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7:38:24

牛,自古以來就是很得中華民族喜愛的動物。從祭器到壁畫,從文房四寶到鍋碗瓢盆……一頭頭姿态各異的牛,被定格在各種器物上、散落在中華文明版圖中。

在農耕社會的漫漫歲月,因為與土地、勞作、生存的緊密相連,牛被賦予某種神性的光輝,寓意着主宰與豐饒。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們讀懂了這些牛)1

牛頭鹿角形金步搖,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來自國博)

這種金步搖,曾經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于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牛頭上,伸出長長的鹿角,精心綴上桃形金葉。這件頭飾大約佩戴起來并不輕松,但是誰擁有了它,就意味着掌控了地位與榮耀。

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想象,愛美的女主人攬鏡自照,戴上步搖,輕移蓮步,穿行于衆人的注目中。牛頭高昂、鹿角張揚,金葉微微搖曳,發出輕輕聲響,讓人折服于那份強勢的美……

富有生命力的器物,從曆史深處走來,沉澱着歲月的光彩,在不經意間就能穿越時光、激起漣漪。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們讀懂了這些牛)2

戰國牛虎銅案,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圖片來自雲南省博物館)

這是滇國的一件祭器:大牛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一隻猛虎,攀爬着撕咬牛尾;大牛腹下中空,一隻小牛安然地站立。

那時的匠人,或許親眼目睹了這個震撼的場面:大牛忍受着被噬咬的劇痛,守護着弱小的牛犢,縱使鮮血淋漓,身形依然堅定。

舐犢之愛,古今相通。站在這件器物面前,你是否會想起曾默默為你遮風擋雨的父母?亦或是自己對孩子毫無保留的牽挂?

那份決絕、那種隐忍,藏在大牛的身體裡,含在為人父母者的眼中……雖然相隔千百年,細膩的刻畫依然打動人心。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們讀懂了這些牛)3

東漢錯銀銅牛燈,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沒有龍的顯赫,沒有虎的威風,在十二生肖中,身形龐大卻性情溫潤的牛有着腳踏實地的煙火氣。無論是唐代詩人“巴女騎牛唱竹枝”的田園理想,還是近代農民“三十畝地一頭牛”的日子盤算,牛都寄托着尋常百姓生活安康、和諧美滿的樸素願望。

上千年過去,守護在黃河蒲津渡遺址上的大鐵牛,依舊圓目怒視、豎耳聆聽。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們讀懂了這些牛)4

黃河蒲津渡遺址的鐵牛,寄托了人們震懾水患的願望。(圖片來自網絡)

山西蒲津渡,曾是黃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唐朝時,為牢固這裡的浮橋——蒲津橋,能工巧匠打造地錨,以大鐵牛的形态澆鑄。

戰火、洪水、黃河改道……橋早已消失在曆史洪流之中,而大鐵牛仍鎮守在此,埋入泥沙亦不改其志。

滄桑未改牛脾氣,進退還憑鐵骨頭。無數春秋、不問西東,這“犟牛”的氣勢,多麼像曆盡劫難、九死一生依舊頑強不屈、奮力前行的中華民族。

所有的曆史,都是我們的故事。那些關于牛的流傳,賦予了那些珍貴的器具、造像以靈動的生命,穿越曆史的天空,訴說着我們民族的過往、我們承載的悲歡。

對文化和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們讀懂了這些牛)5

圓明園牛首銅像,現藏保利藝術博物館。

歲月留痕卻靜默不語。從一件件輾轉遷徙、世代存續的國寶中,我們觸碰着曆史的碎片——一面是舊時的生命,另一面是今日的我們。我們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自己。

出品人:趙承

監制:邬煥慶

統籌:吳晶、王敏

記者:施雨岑

新華社國内部出品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