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要不要把産品做好

要不要把産品做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3:20:23

這幾天看到在小紅書朋友發他們周年慶的照片,頗有些感慨,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沒想到小紅書都九年了。

之前跟蘇青陽聊過對小紅書,社區本身是個文火慢炖的産品(跟蘇青陽聊聊小紅書和社區産品),從購物能「生活方式」再一步步覆蓋更多主題,還有搜索經驗的工具屬性,這件事本身是比較難得的,伴随着用戶破圈,數據變得更好了,算是近年少數熬出來的社區。

小紅書确實是這兩年我使用頻次在穩定上升的産品,接近到日活用戶的程度了。最早是因為我發現小紅書上黑膠唱片的内容足夠多也足夠深,黑膠的愛好者本身還是個比較小衆的圈子,其它确實沒有合适的地方滿足。從産品發展的路徑上來說,小紅書沒有那麼卷,它的發展更多是相鄰邊的浸潤。做社區的人都很愛琢磨城市論,總歸社區要解的一個題,是如何讓更多元的文化融入城市。

所以,我發現小紅書的周年慶活動也有點意思。

一般在公司的創立日、周年紀念,大廠都會當成一次營銷機會。比如電商平台會想着趁機搞點這個節那個節(如今已經把全年都搞成了節);也不像某些大廠,在這天會反複強調使命願景價值觀,強調社會責任,認為這是個價值輸出的機會。

小紅書在這個日子做的不太一樣,确實還算耳目一新,是面向員工的——讓員工走出辦公室,這天不上班,就是公費提供很多選擇,讓大家去體驗生活,當然這種氣質可能也受到公司發源于上海的影響。

當然,表現上形式上,跟一場全公司的大型團建也差不多,隻是這個象征意義不同。代表的是兩個層面:員工體驗生活,才能做生活社區;員工踐行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過去我在其它大廠的時候,也有類似的年會。在風頭正茂的時候會邀請大牌明星、搞文藝演出,還能帶家屬,有時一票難求。場面好不熱鬧,不過更像是娛樂。

小紅書強調的是體驗生活,比如這兩年在小紅書突然爆紅的飛盤,也會納入小紅書日的日程裡。就「做生活社區」和「更好地工作」兩點,分别聊聊。

2 一方面,是有個人體驗才有産品體驗。

我一向堅持認為(包括身邊都特别欽佩的産品經理們也認為),産品必須要産品經理自己體驗而來,不能是紙上談兵而來、不能是方法論而來、不能是單純靠數據而來的。如果都是後者,那應該是咨詢公司、大學教授和數據分析師改變世界,不應該是有超常洞察的産品經理做這些事。

在早期創業做上門美甲時,就意識到自己的困境是,很難共情真正的女性用戶美甲的心理,以及消費行為的預期。

乃至在做外賣配送時,我們部門的産品經理,入職第一個月,必須跑夠 100 塊錢。在滴滴也是如此,雖說年會上不大有個人體驗的收益,但日常裡,至少在我們部門,每個月也要求有出車的流水底線——不做司機,怎麼能體驗司機的境況?

在駕駛座待了 10 個小時的狀态,做手機操作、思考自己的收入問題,以及面對跟乘客的糾紛,跟坐在舒适的辦公室裡,都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按鈕,攥在手裡的感受,和在開車的間隙瞄一眼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當然這是比較簡單的例子。至于說很多更複雜的體驗,例如内容平台、社區産品,因為要考慮到更複雜的場景和多元的人群,又可能要采取不一樣的方式。

走進用戶也是小紅書自己強調的價值觀。要做好這件事,勢必要先「懂生活」。

接觸過某幾個一直試圖做内容、做社區,卻屢戰屢敗的大廠的朋友,我自己(可能很片面)的感受是,他們并非沒有做産品的能力、并非不夠了解行業和邏輯,隻是工作模式中,完全不提用戶,甚至可以說完全繞開了「體驗」,而是去追求 KPI。

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的用戶是誰?」他們通常也答不出來。做内容也很快就陷入追求短期 KPI 的循環中。而内容的積累、用戶體驗的感知,很多時候的反饋要以年計的。

這就更談不上他們是否有深入的場景體驗了。用戶為什麼來?用戶想看什麼樣的内容?用戶喜歡誰?通通一抹黑。不過非要擡杠的話,可以說最大的幾個平台已經成功了啊。它們确實可以不講用戶,因為标準化的效率類平台,匹配就代表着體驗,這個我之前反複講過了——商家與消費者、司機與乘客、外賣員與商家,匹配做得夠好,體驗就自然會好。不過内容平台、社區平台,向來不是隻依賴匹配的。

還是前面說的,得先有生活才能懂用戶,懂用戶才能做好内容産品。跟小紅書的産品也交流過,和這幾年算法時代流行的「增長産品經理」、A/B測試型産品經理不一樣,小紅書的産品還是走古典風格,強調「走進用戶」、有同理心,自己要是社區的深度參與者和用戶。就像 B 站的員工也有一個每天用多長時間的規定。

很多在某些大廠産品裡看到的内容模塊, 都莫名其妙顯得特别「增長黑客」,滿臉寫着「我很急快來給我漲日活」。這不是個體問題,這還是個組織環境問題。這塊就點到為止,不然又變成日常吐槽大廠了。

3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說,新常态下繼續在互聯網行業,心态要從從短跑切換到長跑,不要追求速成,先有個人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12 年移動互聯網浪潮以來一直到去年,很多創業公司的底層邏輯是:拉起團隊,快速做高數據,搶占市場,然後快速變現。從企業角度是上市/收購,從個人角度是期權變現/晉升/換坑/填充履曆跳槽等。這種模式下産生的是特定的一種價值觀和職場模式,供需雙方也都心照不宣的默認這種狀态。

小紅書在這幾年規模擴張也很迅速,招人也多。在大環境如此的情況下,我身邊的高 P 朋友除了字節,也就是考慮小紅書了。從大廠到小紅書的朋友講,會覺得公司整體講「耐心」,對數據和增長沒有這麼執着,挂在嘴邊也不是常見的「ROI,收益」,也鼓勵員工追求生活的豐富,長跑下去,内部提的是「像發展社區一樣發展公司」。

雖然這幾年業務看漲,也會有競争和壓力,但從小紅書日體現的價值觀來看,底色确實比較特别。

狼性、内卷、奮鬥以及前陣子很流行的某大廠的答案書裡諸如「不難要你幹嗎?」「加入不承諾你升官發财但承諾你一定很委屈冤枉倒黴沮喪」等等的話術,并不能說沒有效果,隻是在特殊的曆史時期很奏效。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都在追求自我、強調生活,互聯網的增長也會回歸到平均水平,再用給 70 後 80 後 PUA 的方式,已經很難滿足員工的情緒訴求了。

感覺這也是如今從大廠管理者,到大廠 HR要思考的組織問題——在接下來的世代,組織和職場人之間的理想關系是什麼?

别的産品不好說。至少很難想象小紅書這樣的産品,是由一些每天哭喪着臉憂愁明天的彙報怎麼交代、在會議室裡天天拍桌子瞪眼、除了工作沒有任何個人志趣的人做出來的。

4

最後摘錄這麼一句話吧,是看到他們活動的一張照片裡的:

去和真實世界鍊接,去投入生活,去交幾個朋友,去治愈自己,去擁抱不确定性。

要不要把産品做好(有生活才能做好産品吧)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