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單位體檢之後,你會和同事們吐槽自己的體檢報告單嗎?
在大家的體檢熱議話題榜中,幽門螺杆菌、甲狀腺結節、肺結節等“發病率”高,又和癌症有着說不清道不明關系的項目一定長期霸占榜首。
“檢測幽門螺杆菌時候要接觸放射性的藥,我就沒有測。”“我查出來有幽門螺杆菌,但聽說把它治好了會有其他問題出現,所以我就沒治。”……關于幽門螺杆菌的說法林林總總,所以這個陽性率特别高的細菌是個什麼來頭?我們要怎麼對付它?錢江晚報記者讓專家們好好為大家做了梳理。
1.幽門螺杆菌到底是啥?它離胃癌有多遠?
在中國人體内,幽門螺杆菌的感染率相當高,“雖然缺少全國的統計學數據,但國内醫學界普遍認為它的感染率在50%左右,有的地區甚至在70%左右。”浙江省人民醫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勝說。
雖然體内有了這種細菌并不代表得了病,可它和癌症的關系讓所有人不得不重視它: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機構将幽門螺杆菌列為一類緻癌物,認為78%的胃癌可歸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這種寄生在胃部、黏附于胃粘膜及細胞間隙的微需氧菌,是怎麼和胃癌扯上關系的?
首先,幽門螺杆菌的感染者往往都有胃炎,而國際學術界公認胃炎癌變過程為: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
看上去,幽門螺杆菌的感染離癌變還有五個步驟的距離,不過如果放任它不管,這個進程是不可逆的。
“我們的近鄰日本,在2014年出版的《京都胃炎分類》中記錄,14歲到20歲的年輕人,在消除了幽門螺杆菌感染之後,出現胃炎、胃潰瘍、胃癌的數據都有明顯降低。
更具體的數據同樣來自日本,每年日本的胃癌發病率有0.25%,而在中學生體檢納入幽門螺杆菌項目,并清除每一位感染者體内的細菌後,日本目前的胃癌風險降低到了0.14%。
結論:幽門螺杆菌是胃癌的“好朋友”,除掉它會大大降低胃癌以及其他胃病發生率。
2.檢測幽門螺杆菌,真的會接觸到放射性物質嗎?
“最近打算懷孕嗎?”在體檢室,負責幽門螺杆菌的醫護人員總要這麼詢問年輕女生,而這也是讓不少人對檢測望而卻步的一點:看上去簡簡單單的吹氣檢測,居然要接觸到放射性物質?
幽門螺杆菌的檢測有呼氣試驗、抗體測定、糞抗原測定三種方法,其中最簡單的,就是碳13、碳14尿素呼氣試驗法,吹一口氣就能完成,體檢人沒有痛苦,檢出率也很高。
試驗前,患者需要口服碳13或碳14标記的尿素,如果胃内有幽門螺杆菌的感染,胃中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為氨和碳13、碳14标記的二氧化碳,被标記的二氧化碳會通過血液經呼氣排出,所以隻要分析呼氣中的被碳13、碳14标記的二氧化碳含量,就能判斷患者有沒有幽門螺杆菌感染。
這原理很簡單,初中化學課本中的知識就能理解,可問題就在于需要口服的碳13或碳14标記的尿素。其中,碳13是天然存在的穩定同位素,而碳14有微弱的放射性。
“但是,抛開劑量談放射性都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呼氣試驗中攝入的碳14放射量微乎其微,而且它雖然物理半衰期很長,有5730年,但尿素碳14的量很少,與自然界的射線相比相差不大,對人體影響極微。而碳13尿素呼氣試驗對孕婦和兒童也安全可靠。” 浙大二院全科醫學科童钰鈴醫生告訴錢報記者,體檢項目中,大家接觸到的輻射量,甚至比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輻射量還要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在生産工藝上,碳13尿素的制作難度遠大于碳14尿素,價格上自然也要比碳14尿素高,那為何體檢時醫生不建議孕婦和兒童做這個呼氣試驗呢?童钰鈴醫生解釋說,除了放射性的考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即使他們查出了陽性,也無法接受治療。
結論:檢測确實有放射性,不過劑量低到忽略不計。
3.有了幽門螺杆菌,到底要不要治?
“我查出來有幽門螺杆菌,但聽說把它治好了會有其他問題出現,所以我就沒治。”這樣的觀點在辦公室裡并不少見。
消滅了幽門螺杆菌,會帶來副作用嗎?“如果說除菌有副作用的話,那就是肥胖、食管返流、及藥物其它副作用。”潘文勝說。
清除了細菌,為什麼會肥胖?“消滅了細菌,胃粘膜的各種病變也就消失了,人的胃口會變好,吃的也就多了,這時出現的肥胖,僅僅是因為過去代謝平衡被打破,攝入了更多能量而增胖。”潘文勝解釋道,這樣的發胖同樣會擡高食管附近的隔肌,導緻胃食道返流的出現。
“相比于發病率、死亡率高居前二、三的胃癌風險,清除幽門螺杆菌導緻的所謂‘副作用’其實并不嚴重,而且,這也能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運動改進。”
結論:治!消滅幽門螺杆菌利遠大于弊。
4.幽門螺杆菌該怎麼治?感染率這麼高,治療意義大嗎?
幽門螺杆菌通常是采用四種藥物治療,藥物劑量大、時間長,其中包含兩種抗生素,藥物代謝對肝髒、腎髒有一定負擔,還可能産生一些過敏反應。出于胎兒、兒童生長發育影響等因素考慮,孕産婦、兒童以及嚴重肝腎疾病等患者不建議使用。
那麼,哪些患者在查出幽門螺杆菌後建議治療呢?童钰鈴醫生說,幽門螺杆菌感染是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國外的指南共識是所有陽性者都要接受根治治療。
但幽門螺杆菌通過口-口、胃-口、糞-口傳播,中國人共食制的飲食習慣導緻感染率高達約50%,遠高于歐美國家。根據上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成本-效益比和患者意願等因素,《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提出幽門螺杆菌根除指征,明确了哪些人強烈推薦治療,哪些人推薦治療。
由于幽門螺杆菌可通過唾液傳播,一般建議經常和感染者共餐的家人也進行檢測,如果結果呈陽性,那最好綜合評估後一起接受治療。
童钰鈴醫生強調,這個建議須重視,但年齡超過40周歲,有報警症狀,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發區患者,“這些患者需建議進一步結合胃鏡等檢查。”
怎麼避免如此高感染率的細菌反複感染?潘文勝建議大家養成這些習慣:
飯前便後洗手:洗手應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縫隙,不要給幽門螺杆菌機會。
食物要經過高溫:幽門螺杆菌有個弱點,就是不耐熱,水要燒開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飲用。
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煙,不喝酒飲食,營養均衡,細嚼慢咽。
建議分餐:家裡有感染患者應選擇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禁止口對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給孩子口對口喂食。
來源| 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 劉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