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閨蜜因為一件小事和同事鬧了矛盾,找我傾訴。
她們倆對一個營銷方案持不同意見,兩個人又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工作,于是發生了争端。
同事是閨蜜帶出來的,現在能自己挑大梁了就公然和她作對,這讓她很氣憤。
我勸閨蜜不能總覺得對方曾經是她的徒弟就忽略了人家的才能,而且工作也不能帶入太多個人感情,沒等我說完,閨蜜挂斷了電話。
再打過去,不接;發信息,也不回。
這樣一來我也有點不高興了,忍不住和先生抱怨。
聽了我的話,先生微微一笑:你發現沒有,人在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她覺得她的同事忘恩負義,你覺得她感情用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對,這就有矛盾了。
反複想他說的話,發現生活中很多人的相處,就是因為彼此堅持己見,絲毫不考慮對方的感受,才導緻隔閡的出現。
如果抛開固有想法,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或者多聽聽對方的建議,也許更有益于一段關系的延續。
02
不禁想起前幾天表弟和弟媳因為教育孩子引發的矛盾。
侄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打架挂了點兒彩,弟媳見狀瞬間炸毛,想沖到幼兒園找老師理論。
表弟覺得小孩子打架受點兒小傷很正常,不需要小題大做,攔住了弟媳。
晚上侄子調皮,吵着鬧着要玩表弟的手機,不給就趴在地上撒潑耍賴。弟媳看孩子哭鬧得緊,抱起他,搶過了表弟的手機。
表弟嗔怪弟媳嬌縱孩子,唠叨了幾句。原本就因為孩子在幼兒園挂彩一晚上不快的弟媳,聽見表弟的唠叨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劈頭蓋臉沖着表弟大聲嚷嚷,嫌他對孩子不上心,嫌他每天把照管孩子的事抛給她。
表弟接了話茬,兩個人越吵聲音越大,孩子吓得在一邊哭。
和别人說起這件事,他們二人個說個的理:表弟覺得弟媳總是滿足孩子,把孩子慣得什麼都能得到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好事,應該受些挫折;弟媳覺得表弟一貫神經大條,做什麼事都沒個章法,根本不關注孩子。
兩個人都覺得對方不占理,絲毫不妥協,冷戰了很長一段時間。
且不說哪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最有益于孩子的成長,單看表弟和弟媳對待這件事的态度——都覺得自己對,對方錯。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
人常常出現一種錯覺,習慣以自己内心的所想、所見為标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并認為對方也是這樣。
誠如表弟和弟媳,他們都從心裡認定自己是對的,根本看不到對方觀念的可取之處,對對方的想法嗤之以鼻,阻礙了交流。
認定自己是對的,會理直氣壯地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對方,甚至站在制高點指責對方。
這樣,原本無足輕重的小問題,也會引發大爆發。
03
生活中任何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
你和同事管理思路不統一,你覺得努力創新才是發展的必須,他認為維穩才是第一要素;
你和愛人因為家務問題屢屢争吵,你覺得當日事必須當日畢,他認為做家務要量力而行,有時工作累,碗放着不洗也沒什麼大不了;
你和媽媽因為一條秋褲面露不悅,你覺得自己知曉冷熱,不用她按照自己的知覺左右你穿衣,她認為你是因為臭美才忽視了保暖的重要性……
點點滴滴,家長裡短,到處都有矛盾。
遇到矛盾時,有些人可能會方寸不讓,讓矛盾升級;有些人則懂得給彼此留有空間,淡化矛盾。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僧人和一位農夫同行,走過一片叢林,僧人看着茂密的樹木心生歡喜,仿佛看見了造福一方百姓的未來,而農夫卻小聲嘀咕:這麼多樹長在這真是浪費,要是都搬回我家裡,一輩子都不用再砍柴了。僧人笑笑不語。與農夫分開後,僧人的小徒弟忍不住問師父,為什麼不教育教育農夫,僧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他心裡是自己,我心裡是衆生,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沒有錯。
康德說過: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那些能在各種關系中與人和諧相處的人,一定都懂得尊重,不會将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别人,不會以自己的标準來要求别人。
懂得尊重的人,遇事能夠化幹戈為玉帛,求同存異,彼此安好;不懂尊重的人,處處針尖對麥芒,心生惱怒。
04
每個人都不能獨活,每個人都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而好的關系的先決條件應該是彼此舒服,在遇到沖突時能夠做到:
能達成一緻的,就達成一緻;
不能達成一緻的,就理解對方;
理解不了的,就選擇妥協;
無法妥協的,就讓它擱置。
總之,不能隻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考慮對方的需求,不尊重對方的立場。否則,這段關系一定不能長久。
作者簡介:考一,曾經夢想仗劍遍迹天涯,如今決心執筆安放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