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俗話吧?
有多少人想過,跳到黃河裡,隻會更黃,更說不清啊。
(劇照)
為何會有這樣一句話?
源頭在哪呢?
查了下,找到了。
清朝文康長篇武俠小說《兒女英雄傳》裡:
我何玉鳳這個心迹,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份了。
之後的老舍《駱駝祥子》以及姚雪垠《李自成》裡,都有用到這一句。
雖然邏輯不通,但誰叫他們都是名家名著呢?
看的人多了,用的也就多了,也就成了正規用語了。
也就少有人去質疑,從而弄假成真了。
但是,再查之後可以知道,此話原來并不是俗話,而是歇後語。
何謂歇後語?
直接用百科詞條的定義:
群衆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上面那句話的歇後語形式是——
跳進黃河——洗不清。
原來如此,一個破折号,變成了“也”字,意思完全就變了。
俗話說,黃河清,聖人出。
(孔聖人 劇照)
但在孔聖人和孟亞聖的年代,黃河上遊還不是黃土高坡,那裡還到處是綠油油的森林,黃河,還叫大河。
至了唐朝,水越來越黃,才有了黃河這個名字。
此名很快深入人心,取代大河而成正式稱呼,不久之後,就發生了一件讓人恐怖的大事。
唐末,朱溫已是尾大難掉,李氏拿他毫無辦法,他也有意代唐自立,隻是,外有藩鎮還奉唐正朔,内有朝臣護着皇帝,成為他的擋路石。
《新唐書》載:
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全忠笑而許之。
《資治通鑒》則更添油加醋寫得傳奇一點:
初,李振屢舉進士,竟不中第,故深疾搢紳之士,言于全忠曰:“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全忠笑而從之。
不管李振是何心态,反正,他說的這些,正是朱溫想要聽的,也堅定了他殺朝臣的決心。
很快,朝中大官三十餘人,在白馬驿被殺害後扔進黃河,讓這些自命清流者,成了濁流。
古來臣屬被殺不是新鮮事,但特意除清變濁,則十分惡劣,意味着他就是要打斷有骨氣者的脊梁,一起變髒。
(劇照)
李振一時風頭無倆,開封洛陽,一旦他來了,必有人要受難,時人目之為“鸱枭”,也即預示着不祥的貓頭鷹。
這個害死了不知多少朝臣的家夥,在朱家的後梁被打敗之後,投降了新朝,卻未得好命,李存勖下令誅殺他的全家。
壞人能得一時之勢,終究難有長遠之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