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課堂觀察的精準教研思路與探索

課堂觀察的精準教研思路與探索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05:57:05

課堂觀察的精準教研思路與探索?有做教研組長的朋友對本校教研活動的成效不滿意,問有什麼辦法做一點改變?我以為改變無實效的教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文章原文以“學校教研四變革”刊于2016年3期《教育學》(這裡文後有補充),主要從學校層面談如果是教研組長,可以跳過第二條,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課堂觀察的精準教研思路與探索?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課堂觀察的精準教研思路與探索(大偉分享改變無實效的教研)1

課堂觀察的精準教研思路與探索

有做教研組長的朋友對本校教研活動的成效不滿意,問有什麼辦法做一點改變?我以為改變無實效的教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文章原文以“學校教研四變革”刊于2016年3期《教育學》(這裡文後有補充),主要從學校層面談。如果是教研組長,可以跳過第二條。

01

學校教研四變革

作者:陳大偉

刊于2016年3期《教育學》教研的有效性關乎教學變革和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性。針對教研中的問題,提高教研的實效性,學校教研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變

革。

一、教研指向:研究問題和研究教師并重

觀察中小學教研活動的現狀可以發現,研究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是既有常态,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尚未成為普遍的自覺。事是靠人做出來的,由于對人的研究存在缺失或不足,人的專業成長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決,這樣,一方面是對問題的研究往往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低水平重複;另一方面是實踐中大大小小問題層出不窮,最終是導緻教師疲于研究;同時,因為看不到教研活動對自身狀态的關注和對自身成長的幫助,教師對教研活動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建構教研新常态,學校教研的指向要研究問題和研究教師并重。

把自身專業成長納入研究視野。一方面,走進教室的教師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學生和獨自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很難在課堂教學活動現場抽身出來尋求其他教師的幫助;另一方面,教室裡的學生獨特、多樣并且處于發展變化中,教學中的實際情形很難預料。教師勞動具有獨立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教師勞動特點決定了解決課堂中的實踐問題主要依靠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沒有能力水平的提升,指向某些具體問題的“見子打子”的教研無法幫助教師面對複雜多樣的實踐問題,教研需要把教師的專業成長納入研究視野。另外,教師專業成長具有自身的内在規律,讓教師專業成長更自覺和更有效,就需要對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行研究,并運用研究成果改善教師專業成長方式。

研究教學背後的“人”。付諸教學實踐(做事)的知識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一方面,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具有整體性特征,教育實踐内隐着教師的教育理論、思維方式和抉擇過程,并且承載着教師的價值追求和情感取向;另一方面,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大多是緘默性知識,它根植于教師個人的行動和經驗之中,需要通過研究才可能完整、有效地揭示出來。研究問題和研究教師并重的教研新常态意味着教研活動不再就事論事,不再隻是表面的技能、行為研究,而是把教學當成一個完整的實踐體系,研究實踐的倫理和價值取向、實踐者的情感态度和思維方式,透過教育實踐研究背後的人,發現背後的人,改變背後的人。

組織教師專業成長的專題研究活動。學校應該定期組織教師專業成長專題研讨活動,通過專題研讨的方式研究和解決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比如,開展教師專業成長的經驗分享和交流活動,進行優秀教師成長案例剖析,組織教師的讀書交流活動,研讨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和對策……通過專題研究活動表達對教師的關心,實現對教師實現自我價值和專業成長的成就。

把研究自己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人啊,認識你自己。”希臘德爾斐神廟外的傳世名言振聾發聩,研究人首先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對自己的内心渴求、教育信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發現和審視;是對自己專業成長意願、目标的合理性以及專業成長方式、目标有效性的研究和改善。它意味着在研究他人要時刻反觀自照,“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也”。事實上,隻有在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了自己,才能在教研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他人;隻有自身有了較好的專業成長,才能在教研活動中對他人的專業成長提供更有價值的意見和幫助。

二、教研視域:學科内和學科間教研兼顧

不時聽到一些老師表達這樣的教研苦惱:“我們學校規模小,這個年級教語文的就我一個教師,我怎麼搞教研?”調查中小學教師的教研興趣,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關注的是學科内的教研,教語文的聽語文課,教數學的聽數學課……可以說,大多在學科内教研是既有的教研常态,學科内教研和跨學科教研兼顧應該成為學校教研的又一新常态。

在跨學科教研中實施兼顧和統整的教學。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課堂教學可以分成三種:最不好的一種是把每堂課看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這種課堂教學不要求學生負起責任去尋找這堂課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課或和别的科目之間有什麼接觸點。比較聰明的教師注意系統地引導學生利用過去的功課來理解目前的功課,并利用目前的功課加深理解已經獲得的知識。……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實生活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态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對“最不好的教學”進行改進,就需要引導學生尋找這堂課和别的科目之間有什麼“接觸點”;而要引導學生尋找這樣的“接觸點”,教師首先要找到這樣的“接觸點”。找到這樣的“接觸點”的一種方式就是跨學科教研,通過教研發現學生在其他學科“是否學過相關内容”、“學到了什麼程度”、“今後還會學什麼”……以此為基礎設計和實踐有所兼顧與統整的教學。沒有這樣的準備和研究,教學就可能導緻重複和低效。例如:有一位老師為了給六年級孩子上好《再見,我的小學生活》這節課,她翻閱大量資料,精心設計PPT,制作課件,最後臨到走進課堂,孩子們小聲告訴她,類似内容語文老師已經上過了。相反,如果能夠能在有所研究的基礎上适當兼顧,課堂教學面貌就可能是另外一種景象。筆者曾經觀察一年級的一節英語課,授課教師在教學生用英語說20以内的數字時,安排的是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和表達20以内的加減運算,這正是學生當時在數學課上的學習内容。能夠用英語表達數學課上學到的東西,同學們很是興奮,在課堂上表現出了很高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在跨學科教研中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以說,不好的教學各有各的原因,好的教學具有某些相似的共同特征,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發現和借鑒這些共同的特征。一方面,學科之間成功的教學方法可以借鑒和移植;另一方面,跨學科教研可以讓自己跳出學科教學的“井”,去發現有效教學的新天地。回顧自己的中學教師時的成長經曆,跨學科觀察課,筆者在學校語文教師課堂上學習了如何安排教學銜接,在數學教師課堂上學習了嚴謹和簡介,在英語教師的課堂上學習了如何安排和組織學習活動,在其他學科優秀教師的課堂上學習了如何分層教學……

讓跨學科觀察課成為常态。學校要鼓勵和支持教師之間的跨學科觀察課,組織跨學科的觀課議課活動,引導教師通過跨學科教研研究培養完整的人;教師不僅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組織的跨學科教研,而且要自覺選擇其他學科的優秀教師作為跟蹤觀察和研究的對象,從他們的課堂上獲取成長營養;另外,教師還要主動把自己的課堂向其他學科的教師開放,請其他學科的老師觀察和指導。“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其他學科教師的意見很可能“一語點醒夢中人”。例如,在一次小學音樂課教研活動中,音樂老師執教《跳吧跳吧》,教研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邊歌邊舞中表達歌曲情感”。教學讨論時,筆者發現,參與教研的音樂老師大多集中在教師應該就邊歌邊舞怎麼示範,就音樂教學讨論音樂教學,參與交流的一位體育老師跳出音樂教學的“井”,從生活實際的視角開闊了音樂教師的視野,提出了更有價值的改進意見和建議。

三、教研路徑: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補

一般來說,教研問題的路徑主要有這樣兩條:一是自上而下的設計,二是自下而上的生成。自上而下的選題和教研,研究問題的提供主體是學校,研究路徑是學校提出經過論證的變革方案和研究方案,交付教研組組織教師進行研究和變革。自下而上的選題和教研,研究問題的提出者是教師(或教師團隊),教師(或教師團隊)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取得經驗後,學校對其經驗認可和提煉,然後在适當範圍内推廣和運用。兩種選題和研究路徑具有不同的工作背景和不同的實際效用,學校教研的新常态應該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來源、兩條路徑互補。

規範管理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動自上而下的選題和教研方式有利于解決學校發展的共性和全局問題,有利于實現教研内容的系統性和遞進性,促進學校持續發展。自上而下的選題,問題主要有這樣幾個來源:一是在廣泛調查和深入研究學校教育教學現狀基礎上,針對教育教學的現實問題和困難提出;二是為适應時代變革要求和趨勢而提出;三是為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移植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而提出。

付諸實踐的教學變革需要明确具體的變革方案。形成變革方案是學習、篩選、提煉和論證的研究過程:在方案篩選和提煉階段,既要充分挖掘、梳理團隊成員的經驗和身邊同事的成功做法,又要學習、借鑒書本和他人處理相關問題的經驗;在将變革方案投放教學實踐之前,要認真對方案進行論證,論證可以從教育倫理、教育科學、教育實踐經驗、現實可行性等方面展開,這樣的論證可以使我們對教育變革既不無所作為也不任性胡為。

為保證這種涉及面較大、持續實踐較長的學校教改的嚴肅性和延續性,學校應該建立對學校發展負責任的學術委員會。對未經嚴格論證,沒有得到學術委員會認可的項目,學校就不能瞎折騰;對于經過論證和認可項目,應該嚴格認真地進行研究,要避免朝令夕改,避免因為校長的變動、人事的調整而人走研變、人走研亡。

學校教師要自覺地融入學校教學變革的研究活動中,主動、自覺把學校的研究問題納入自己的研究視域,明确自己的研究定位,找到自己的研究問題和研究方向,通過參與學校教學變革研究适應學校變革要求,并在研究中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

自覺進行自下而上的教研選題。如果說自上而下的教研起源于學校自覺的問題和發展意識的話,自下而上的教研則起源于教師(或教師團隊)自覺的問題意識和發展意識。教師參與教研需要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和發展意識。

一般來說,大多的人都傾向于掩蓋自己存在的問題,避免表現自己無能。就教師而言,因為教師的工作是教育學生的,承認自己有問題就可能陷入對不起學生,不配“教書育人”的道德内疚和焦慮,要教師承認自己的問題更難。對于實際中的問題和困難,很多教師都采用責任外推的方式——“教育環境不好”、“條件不具備”、“學生素質太差”等等,這可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避免道德考量的安全的“避風港”。培養問題意識首先需要承認自己有問題,需要接納有問題的自己。美國心理學家和演講家丹尼斯·威特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隻要你還嫩綠,就會繼續成長;一旦你成熟了,就開始腐爛。”誰能沒有問題呢?加拿大學者邁克·富蘭在《變革的力量》中說:“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問題不可避免要出現,如果沒有問題,你就學不到東西。”找到問題以後,還要學會研究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讓問題成為我們的朋友,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引導我們改變,促進我們成長。

四、教研活動組織:教研組活動和項目團隊活動結合

當下的教研活動主要是以教研組(或備課組)活動的方式進行,新常态的教研活動應該教研組活動和項目團隊活動結合。項目團隊包括以共同興趣愛好為基礎的團隊(如讀書沙龍),以解決共同關心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團隊(如詩歌教學研究團隊,合作教學研究團隊,等),以參與共同活動的任務團隊(如組織一次學術交流和論壇活動)等。項目團隊因項目産生而誕生,因項目完成而結束。

學校不僅要加強教研組等常設教研團隊建設,而且要重視項目團隊的建設和發展。要合理配置教研組活動和項目團隊活動的教研活動時間,在經費、場地、圖書資料、專家服務等方面要給予項目團隊以充分的支持,要搭建平台交流和展示項目團隊的教研成果。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不僅積極完成教研組布置的相關教研任務,而且要選擇(或組織)自己感興趣、有幫助的項目團隊,在項目團隊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貢獻,從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PS:

這樣的團隊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在《做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可鍊接閱讀)中我有過讨論:深度參與的教師以4—6位為宜,人數太少信息來源不充分,人數太多則無法明确參與責任而且無法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充分對話。另外,觀課議課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每一次4—6位,大家輪着深入參與,其他老師旁觀,這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和負擔。

這樣的團隊最好以志願者為主,大家志同道合成為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共建共享,齊頭并進成為解決某一問題的領頭團隊。

另外,就搭建平台分享,我在《探索和實踐有效的校本研修》中用案例做了交流。推文中提供了以下有效研究的組織模型,有興趣的老師可以看看和試試。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成都大學教授

碩士生導師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緻力推動創造教師幸福生活、建設理想課堂、觀課議課變革實踐,慕課“教師職業道德”在“中國大學 MOOOC”上線, 被譽為教師教育的“橋梁 專家”。“觀課議課”的實踐和主張在《人民教育》刊發,2010 年第 9 期列為“《人民教育》創刊 60 年報道過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共 33 件)。曾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多次獲得成都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篇論文在人民大學報刊資料複印中心全文複印,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影像中的教育學:從電影中體悟教育與人生》24 本著作。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微信公衆号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内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