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爺在漢族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目前,中國民衆供奉的财神主要有七位,分别是:北朝時期河北曲周縣令李詭祖,端木賜(子貢:儒商之祖)、範蠡(浙商)、管仲(徽商)、白圭(晉商)、關公(關帝閣)、比幹(文财神、冀商之祖)、财帛星君、趙公明。
今天主要來說下範蠡。
提起範蠡,人們自然會想起“卧薪嘗膽”這個典故,春秋時代吳越争霸的一段曆史。卧薪嘗膽說的是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立志複仇,夜卧柴堆上,屋梁上懸挂苦膽,每日舔舐,用苦澀來警醒振奮意志,時刻不忘複仇大志,最終成功擊敗吳國,稱霸諸侯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是越王勾踐的隐忍和意志力。其實,主導整個故事發展方向,并最終是它有個圓滿結局的卻是足智多謀的範蠡。如果沒有範蠡和文種兩人的輔助,勾踐是絕不可能戰勝吳王的,正是範蠡洞徹曆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導了這一段精彩的曆史。
範蠡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有文财神,商聖之稱。
範蠡堪稱曆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同時也是開創個人緻富記錄的典範。司馬遷說“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緻富,成名天下”。
範蠡“三緻千金”——三次散盡家财,又三次重新發家。
第一次散财
範蠡本是楚國的一介平民,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與文種一起投奔越王,被拜為大夫。到越國不久,越王不聽二人勸谏,貿然與吳國開戰,兵敗被圍。危機中範蠡獻計,使越王留的性命。後來,他又與文種一同制定滅吳九計,幫助越王滅掉吳國,稱霸中原。
範蠡與文種便自然成為越國最大的功臣,被尊為上将軍,高官顯位,榮華富貴,自不待言。就在這功成名就之時,範蠡卻毅然向越王辭行,越王為了挽留範蠡,先是承諾富貴,繼而威脅,然而範蠡最終還是辭掉了高官厚祿,将家産全部充公,離開了越國。這就是範蠡第一次散盡家财。
白手起家成為巨商
離開越國的範蠡,先是來到齊國,改名叫鸱夷子皮。這個古怪的名字,指的是當時的一種大皮囊,範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時就要象這種皮囊一樣,混沌能容。
在齊國,他親自率領家人在海邊辛苦勞作,治理産業。他們墾荒種地生産糧食,還利用海邊的漁業鹽業資源,開展商業貿易。經過全家人辛勤勞作,隻用了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産。
第二次散财
齊王聽說了他的才幹,便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而範蠡卻喟然感歎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職找上門來,這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對我這樣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詳的征兆啊”。
他歸還了齊王的相印,邀來朋友鄉人,把數十萬的家财盡數分給他們,隻留下些便于攜帶的珠玉,作為日後經商的資本。散盡家财後,他連夜走小道離開齊國。這是他第二次主動從事業的巅峰激流勇退。
從頭再來成就輝煌
後來,範蠡又遷居到陶,再次改名換姓,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領家人重新創業,不久便再次成為當地首富,财産遠遠超過在齊國的時候。據史書記載,在他從商的十九年中,幾次積攢了數以千計的黃金。“天下言富者,皆稱陶朱公”,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為當時天下首富。
第三次散财
司馬遷曾評論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後,沒有象其他有錢人那樣購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當周圍的民衆遇到災害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錢财拿出來布施。有一年,天下大旱,幾乎顆粒無收,範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産拿出來布施給國人。億萬家産,一日蕩盡。
誰知道,這次散财之後不到幾年光景,他再次積累起了萬貫家産,速度之快,現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
三聚三散布施典範
範蠡曾經“三緻千金”,三次散盡家财,又三次重新發家,就是放在今天這個時代,也是個奇迹!古人有“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但範蠡卻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為富且仁,所以世人奉為财神。
為了表示對他人格的仰慕,後來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貼挂起來,以他為榜樣。可是,随着時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誰了,隻曉得他是财神,禮拜财神也不是為了學布施,而是想從他這裡求發财。
古人的财富智慧
看完範蠡的故事,很多人會羨慕範蠡,怎麼就那麼容易的“财源廣進”呢?自己為何沒有那樣的好運氣?其實很簡單,财布施就有可能得财富。
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你之外的一切人散布,施予,物質,精神等層面上的幫助都叫布施。布施分三種:财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你得聰明智慧;你施無畏,你得健康長壽。你舍什麼,你就會得什麼;你舍得多,你就得的多,你舍的少,你就得的少,你不肯舍,你就一無所得。
當我們種下幫助他人的種子,我們收獲到了就是獲得他人的幫助。如果我們種下的因是有所求,我們得到的果,也是有限的因果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