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舶來品都有哪些?所評圖書:書名:《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代舶來品都有哪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所評圖書:
書名:《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
作者:(美)薛愛華
譯者:吳玉貴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4月
文/鄭渝川
薛愛華(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舊譯“愛德華•謝弗”),是世界級的漢學家和語言學家。他是迄今為止漢學界在中國唐代研究取得了最大成績的專家。薛愛華從洛杉矶加州大學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并獲東方語言學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從事漢學學術研究。
薛愛華精通漢語和日語,還娴熟掌握了法、德、意、西語及古英語、古希臘語、古拉丁語、中世紀拉丁語,能夠讀懂古埃及文、阿拉伯文、越南文等預言記錄的基本文獻。語言優勢使得薛愛華可以更好的利用文獻和考古發現,得出研究成果。再加之他在民族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等學科領域也有着深厚功底,薛愛華的數十部作品因而都達到了漢學界、曆史學界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下稱《撒馬爾罕的金桃》)和《朱雀》是薛愛華研究唐代外來文化的兩部經典之作,也是西方漢學界、我國曆史學界經常會向學生、古代曆史文化愛好者推薦的入門級讀物。
《撒馬爾罕的金桃》英文版推出于1963年,之後經過修訂後曆次再版。這本書根據紮實的文獻分析,将唐朝的外來物品分為十八類,共170多種,幾乎涵蓋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領域方方面面。這本書有力的證明,中國唐代文明自信包容,文明成果的輸出與輸入,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來說,在中國古代可謂首屈一指,與全球各地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也可謂精彩奪目。
唐詩等唐代的文學、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産組成部分,而之所以唐詩中會有多得驚人的華美、壯美詩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唐詩而不是其他朝代的詩歌等文藝作品,加入了更多舶來品名稱及相關的場景描繪、意象表達。
金桃究竟是什麼?
薛愛華在全書導論中介紹說,之所以将全書書名定為“撒馬爾罕的金桃”,首先是因為,“金桃”可以讓人産生豐富的聯想,在中國古代及西方古代,都有着相關的神話傳說。七世紀時,撒馬爾罕王國也曾經向唐朝宮廷貢獻了所謂的“金桃”,一些樹種還被栽植到了長安的宮廷果園。
《撒馬爾罕的金桃》書中用了多個章節介紹唐代舶來品中的植物。唐代前期,一直到這個王朝的晚期,大量的外國人依照唐朝政府的法令移居中國,在北方地區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南方則主要分布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這些外國移民想方設法将故土植物帶到了中國。移民攜帶、外國(藩屬國)進獻因而成為唐朝外來植物的兩個重要來源。
長途遷徙,攜帶種子不是難事,但長距離進獻完整的果實或移植整顆樹種,在主要依靠馬匹和帆船運輸的時代,就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薛愛華從唐玄宗時期長距離運送荔枝和葡萄入手,考證了大量的史料,一步步揭示了當時将邊疆、外國的珍奇水果、花卉和樹苗運送到長安的技術方法。
貞觀年間,玄奘和尚從印度取回佛經,掀起了佛教的平民化信仰潮流。有趣的是,同樣是在貞觀年間,印度的王國向太宗皇帝貢獻了菩提樹。菩提樹因此進一步擴散了栽種範圍,助推了人們對于佛教信仰的虔誠之心。薛愛華還根據《唐會要》的一條記載,挖掘出天竺國和安國進獻郁金香的史實,這也證明唐代詩人在詩句中提及的“郁金香”,确實就是該種植物而非對其他花類的誤認。
唐代前期和中期,皇室都非常注重修剪大型門第和宮殿,這催生出對優質木材的需求。廣州因而成為安南等海外地區紫檀木等珍貴木材的重要進口口岸。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唐代時期大量進口葡萄,并傳入了葡萄酒的制作工藝。
大量的唐代史料均有焚香儀式的記載。焚香是唐代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儀式性内容。而中國本土的道教,與舶來的佛教,以及唐代時期同樣興盛的其他外來宗教,也均有焚香儀式安排。這吸引了許多海外香料的輸入。香料甚至還因此進入唐代的平民家庭。到唐代中期,連歐洲流行的玫瑰香水也傳入了中國,文人雅士甚至會強調在閱讀好友來信時,會先用玫瑰香水(薔薇露)洗手,然後焚香以示鄭重,再開始讀信,柳宗元就是這樣禮待韓愈來信的。
舶來品如何影響唐人的生活和文化?
薛愛華梳理史料發現,唐朝以前,印度的醫學就已經對中國的醫學産生影響。而在唐代,印度和中國兩大文明古國在醫學等古科學領域的交流變得進一步密切。鑒真和尚東渡之前,就曾在廣州附近的韶關找到了外國眼科醫生治療眼疾。當然,在唐代,印度醫生的名譽并不怎麼好,這主要是中國本土的一些江湖術士僞稱自己是天竺道人,以巫術推銷長生不老藥物。
中國是當仁不讓的古代絲綢之國。但這并不意味着,整個古代,隻存在中國絲織品外銷、沒有輸入的現象。薛愛華在書中援引考證結論指出,在唐代,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就有紡織品出口到中國。而高麗等屬國地區的絲織業,在當時也成為中國紡織業的外包單位——中國紡織業在當時就有充沛的海外訂單,采購鄰國的同類産品,再一起出口,可以為唐朝紡織業及鄰國業主帶來雙赢。
唐代也大量進口中亞地區的毛織品,并繼續進口石棉。最令人激動的是,在唐代,棉花種植和紡織技術傳入中國,并開始在北方一些地區栽種。
《撒馬爾罕的金桃》書中用幾個章節介紹了唐朝時期,從海外進口的各式顔料、工業用礦石、寶石、玻璃、部分金屬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等物品。這些物品分别成為了唐代宮廷文化、貴族文化、商業文化、市井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認為,舶來品元素因而深深的嵌入了唐代文化的每一個細分枝條,才會使之成長得如此曼妙而綿長。
中國漢字與世界上的其他主要文字具有顯著差别。在唐代,海外引進的圖書以及傳入的文字數量較多。盡管中國本土出産的紙張質量精良,但唐朝人也經常會采用高麗、日本等藩屬國出産的紙張。在唐朝的全盛時期,普通市民可以在長安和洛陽買到關于外國的書籍,一些有關外國民族、國家、宗教的書籍擴展了唐人的視野。
海外的珍禽稀獸豐富了唐文化
中國漢代和唐代,都出現了極富進取精神的君王和貴族階層。這使得戰馬成為朝廷的重要戰備資源。盡管唐代的前幾任君王會經常婉拒藩屬國進貢的、沒有太大實用作用的貢品,但進貢戰馬會赢得唐王歡心,這成為藩屬國共知的奧妙。
唐代君王和大臣不僅希望得到身材更為高大魁偉的西方馬,但也保留了對于野生矮種馬的需求。進貢馬匹不僅用于戰備訓練,而且還被愛好音樂的皇室,用作舞蹈訓練。許多馬匹因為高度頻繁的訓練,甚至可以做到識拍起舞。
在唐代,僅有南方少數地區擁有大象。大象的稀有性使得南部邊境、領海之外的藩屬國,嘗試用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讨好皇帝。這也使得唐代歌舞等文藝作品中,存在大象的記載内容。
薛愛華梳理史料指出,唐朝時人們開始馴鷹以捕獵,開始将鴿子馴化為信鴿。這個愛好文藝的王朝,從貴族到平民,都是那樣青睐色彩斑斓的飛禽。大量的繪畫、詩歌作品中留下了海外飛禽的印記。用稀有飛禽的金黃色羽毛制成的鳳羽金錦,被唐玄宗笑納後,楊貴妃将之作為排練《霓裳羽衣曲》的道具——貴妃踏着羽衣翩然起舞,宛如仙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