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

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9 15:59:26

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産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35種神奇的心理效應)1

10大經典心理學效應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産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

【1.瓦拉赫效應】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讓他改學油畫,可他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隻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于獲得了成功。

【2.門坎效應】所謂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後,适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3.共生效應】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衆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

【4.刻闆效應】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闆效應”。在學校經常可見到這種現象,教師對那些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臉上往往流露出喜愛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資愚笨、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往往受到歧視,教師表現出急躁、厭煩的情緒,令人沮喪的話常挂在嘴邊。實踐證明,經常受到這種“待遇”的學生,會頓覺涼水澆身,喪失了學習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以至産生頹廢情緒。

【5.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産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對決策中收集正确的情報加以分析而言,這種效應是不利的。無論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壞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6.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産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産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觀臆斷,使得決策信息失真。

【7.暈輪效應(光環效應)】暈輪效應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視了其它的心理和行為品質。它有時會産生“積極肯定的暈輪”,有時會産生“消極否定的暈輪”,這都會幹擾對信息的評價,要克服暈輪效應就必須堅持客觀,不摻雜主觀成分。

【8.蝴蝶效應】洛倫茲發現了微小差異導緻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彙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在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

【9.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随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确表現超常。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0.貝爾效應】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說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赢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貝爾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幹的下屬創造機會。

【11.鲶魚效應】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們活着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隻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船的魚槽内不過是多了一條鲶魚而已。原來當鲶魚裝入魚槽後,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類”後,也會因緊張而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命。這就是“鲶魚效應”。

【12.海潮效應】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對于一個單位來說,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13.名片效應】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着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曆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曆,于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理,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

【14.異性效應】人們一般比較對異性感興趣,特别是對外表讨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隻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麼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注意,男性還特别喜歡在女性面前表現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不過"異性效應"不能濫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歡,如果再加上交往得當,在異性面前辦事容易,這是正常的;反之,若為達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誘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15.責任分散效應】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隻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産生罪惡感、内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16.詹森效應】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緻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甜檸檬”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優勢,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試試“甜檸檬”心理學會接納自己,逐漸增強自信。

【18.“南風效應”】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

【19.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20.培哥效應】“培哥效應”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⑴——帽子,⑵——眼鏡,⑶——圍巾,⑷——衣服,⑸——腰帶,⑹——褲子……并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⑴大象,⑵打氣,⑶洗澡,⑷電風扇,⑸自行車,⑹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号帽子聯系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時,把它與褲子産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

【21.遷移效應】在學習心理學中,先行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稱為“遷移效應”。它有三種效應方式: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正效應;先行學習A 幹擾和阻礙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負效應;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無任何影響,稱為零效應。如讓會英語的人去突擊學習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一般都有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22.反饋效應】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号的效應。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稱做“反饋效應”。

【23.馬太效應】“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24.水桶效應】一個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闆決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桶效應”

【25.奮起效應】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後,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起改變現況、奮力向上的意志,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

【26.糖果效應】薩勒對一群都是4 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隻能得一塊!”12年後,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已是16 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而選擇吃1塊糖的孩子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27.齊加尼克效應】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受試者分為兩組去完成工作。一組受試者受到幹預,最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态,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态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緻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态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28.霍布森選擇效應】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隻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于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29.定勢效應】定勢效應就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時茂說陳佩斯:“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個反面角色……”然後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地下工作者呀……”這就是從長相産生的定勢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要避免定勢效應,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而對于一個犯過錯誤或不被看重的人來說,要改變别人的定勢效應,就要對自己的成績或好事做适當宣傳,在别人的心目中改變不好的定勢效應,建立新的、好的定勢效應。

【30.得寸進尺效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将一個小招牌挂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将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内,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隻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

【31.破窗效應】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給他貼上一個“差生”或“壞學生”的标簽,那麼人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看他,隻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亂扣帽子,因為既然是破的東西,讓他再破一些也無妨,所謂“牆倒衆人推”,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32. 觸摸的心理效應】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産兒進行過每天45分鐘的撫摸實驗。他對20個早産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鐘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中,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靈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弗爾德說:“撫摸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33.權威效應】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别人重視,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34.邊際效應】邊際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樣的東西的價值同它滿足的需要成正比,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錦上添花更令人感動的原因所在。

【35.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别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