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水調歌頭》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
渺渺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碧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籁,
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簡注:
快哉亭,在黃州江濱。元豐六年(1083)張懷民貶黃州時建,蘇轼命名“快哉亭”,蘇轍為作《黃州快哉亭記》。新作句,張懷民建亭,專為蘇轼開一窗,以便觀景。平山堂,歐陽修知揚州時建。認得二句,歐陽修《朝中措》: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白頭翁,白發漁翁。蘭台公子,指宋玉。宋玉《風賦》中将風分為雌風雄風。莊生天籁,語見《莊子齊物論》。浩然氣,語見《孟子公孫醜上》。
詞意散繹:
落日時分卷起繡簾,隻見亭下水光接天,知您為我專辟一窗,窗上油漆還沒全幹。令我想起平山堂上,欹枕遙望煙雨江南,缥缈孤鴻飛逝天邊。醉翁老人詞句高妙,山色就在有無之間。
長江水面一碧萬頃,無數碧峰倒影江面。忽然風起波翻浪湧,白發漁翁波面掀舞,浪裡操舟氣定神閑。堪笑宋王蘭台公子,不懂莊生天籁妙義,硬說風有雌雄之辯。為人若存浩然之氣,快哉之風千裡吹遍。
品讀:
此詞作于元豐六年(1083)十一月。時蘇轼居于黃州貶所。
上片是對江山秀美的描繪:放眼四望,水天相接。煙雨迷濛,孤鴻隐現。不禁令人想起揚州平山堂上的風光,想起老師歐陽修詞中描繪的境界。
下片繼續寫景。煙霭散盡,“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範仲淹語)。驚風忽起,平靜江面,波濤乍起。一葉小舟,白發漁翁被掀舞于波浪之中,履險如夷。繼而就風浪轉入議論。宋玉硬要說風有雌雄之分,他根本不理解莊子的天籁之論。風是自然界的一股正氣,是不受任何人為因素控制的。任何人,隻要胸中葆有這股浩然正氣去面對世界,所感受到的都将是一吹千裡的快哉之風!
在這裡,東坡并非要翻宋玉的案,而是在表達種人生哲學:快樂與否,不取決于外界,而取決于自己内心。隻要秉持浩然正氣,胸懷坦蕩,就能無往不适,無時不快。東坡身處逆境而發此論,乃是意在自勉。當然,張懷民也是戴罪貶居黃州,所以,這又是與張懷民共勉。東坡老弟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中,把這個意思表得十分清楚了。
這首詞的最大特色是議論。打破了上景下情的格式,議論與寫景相結合,直接表達了對“快哉”的理解。
葉嘉瑩先生評曰:“善寫高遠之景色,充滿感發之力量”。
近人鄭文焯評曰:“此等句法,妙在能寫景中人,因生出無限情思。”
這種以議論入詞的寫法,開了南宋辛棄疾一派的先河。
附圖八幅,黃州快哉亭,蘇轼像,蘇轼的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