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正規化建設标語

正規化建設标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20:27:39

正規化建設标語(控規盡展靜活)1

控規明确了“兩軸、一城、一環”的城市空間結構 供圖/北京市規自委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控規)8月21日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複,并于8月30日正式公布,這意味着首都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核心區控規文本共五章76條,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與具體要求。控規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戰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北京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一核”,控規明确了“兩軸、一城、一環”的城市空間結構,兩軸即長安街和中軸線,一城即北京老城,一環即沿二環路的文化景觀環線。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控規體現了“靜、活、綠、新、民、韌”六大特點。

靜:

提出“安甯交通”

打造優良的中央政務環境

控規提出,提高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服務水平,打造優良的政務環境。首都功能核心區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間載體,中央政務功能的運行直接關系到“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規劃提出中央政務功能的布局要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建設大國首都目标相适應,形成政務活動運行高效、安全萬無一失、環境優美和諧、配套優質完善、形象莊重典雅的中央政務環境。

規劃嚴格落實“雙控四降”,“雙控”指控制人口規模、控制建設規模,“四降”指切實把人口密度、建築密度、商業密度、旅遊密度降下來。讓首都功能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創造一流人居環境。通過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向外疏解騰退和内部功能重組雙向發力,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與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人口結構,創造良好人居環境。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安甯交通”,是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以及中央黨政機關集中辦公區等區域的噪聲幹擾或安全影響等。實現安甯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實施小汽車行駛速度管制,通過劃定限速區範圍,讓區域内所有道路都實施同一限速規定,有效抑制機動車交通過度發展,鼓勵非機動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從而實現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的規劃目标。

活:

靜中有活

包括人的活力和生态活力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控規“靜中有活”,一是人的活力,控規提出的“健步悅騎”就是一種“活”的表現。建設健步悅騎城區是核心區控規提出的關鍵交通發展目标,即打造健康街道,優化步騎環境,提升綠色出行品質與服務水平,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創造宜居宜業、幸福安康、精緻友好、穩健可靠和人民滿意的出行環境。

為此,核心區控規提出,應依托濱水空間與綠化空間拓展健步悅騎空間,結合曆史文化街區、重點功能區劃定步行街區、無車街區,形成活力交往、安甯居住、文化傳承的特色街區環境。

二是生态活力,控規要求,靜中還能聽到鳥鳴聲。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區内部重新建立起人性化空間尺度,讓胡同逐漸回歸到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淨、舒适的公共空間,為老城内的各類曆史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綠:

鼓勵打開圍牆

确保沿“林蔭街巷”形成綠色空間

控規把生态網絡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提出建設林蔭街巷。林蔭街巷是核心區内重要的步行生态網絡,是綠蔭完整覆蓋、空間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連續步行空間。滿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閑散步、慢跑鍛煉等多種需求。鼓勵打開沿街地塊内圍牆、合理調整地塊内部停車場,确保沿林蔭街巷形成高品質公共綠色空間,使林蔭街巷建設能夠帶動街道兩側建築界面間的整個U形空間的功能、景觀、環境整體改善。

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功能屬性的不同劃分為三級,分别是作為老城棋盤路網格局的林蔭路,由其他城市幹道或支路構成的林蔭景觀街以及林蔭漫步道,共同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類步行需求的林蔭網絡。

新:

增加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提出公共事務用地和内環路概念

北青報記者發現,控規處處體現“新”,“新”的第一層含義是創新控規編制體系,轉變規劃實施理念。規劃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區32個街道劃分183個街區,明确政務、文化、居住、産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曆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明确建築使用功能、利用方式和更新周期,注重留白增綠,塑造宜人的街區公共空間,分層次、分類型有序推進街區高質量保護更新。

“新”的第二層含義體現在,核心區控規首次創新性提出公共事務用地這一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内不固定某類特定功能,而是允許結合現實需求适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一類型的公益性設施,并可随需求變化進行調整。通過新增公共事務用地,一方面加強對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強規劃的适應性,體現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開展規劃編制的科學理念。

“新”的第三層含義體現在,内容上增加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内容。一是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核心區保留市疾控中心應急處置與檢測功能,做優做強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合街道社區範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衛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标準,加強醫療救治力量配備和能力建設,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二是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醫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精準防疫水平。三是夯實公共衛生基層基礎。強化32個街道公共衛生職責,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

“新”的第四層含義是提出“内環路”。按照現今道路名稱描述,内環路北段為平安大街,南段為兩廣路,東、西兩段分别為東單北大街一線和西單北大街一線。本次核心區再提内環路,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老城空間格局的再認識。本次核心區控規将内環路定位為由健步悅騎與高品質公共交通共同支撐的綠色交通骨架,而不是傳統的機動化快速環路,其将在老城空間格局中承擔重要作用。

民:

突出人民群衆

持續改善平房區與老舊小區人居環境

梳理控規不難發現,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突出了政治中心和人民群衆。圍繞民生“七有”“五性”,建設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規劃提出要重點研究平房區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機制與路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設環境優美、整潔有序、設施完備、鄰裡和諧的美麗家園。

對于平房區,鼓勵居民采用自願登記方式改善居住條件,并不斷完善“共生院”模式,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讓老胡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對于老舊小區,提出以菜單式整治分類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進服務設施補短闆與适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品質與環境質量。

控規指出,除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獨立性較強的設施外,體育、文化、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應盡可能兼容設置,通過推進醫養結合、老幼結合、文體結合、文教結合、體教結合、機構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等方式,實現不同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相互支撐和資源共享。

韌:

建設“韌性城市”

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

控規一大亮點是提出“韌性城市”,韌性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對于北京來說,要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長期來看,就是要提升城市韌性、建設韌性城市,使城市在災害發生時,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抵禦、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産生的影響,從而保障自身功能正常運行。可以說,韌性城市建設對北京,尤其對核心區意義重大。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建設韌性城市的策略,一是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二是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三是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必要時作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使用;四是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健康安全标準,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過程中補齊公共設施和管理維護短闆。設置居住區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間,做到平疫結合。

控規詞典

控規描繪老城詩意 出家門口即入畫卷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控規用一些生動且富有畫面感的詞彙,全面描述了老城保護的美好願景。

控規這樣描述首都功能核心區戰略地位

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北京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一核”,未來要将這“一核”建設成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控規這樣描述老城空間特征

兩軸統領、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是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征,規劃将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

控規這樣描述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品質

綱維有序、運行高效的國家中樞,古今輝映、禮樂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莊重、藍綠環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聯動的宜居城區,和諧甯靜、雅韻東方的人居畫卷。

控規這樣描述街巷風貌的管控目标

規劃提出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區内實施嚴格的建築高度、建築風貌及街巷風貌管控,讓老城不再長高、胡同不再拓寬,讓古都風韻成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風貌基調。

數讀控規

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占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占比提高到38.4%。

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區綠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供圖/CFP

專家觀點

批複版的核心區控規有哪些變化?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技術負責人石曉冬

在具體内容上,批複版跟草案最大的區别是加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相關内容。補充了關于重大疫情防控機制的内容,夯實了公共衛生基層的基礎的相關的要求,把健康理念貫穿到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增強城市的韌性。

批複版還對公衆意見和群衆關切的問題進行了回應,主要是聚焦公衆意見集中與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比如居住環境的改善、居民公共服務的提升、曆史文化保護、公共空間品質等方面。通過對文本和實施要點的修改,提升強化環境建設、背街小巷整治、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在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加裝電梯、危舊房改造、小區安全與相應的應急保障方面,都在規劃的文本和實施任務當中予以體現。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蔣若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