。

4、體溫異常 與感染或組織灌注不良有關。

5、有感染的危險 與免疫力下降、接受侵襲性治療有關。

6、有受傷的危險 與煩躁不安、意識模糊有關。

九、護理措施

(一)、迅速補充血容量

1、建立靜脈通路

2、合理補液:根據動脈血壓及CVP合理安排及調整補液的速度

3、觀察病情變化:煩躁轉為平靜、淡漠遲鈍轉為對答如流、口唇紅潤、肢體溫暖、血壓升高、脈壓變大、CVP正常、尿量>30ml/h,提示血容量基本補足,休克好轉。

4、準确記錄出入量

中心靜脈壓、血壓與補液的關系

外科休克病理改變(外科休克概述)3

(二)、改善組織灌注

1、取休克體位。

2、使用抗休克褲,休克糾正後應由腹部開始緩慢放氣,每15分鐘測壓一次,預防低血壓。

3、用藥護理。

(三)、維持有效氣體交換

1、保持呼吸道通暢 。

2、改善缺氧 ,氧濃度為40%-50%、氧流量6-8L/min。

3、監測呼吸功能 。

(四)、維持正常體溫

1、監測體溫:每4小時1次。

2、保暖:禁忌用熱水袋或電熱毯等。

3、降溫:高熱時應采取物理或藥物等方法進行降溫。

4、庫存血的複溫。

(五)、防治感染

(1)、嚴格無菌技術原則。

(2)、預防肺部感染。

(3)、加強留置導尿管的護理。

(4)、傷口護理 。

(5)、遵醫囑合理應用有效抗生素。

(6)、合理的營養支持。

(六)、預防壓瘡和意外受傷,病情允許協助患者每2小時翻身一次;煩躁或神志不清患者做好安全防護。

(七)、監測血糖

(八)、鎮靜鎮痛

(九)、健康教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