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00:40:09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

在90年代,《編輯部的故事》轟動一時。

它隻有25集,每集講述一個單元故事,但自1991年播出後,先後獲得第十二屆飛天獎二等獎,第十一屆大衆電視金鷹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不說當年"萬人空巷",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李冬寶、戈玲、餘德利、牛大姐、劉書友、老陳,成為觀衆耳熟能詳的人物。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

《人間指南》因為内容乏味面臨停刊的地步。編輯部的6名員工各懷鬼胎:主編老陳自感到力不從心,想引咎辭職;手下最年輕的兩位編輯李冬寶和戈玲想另謀出路;老編輯劉書友和牛大姐認為自己是最适合的主編;而中年編輯餘德利則先下手為強,坐進老陳的辦公室,對外自稱"餘主編"。由于李冬寶和戈玲沒有找到新工作,于是回心轉意,想出很多創意調整刊物内容,于是在這種似是而非的情況下,衆人各顯其能投入挽救雜志的工作中,他們迎來送往各種各樣的人:有文學愛好者、失戀者、小保姆、騙子……上演出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3

《編輯部的故事》情節并不曲折,但6位主演都成功塑造了典型人物。尤其是葛優和呂麗萍,當時都名不見經傳。多年後葛優回憶道:是《編輯部的故事》讓他"一夜成名"。那時候他才35歲,腦袋上還有濃密的頭發。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4

李冬寶與戈玲的"戀情"也首創了中國的"辦公室戀情劇"。這個情節甚至延伸到廣告界:李冬寶正在發呆,馮鞏走過來說:"冬寶,又想戈玲呢?别想戈玲了。"随後拿出一根火腿腸,李冬寶吃着火腿腸道:"戈玲是誰?"成為著名的廣告橋段。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5

2013年,《新編輯部的故事》登陸各大衛視,卻沒有像1991年那樣引起轟動,原因是什麼呢?

本文将帶您回到十多年前,探尋《編輯部的故事》創作和拍攝的台前幕後,重溫經典,駐足難忘時光。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6

《編輯部的故事》是繼《渴望》之後,又一部王朔侃大山式的傑作

《編輯部的故事》與《渴望》有些關系。

1990年,《渴望》播出後引起轟動,"舉國皆歎宋大成,舉國皆哀劉慧芳",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當年拍攝《渴望》時曾在京郊搭建了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攝影棚。閑置的攝影棚不能不利用,因此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決定再次拍攝一部電視劇。當時主要有兩個項目,一個是《皇城根兒》,一個是鄭曉龍提議的《編輯部的故事》。最終藝術中心選擇了《編輯部》,一是這部劇有創新意識,當時中國還沒有"系列喜劇",二是希望表達一些想說的話。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7

與《渴望》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一開始也沒有正經劇本。還是延續《渴望》編劇的路線:以王朔為主,馮小剛等人為輔,他們先到友誼賓館召開策劃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人物,先說李冬寶,又說有個跟李冬寶若即若離的女孩戈玲,古怪精靈;還有摳門的劉書友和一天到晚老想掙錢的餘德利;那時候類似牛大姐這樣的老太太無處不在,因此就有這樣一個典型人物……之後讨論要說什麼故事,每集一個話題,羅列了20幾個,每人領回幾個去寫。除了王朔和馮小剛外,朱曉平、蘇雷、李曉明、葛小剛等人也參與了策劃,但最後王朔劇本用得最多,馮小剛寫的劇本用了六七集。衆人不斷打磨。因此到拍攝的時候,劇本已經很成熟了。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8

《編輯部的故事》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它是中國第一部"系列喜劇",能否為觀衆接受還未可知。總策劃鄭曉龍因此想邀請思想比較開放的北京廣電總局老局長張永經做藝術顧問,有人聽說後勸張永經道:"不要拍,免得晚節不保。"但張永經還是力排衆議決定拍攝這部電視劇。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9

《編輯部的故事》剛播出就引起了很大争議。特别是很多老年觀衆對王朔式的調侃接受不了,認為"哪裡有個編輯部的樣子,整天就知道瞎貧。"但中青年觀衆卻很喜歡這部電視劇,衆人開始議論紛紛,并模仿劇中人物說話的方式。當時在北京還出了一部《編輯部的故事》"對話集"。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0

多年後鄭曉龍回憶說:"最終是中青年觀衆是把這個片子帶起來了。"畢竟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一旦掌握了年輕觀衆,這部劇不火都難!

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王朔式的調侃成為年輕人的口頭語。

比如《編輯部的故事》裡這些經典台詞:

知識分子啊,不拿錢托着,永遠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你說這人吧,餓了,打不起精神,吃飽了,更打不起精神。

平常好人挺多的,怎麼一找對象就不見了呢?

增收是為了辦好咱們的刊物,廣告呢,要講究點兒藝術。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1

這樣的台詞放到現在也不過時。

《編輯部的故事》情節簡單。由于是室内劇,它的戲份主要是靠台詞撐起來的,因此說話的方式很重要。這也是當時很多老年觀衆诟病的一點:幾個人正事不幹,老是坐在那裡耍貧嘴。但關鍵的問題是:耍貧嘴也要有水平,《編輯部的故事》之所以最終獲得成功,就在于編劇們從"知識分子"的角度來看問題——"編輯部"正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群英荟萃"的地方。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2

那時候還沒有"媒體人"的概念,編雜志一方面依靠大量投稿,一方面需要編輯們去采訪。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滿大江南北,商品經濟的大潮正在席卷全國,"編輯"這樣一個群體,正在從過去很"高大上",很"神秘"的一面,逐步向"大衆化"轉變。從前的時候,"知識分子"要麼高高在上,要麼是"貶義詞",兩個極端的認識讓"知識分子"處于一個很尴尬的地位。但90年代,"知識分子"一方面完全放下了高高在上"精神導師"的身段,一方面也完全放下了包袱,他們正在成為"普通大衆"的一員。最初王朔和馮小剛、鄭曉龍等人構思劇本時,因為大家都是文學編輯,就說:為什麼不調侃一下自己呢?正是緊緊抓住"知識分子"這一快速的轉變狀态,所以劇本才能以"普通人"的視角,把"知識分子"那種還帶有一點"小理想",但仍然無法脫離"貪嗔癡"世俗趣味普通人的一面完全展示出來。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3

幾位不高明的編輯出版了一本《人間指南》的刊物,他們與形形色色的人事打交道,給他們指點人生方向,出謀劃策。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4

有一次京郊蘿蔔大豐收,市民人均近一噸。為了幫助市民大量購買蘿蔔,他們去搜集蘿蔔的烹饪方法,餘德利想起一位叫"蘿蔔王"的老人,但老人卻不肯将手藝外傳,編輯們軟磨硬泡,才從他孫女口中得知一種"水淹七軍"的蘿蔔湯做法,不過這湯的功效卻出人意料……

知其不可而為之。

盡管他們在人生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矛盾,但知識分子那種"胸懷天下"的理想還在,這是很可愛的一點。

作為一部"輕喜劇",《編輯部的故事》在90年代深入人心,就在于它是一部與時代同步的作品。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5

《編輯部的故事》捧紅了6位主演,葛優和呂麗萍"一夜成名",張國立梁冠華在裡面客串,于謙也扮演了一個角色,卻隻有一句台詞

《人間指南》有6位編輯。

葛優扮演李冬寶。

呂麗萍扮演戈玲。

侯耀華扮演餘德利。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6

童正維扮演牛大姐。

張瞳扮演劉書友。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7

呂齊扮演陳主編。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8

6位編輯性格迥異,都有這樣那樣的優缺點:李冬寶性格耿直,渾身上下充滿冷幽默的細胞,他其貌不揚,但思想前衛,是雜志社很有創意的人。他迷戀戈玲,但戈玲對他不感興趣;戈玲是個文藝女青年,個性很強,在雜志社裡的老同志看來,戈玲不太靠譜,但她看準的事情也能堅持自己;餘德利一副老大哥的風範,聰明圓滑有經濟頭腦,但在具體問題上他也有擔當,有責任感;牛大姐快言快語,是雜志社裡三觀最正的人,但有時候未免思想保守,老是用過去的眼光看人;劉書友膽小怕事,缺少擔當,凡事最善于和稀泥;陳主編最低調,不苟言笑,但在關鍵時候也能給出緻命的一招。可以想象,6個典型人物聚在一起,會産生怎樣的故事。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19

葛優扮演李冬寶有點偶然。

那時候他已經演了《頑主》,在影視圈裡小有名氣。有不少導演找他拍戲。在王朔和馮小剛來找葛優時他已經接了張小敏的《大沖撞》,因此拒絕了馮小剛和王朔。那時候王朔脾氣火爆,既然葛優不給他面子就換人!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0

但馮小剛堅持己見,李冬寶這個人就是照葛優寫的,非他莫屬。但葛優實在脫不開身,便說能不能兩部都拍,在拒絕後,葛優當然還是選擇《大沖撞》。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1

馮小剛一次不成找兩次,兩次不成找三次,遊說葛優道:"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權衡利弊吧,兩害相權取其輕。上張小敏的戲,你得罪了我們,卻隻演一個配角;上我們的戲,得罪了張小敏,卻演得是一個絕對的主角,而且保證戲一出來就炸了。"這句話說服了葛優。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2

事實證明馮小剛的話沒錯,《編輯部的故事》捧紅了葛優,"李冬寶"成了他的代名詞。除了"戈玲是誰"的廣告橋段,後來他接拍的廣告:"省優部優,葛優",也成為著名的廣告橋段。

呂麗萍接拍《編輯部的故事》時也出演過多部影視劇。由于外形條件不太出衆,她出演的大多是一些配角。比如在張藝謀的《老井》裡演出過角色。那時候她已經31歲了,但并不為觀衆所熟知。當得知自己演出時髦青年戈玲時,呂麗萍也有些驚訝。但她還是很好完成這個角色的塑造。平實自然,俏皮刻薄的表演,與葛優的表演可謂相得益彰,為《編輯部的故事》加分不少。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3

戲裡戲外,觀衆都把李冬寶和戈玲當成了一對戀人。

兩人可以說是"一夜成名"!

《編輯部的故事》也讓幾位青年演員嶄露頭角。

梁冠華、張國立都有出色的表演。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4

梁冠華演了一個廚師。

張國立演了一個"娘娘腔",纏上李冬寶經常邀請他逛街,把李冬寶吓得夠嗆。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5

最不引人注意的可能就是于謙。那時候他24歲,出演了一位警察甲。他在劇中幾乎是一閃而過,台詞也隻有一句,就是把李冬寶和餘德利當流氓抓進派出所時說了一句:"站着,别動!"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6

誰也不會想象到,30年後于謙竟然紅得發紫,比誰都能說!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7

2013年《新編輯部的故事》為何沒有成功?

經典重拍是中國電視劇的操作套路。一部電視劇口碑爆棚後,隔上幾年就會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概莫能外,金庸的武俠小說幾乎拍到泛濫的程度,連《亮劍》都出了好幾部續作,甚至已經安排李雲龍到外太空去打外星人!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劇有一定的群衆基礎,收益有保證。

《編輯部的故事》也沒能免俗。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8

2013年,《新編輯部的故事》登陸各大衛視。但播出後卻沒有像《老編輯部的故事》那樣引起轟動。觀衆普遍認為這部劇浮誇、娛樂化、荒腔走闆,變了味……《老編輯部的故事》豆瓣評分8.9,《新編輯部的故事》卻隻有5.1分,為何同是一部IP,有這麼好的觀衆基礎,差距這麼大?

《新編輯部的故事》延續了以前的風格。除了戈玲還是由呂麗萍扮演外,其他演員都是新面孔。《老編輯部的故事》裡對于葛優與呂麗萍的戀情并沒有交代結局,因此在《新編輯部的故事》裡,葛優與呂麗萍終成眷屬,還生了一個孩子。但這些情節并沒有挽救這部電視劇。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29

在面對觀衆的質疑時,導演鄭曉龍說:"不要想着《甄嬛傳》那麼火,導演的新作就一定如何,也别等着看我滑鐵盧的笑話,别人整天滑鐵盧,我為什麼不能滑一次?人們對新東西從來都是從懷疑到接受,當年《編輯部的故事》經曆了這個過程,我相信'新編'也會如此。"

鄭曉龍對《新編輯部的故事》還是很有信心的。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30年過去,觀衆記住的還是《老編輯部的故事》,對《新編輯部的故事》則幾乎沒有太多印象。這是為何呢?

兩部《編輯部的故事》所調侃的主題都是當時的熱點話題。在《老編輯部的故事》裡,就涉及有小保姆進城、商品經濟、電話入戶、做廣告等情節。《編輯部的故事》裡首開中國電視劇植入廣告的先河:由于當時經費緊張,劇組特意拉來了一家礦泉水企業贊助了10多萬元,解決了劇組的燃眉之急,于是就出現了餘德利抱着一箱礦泉水走入鏡頭的場景,牛大姐特意說:"這玩意兒不能多喝,喝多了打嗝。"結果播出後效果很好,這款礦泉水賣到脫銷的地步。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30

嘗到甜頭的劇組後來還做了服裝的廣告,效果也不錯!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31

新老《編輯部的故事》命運截然不同,導演鄭曉龍已經給出答案:"操作的路徑和流程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時代。"

與90年代不同,新世紀後,觀衆對新事物的接觸方式都更加廣闊和多元,表達自己觀點的渠道也更多,因此,一部電視劇再來契合社會熱點話題已經不新鮮了,給人有炒冷飯的嫌疑。

但不管怎樣,《編輯部的故事》還是一部經典。

結語

電視劇是社會現實和時代發展的反映。改革開放後,中國的電視劇進入快速發展期,由過去的單本劇到連續劇發展,推出了很多經典力作,比如《紅樓夢》、《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等。這些電視劇之所以在當時引起轟動,一方面在于貼近現實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于有創新。

《渴望》是中國第一部室内劇,《編輯部的故事》是中國第一部室内輕喜劇,這都有力開拓了中國電視劇的新形式。在當時的觀衆看來很新鮮,很帶勁。這說明,一部成功的電視劇除了劇情為觀衆喜聞樂見外,還需要有創新精神。在任何時代,創新都是開拓藝術領域的重要手段。

編輯部的故事葛優片段(編輯部的故事幕後)3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