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3:40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和"雖在《論語》中隻出現八次,但其中"和諧"思想卻是“仁” 、“禮”等思想發展的最高境界,是對和諧世界的翹首期盼。它所代表處世的普遍準則,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樂道樂行的文化認同,可謂千秋一和,萬民一和。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論語和而不同社會人生兩種不同境界的精神指歸)1

請看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語句很簡約,字面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講和諧但不講純同,小人講純同但不講和諧。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論語和而不同社會人生兩種不同境界的精神指歸)2

對和、同的基本解讀

楊伯峻《論語譯注》說是"春秋時代兩個常用術語",并援引《左傳》和《國語》說明。“和”,原始涵義與對調味及樂曲的理解有關。《管子》有“和五味以調口”之說,晏嬰以羹喻“和”,說“和如羹焉”。羹成美味,認為一定要有五味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和而成,用幾味調和出新味這就是"和"。體現在"樂"的理解上,認為一定要有八音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協調各音以成新曲這就是"和"。

春秋時期周太史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乃盡棄矣”(《國語・鄭語》)。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延續,都是"和"即多種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隻有純粹一色的“同”,事物就不複存在。這種"和同之辨"是先秦時期哲學思想的一項成果:"和",是包含差别的統一,而"同"則是無差别的絕對同一。

孔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以前關于“和”“同”的思想成果,把"和而不同"運用到社會人生領域,它所強調的"尚和去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理念被牢固确立起來, 對後世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論語和而不同社會人生兩種不同境界的精神指歸)3

篆刻: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和而不同"的兩種不同社會人生境界

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了"和"與"同"不同的兩種境界及其精神指歸:一是君子的境界和治世的境界;二是小人的境界和處世的境界。

從君子當政治世的境界看,"和而不同",就是要通過和諧的手段途徑去追求實現和諧的世界,将社會各種因素各種矛盾調和到社會共同的願景上。與之相反,小人當政治世,是"同而不和",就是泯滅一切不同因素、蔑視一切矛盾,隻講唯我獨尊,隻我一個調,萬民都給我閉嘴。

從君子修身處世的境界看,"和而不同",就是作為道德高尚的君子,既要與他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又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特性及其引導力、調和力,決不附和苟同,更不同流合污;而小人正相反, 他們隻求附和苟同、純粹同一,不講獨立思想,不講正大意義上的和諧。孔子以此要求君子,要在複雜的人事關系中,尋求把握統一性,将社會人生共同的遠大理想追求作為佳美之味和動人樂章,去調和、整合、統帥種種因素以同向善美之境。

處世為了治世,治世為了和諧世界,這是“和而不同”最終的精神指歸。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論語和而不同社會人生兩種不同境界的精神指歸)4

《論語》對"和而不同"實現途徑的揭示

如何實現"和而不同"?《論語》至少作了如下揭示:

在"禮"上求"和"。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揭示了禮承擔着調諧社會、群體中個性與個人意志的功用,通過調和社會倫理秩序以達到社會和諧局面。孔子教導顔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指出個人、個性必須在禮即制度規矩邊界内才能得以個性存在及其自由表達,才能在整體上實現和諧。比如當今,我們隻有在社會主義法律法規和道德框架内,才能形成個人自由、個性彰顯的和諧局面。

在"道"上求"和"。社會人生共願共享之道,是人間正道大道,是"和"之所在。孔子強調,要"志于道",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隻有将人人思想言行統一于"道同",才能形成和諧局面。他指出:“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如果背離了社會人生正道,以個性破壞共性,以個人破壞大局,哪裡還有全局和諧?孔子在論述好學上進中,指出要用"道"來糾正個人、個性之偏之失——"就有道而正焉"。當今我們隻有共同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祖國才能獲得最大之"和",我們每個人自然也和在其中。

在"志"上求"和"。為了同一個目标,人人才能走在一起而緻于“和”:孔子強調"志于學"、"志于道",都是要把人的心志統一到學以緻道上,并且強調"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以将志向作為畢生追求。在處理學與志的關系上,子夏指出"博學而笃志",強調越是博學越有學問,越要笃定志向,做到志向不散、方向不改、意志不變。隻有在共同而堅定的志向引領下,才能将每個人的個性整合為統一整體下的積極有效的因素而存在,才能形成和諧局面。

在"文"上求"和"。文明文化人文是構成和諧的引領目标。曾子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正是以文為和的手段,進而在仁的追求中達到和的願景。《論語》記載:魯國政權三巨頭之一的季氏,準備攻打魯國的附庸國颛臾,做季氏家臣的冉有、子路告訴了孔子這件事,孔子嚴厲批評了他們,并提出了鮮明的政治主張,其中說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修文德"之“文”,是以禮樂為代表的文明文化人文方面的教化。通過“文”的手段吸引庶民歸來,再讓他們安居下來,這就是求“和”于“文”。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論語和而不同社會人生兩種不同境界的精神指歸)5

"和",是"和"在禮、道、志、文上,是“和”在大局全局等方向和根本上,所以在人與人相處層面上:

要講求大團結而不是搞小圈子,拉拉扯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要誠敬待人,與人不争鬥又不結私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要積極幫人成就美事,幫人避免幹壞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顔淵》)。

要與人友善,以正道共事共處——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同“悅”,下同)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張,在當今時代仍然熠熠生輝,生命無限!

朋友,我是清如靜如,力求按照"義理"全面系統地"照着說"《論語》,很高興與你對坐經典!

論語論述學習三個層次的句子(論語和而不同社會人生兩種不同境界的精神指歸)6

(圖片借用網絡,侵權必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