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小姑娘大多還在看漫畫追偶像劇,又或者正在經曆着讓大多數父母崩潰的青春期叛逆,而每個孩子都曾從父母口中聽見過那個“别人家的孩子”,談方琳就是這個别人家的孩子。
談方琳在初一的時候就攻克了世界級的數學難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并且憑借此項研究成果,連續兩年被邀請參加在上海市舉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與65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對話,在這場被稱為全球最強大腦的聚會上,她成為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談方琳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才”或者“神童”,她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是智慧、興趣、勤奮的集合,她不需要名校少年班的光環,也不需要媒體大肆報道的榮耀,這份淡然和笃定也讓她獲得了最年輕科學家的稱号。
談方琳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的教授,從小耳濡目染,談方琳很小的時候就對數學表現出頗高的興趣,父母不願浪費她的天分,但是也沒有過度的開發和培養,而是很好的充當了一個輔助的角色。
她喜歡自己找題目,越是難題越能激發她的挑戰欲,而在這個過程中,父親也不會主動指導,隻會在女兒前來詢問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指點,就這樣談方琳在一次次成功解題的過程中獲得了強烈的成就感。
随着談方琳對數學課題更加廣泛深入的探究,突然對父親不擅長的一個領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讓從師多年的父親哭笑不得,想來堂堂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獲得過多個國家專業獎項的知名學者,竟然教不明白自己女兒了。
于是父親把談方琳帶去了學校,把她交給了另外一位教授,談方琳從初一開始就跟着這位教授參與過很多課題研究,那時候她已經能獨立閱讀《美國數學月刊》等專業書籍雜志,遇到不會的單詞就自己啃詞典。
研究課題的時候談方琳能安安靜靜地坐一下午,洋洋灑灑寫滿幾頁紙的計算式,做這些的時候她從沒覺得有多難,但她也并不是什麼天才神童,甚至還曾因一味沉浸在課題上,在考試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失誤,一度害怕被批評而不敢回家。
父母對談方琳一直非常信任,并且尊重她的想法和選擇,沒有因為這一次考試失利就嚴厲批評她,而是帶她去運動放松,接着一邊下棋一邊談心,讓談方琳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平衡課本學習和數學研究之間的關系。
正是因為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談方琳開始科學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并且将數學研究過程中總結提煉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堂上,成績很快就追了回來,在興趣和學業之間找到了平衡,不但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課題研究也沒有耽誤。
談方琳對數學的熱愛并非因為父親的工作,而是開放包容的家庭氛圍也給了她充足的發展空間,父母既沒有拔苗助長,也沒有成績至上,隻是順水推舟地幫助她。
在研究過程中談方琳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是父母一直鼓勵她自己找答案,而談方琳對這個過程也是樂在其中,勤奮和專注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都非常困難,可對于談方琳來說卻是其樂無窮。
談方琳從小就讀名校,這裡的孩子也都不是等閑之輩,但是依舊有很多孩子會去校外補課,還有的要參加競賽班,靠競賽成績通過中考或者高考,但是談方琳是個例外,就連她的老師都說,她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孩子,她的學習方法非常特别,根本不需要補課來提升成績。
談方琳也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數學競賽班,但是僅僅是為了通過這些輔導班汲取知識,當這個班不能滿足她的時候,她就會換到下一個班去學習。
而且她上競賽班從來不參賽,因為參賽的學生都要經曆一個瘋狂刷題的過程,才能保證競賽的優異成績,談方琳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她自己并不想通過競賽成績去給中考加分,也不想靠競賽上什麼名校少年班,知識學到手了就是自己的,并不一定要通過自己不感興趣的競賽去證明或者考驗自己,而且枯燥乏味的刷題還會磨滅興趣,對她來說得不償失。
其實剛剛上初一的時候,談方琳就被列入到“中學生英才計劃”,到了初三談方琳帶着“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這個課題,進入到世界級數論課題研究小組,并且作為組長帶頭攻克這項困擾全球數學家五年的難題,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聯系。
憑借這項成就,獲得了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和主席獎。她是這個比賽中主席獎的最小獲得者,參會的一位中科院院士對此大為震驚,會議結束後點名要留下談方琳跟她單獨切磋。
這一年談方琳被首次應邀參加了首屆世界頂級科學家青年論壇,包括央視在内的很多媒體都想借機采訪她和她的父母,甚至想要給她做一期專題節目來宣傳報道,但是都被他們婉言拒絕了,父母不希望孩子被太多的光環迷了眼,談方琳自己也不喜歡抛頭露面。
獲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後,談方琳并沒有停下來享受榮耀,而是即刻起步向新的目标發力,于是第二年她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之上,解決了貝祖數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這項研究直接改進了加拿大知名數學家Rankin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粗糙估計式。
談方琳的成果也快速傳到這位教授眼前,他當即表示一定要到中國見見這個小女孩,困擾了自己多年的問題,竟然被一個15歲的中國小姑娘,用了兩年時間就輕松破解了,他要看看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異于常人的姑娘。
因為這項研究,談方琳第二次被邀請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再次與全世界的最強大腦對話。剛接到邀請的時候,談方琳害怕耽誤學習,還一度想要拒絕,後來主辦方分别找到了學校和班主任以及談方琳的家長,才邀請到這位最年輕的科學家。
其實談方琳并沒有多特别,她也會害羞、也會怯場,在第二次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時,談方琳與世界光遺傳學創始人吉羅·麥森伯克先生對話,雖然英語很流利但還是因為緊張放不開導緻聲音過小,經過工作人員一番鼓勵才提高了音量。
由此也可以看出,談方琳并不是什麼天賦異禀或者天才,她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隻是一心用在了興趣上,才成就了一位年輕的科學家。
吉羅教授親切地說,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在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要做到不氣餒、不松懈、不喪失自信,一項偉大的科學研究往往都要經過很多次失敗,而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調整心态,面對并攻克這些失敗。
吉羅教授的話給了談方琳很大的啟發,她也曾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偷偷掉過眼淚,但是教授的話讓她明白, 科學研究這條路注定荊棘叢生,必須要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咬緊牙關,不斷攀登,才能到達頂峰。
大會間隙有記者找到談方琳閑談,問她業餘時間是不是也會跟其他同學一樣追星,談方琳說不會追星,如果一定要追的話,也隻追科學巨星,參加這樣的論壇讓她眼界大開,原來自己跟這些頂級的科學家還有很大差距,還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當她跟記者聊完這些的時候,還不忘叮囑記者不要報道,不想被媽媽看見,因為父母始終教育她要淡泊名利。
談方琳的成就非同一般,但是即便在這樣的盛名之下,她還能保持着一顆平常心,不虛榮、不炫耀,清醒地看到自己與别人的距離,明确奮鬥的目标和方向,将自己擺在了一個正确的位置上,把每一次成功當成新的起點和平台。
這種謙虛謹慎,且一往無前的态度正是科學家所應具備的,任何一項研究成果都不應該是科學家的終點,每一份成就都是新的起點。
談方琳的數學研究對于很多人來說根本就看不懂,也有人問過她進行這些研究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是談方琳說,絕對不會,她研究數學就像别人買個玩具,吃頓漢堡牛排一樣開心,成就源自于她的真正的興趣,而非空談理想。
早些年有很多的神童天才被紛紛報道,多少家長為了把孩子送進名校少年班而拔苗助長,最終都如同煙花一般轉瞬即逝。
談方琳有才華,有天賦,作為“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儲備力量,在第一次完成研究并獲得大獎的時候,就曾有很多名校向她抛來橄榄枝,但她都一一拒絕了,按部就班的參加中考,之後進入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讀高中。
現在她已經能很好地平衡數學研究和日常課程之間,科學分配時間和精力,在面對困難課題的時候也能戒驕戒躁,以科學家的态度和素質要求自己,不斷戰勝困難,用吉羅教授的話鼓勵自己,她從不承認自己是神童,但是她喜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