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時期,百花齊放,湧現了無數傑出的詩人。
其中一位詩人,流傳于世的隻有六首詩,可是憑借這六首詩,足以讓他在盛唐詩壇留名,并被稱為“無冕之王”。他就是王之渙。
猛一說,可能還記不起,但我一說他寫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就會想起了吧。
王之渙,字季淩,公元68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個官宦人家。史書中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卻在唐詩的曆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他與王昌齡、高适、岑參并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今天就以詩歌為線索,走進王之渙的一生,感受盛唐的氣魄,重回那光輝歲月。
才華橫溢,初入仕途
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放蕩不羁,常常擊劍悲歌。
據《王之渙墓志》記載,“幼而聰明,秀發穎悟。不盈弱冠,則究文章之精;未及壯年,已窮經義之奧”。但是不知為何,滿腹才華的王之渙并沒有走上科舉之路。
公元722年,經親友介紹,王之渙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就是從差役成為了主管文書的佐吏。當時的冀州衡水縣令李滌非常賞識王之渙,于是将自己的三女兒許配給他。
據說,王之渙與李氏結婚之前,王之渙已婚并有一子,但是最後還是娶了小他17歲的李氏,可能是李氏和她的父親都非常欣賞王之渙的才華吧。不知真假,權當故事一聽。
王之渙當了主簿之後,業餘時間就遊山玩水,結交朋友。期間有不少朋友遠行,他寫下了詩歌《送别》、《宴詞》。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東風 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送别》
古人折柳送别,“柳”諧音“留”,有挽留之意。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春風中的楊柳樹,沿着護城河兩岸排列,呈現出一片綠色。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最近攀折柳枝有點困難,應該是在此地分别的人太多了吧。
通篇寫楊柳,實則是寫離别之苦。春風楊柳,本是春意盎然,卻因為離别,多了幾分傷感。将送友人時的痛苦轉嫁到楊柳身上,實為巧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宴詞》
這首詩是在宴席上送别友人時所寫。深深離愁,一片深情,以樂景寫哀情,化虛為實。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離别又是在春天,長堤蜿蜒,水色碧透。田間小溝的水流彙入了漳河靜靜流淌。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棹聲響起,仿佛在催促友人啟程,不要理會,你我就再多相處一會。要不然恐怕,這桃花溪水太淺,載不動這滿是離愁的小舟。
說到這裡,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宋朝詞人李清照寫過“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辭官而去,雲遊四方
當個小官也不容易。
公元726年,王之渙遭到小人诽謗誣陷,于是才高氣盛的他,便辭去了官職。這一走,就是十五年,一直過着閑散自由的生活。據《王之渙墓志》記載,“遂優遊青山,滅裂黃绶。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
他在回到山西老家時,他登上了鹳雀樓,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登鹳雀樓》。
在他的家鄉山西,有一座鹳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位于現在的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東岸。因為有鹳雀經常栖息于樓上,所以得名為“鹳雀樓”。
鹳雀樓高六層,下臨黃河,遠望中條山,視野極佳。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并稱為“古代四大名樓”。在唐朝,有不少文人雅士登樓賞景,留下了許多詩篇。身為山西人的王之渙當然不會錯過家鄉的這一大景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鹳雀樓》
短短二十個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甚至被收錄在了小學課本,後人認為,在五言絕句詩歌中,這首詩為最絕。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夕陽依傍着山巒慢慢消失,滔滔黃河奔向大海。
這一句寫出了盛唐的大氣磅礴,壯麗遼闊。讓人覺得,隻有在昌盛的大唐,才會有這樣的景色。
對仗工整,用語簡練,看似寫景,其實是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朝氣蓬勃。
夕陽西下,可能給人以消沉之感,但是轉眼看那黃河奔流,氣勢非凡,人生又怎麼會一直消極下去呢?這就是大唐氣魄!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說出了一個淺顯易懂的人生哲理。
人生向上看,你所在的位置高度決定了你的成就。當你覺得自己沒有多少成就時,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的高度問題了。一樓和頂樓的景色天壤之别,爬樓會很艱辛,但是所看之景,一定會讓自己的付出值得。
除了鹳雀樓,王之渙還遠遊到薊門,就是如今的天津薊州區。和友人離别時,寫下了這首《九日離别》。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九日送别》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在寒風蕭瑟的薊門,熟識的朋友很少,又有誰能登上高處,送我回到故鄉呢?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今天還能一起飲下這菊花酒,明天也許就要各奔東西,就像這斷蓬一樣漂泊無所。
離别是唐詩的一大主題,在王之渙的離别詩中,悲傷是底色,卻又不過多渲染,拿捏得恰到好處。
塞外懷古,一曲絕唱
唐朝詩人喜歡到塞外懷古,也許這就是一個時代的選擇,大漠邊疆,千古風霜。
王之渙好友衆多,其中就有高适和王昌齡。他們三個和後來的岑參成為了盛唐邊塞詩人的“四大天王”。
在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
開元年間,長安城内,一日天寒小雪,王之渙和王昌齡、高适來到旗亭小酌一杯。
當時正好有十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歌妓在此會宴。不知是誰的提議,說誰這四位歌妓唱誰的詩歌多,誰就是最優秀的詩人。
第一位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第二位歌妓唱的是高适的,第三位歌妓唱的還是王昌齡的。此時,王之渙有些着急了,于是說,剛才這三位是普通歌妓,應該看那最好的歌妓唱誰的,若不是我的,我甘拜下風。
等到最後那位歌妓唱時,果然是王之渙的詩——《涼州詞·其一》。這就是“旗亭畫壁”的典故。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其一》
這首涼州詞,被譽為最好的邊塞詩之一,被後人譽為“絕句之最”。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好在哪裡。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之水好像是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在高山之中孤獨地矗立。
一般寫黃河之水都是寫向東奔流,而王之渙卻采用逆向思維,将視線跟随着黃河逆流而上。
“上”字寫出了黃河的動态,氣勢磅礴,這就是大唐氣象!在萬裡黃河和萬仞高山的襯托下,孤城更顯孤寂和堅毅,蒼涼悲壯。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何必要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呢,埋怨春光不曾出現。要知道,春風到不了的地方便是玉門關。
在這裡有兩個“一語雙關”,語言巧妙,渾然一體。
“楊柳”既是指春光,也是指《折楊柳》的曲子。“春風不度”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指邊境荒涼,還有暗指皇恩不到的意思。
荒涼之中,盡是雄奇;飽受凄苦,卻又慷慨激昂。悲壯人生,深沉有力,這就是大唐之魂!
《涼州詞·其一》太出名了,以至于《涼州詞·其二》默默無聞,現在就簡單介紹一下:
單于北王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涼州詞·其二》
大緻的意思就是,之前突厥首領多次興兵侵犯大唐,如今來到中原求和親,神武超絕的唐朝天子當然拒絕了,突厥首領無功而返。
這首詩也是從側面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和對待少數民族的态度,有理有節。
重返官場,曲終人散
辭官之後的十五年時間裡,王之渙都是過着閑雲野鶴的生活,後來在親友的勸說下,才重返官場。
公元742年,也就是天寶元年,王之渙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但是剛上任不久,就突發疾病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王之渙,大都是來自當時的永甯縣縣尉靳能給他寫的墓志銘。一代才子,從此隕落。雖然留給後人的隻有這幾首詩,但足矣。
王之渙,平凡一生,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盛唐風骨。
歡迎各位詩友一起讨論,請多多指教,各抒己見,各有所愛,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朋友,很高興認識你!看到了這裡,如果覺得有所收獲,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評論和收藏,我們一起分享書籍與生活的美好!
我是夢魚兒,一期一會!在書裡,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去發現更多的可能!原創不易,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