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料、族譜和民間傳說的說法,如今的膠東人,大多是從明初移民的後代,祖先或從“雲南”,或從“小雲南”,或從四川,或從“大槐樹”遷來。那麼,明代之前,唐宋時期,膠東地區有哪些土著姓氏呢?關于這一情況,并沒有專門的資料記載,後人隻能根據散落在各種史籍中的信息進行推斷。膠東地區一些曆史比較久遠的縣,如蓬萊、萊陽、文登等地的縣志當中,都有唐代當地人物的記載。例如,《萊陽縣志》就列出“唐宋故冢”,明确記載院西譚氏、埠前張氏以及趙、孫等姓,為唐宋時期就已定居萊陽(當時稱昌陽)的土著姓氏。除了縣志之外,一些其他史料,甚至是外國人撰寫的史料中,也可以找到與膠東姓氏有關的信息,唐代日本僧人圓仁的著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就是其中之一。
(乳山南部海岸線)
衆所周知,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多次派遣使團前來學習。唐文宗開成年間,日本僧人圓仁随使團來到揚州,此後數年他留在中國境内學習佛法,從揚州去往五台山的路上,他曾經過膠東半島,在筆下記錄了當時膠東地區的風土人情,姓氏就是其中之一。圓仁一行駛走水路北上,在乳山附近開始靠近膠東半島岸邊,出現在他筆下的第一個姓氏是王姓,如“五月一日,遣買過海糧于村勾當王訓之家”。這裡提到的村是乳山南岸的邵村(現在不是此名),勾當是古代職務名稱,類似于管事,邵村的管事叫做王訓。他在書中出現次數不少,但王這個姓氏太過普遍,難以詳細考證。現如今乳山南部如夏村一帶的王姓,大多相傳與萊陽蚬子灣有關。而萊陽蚬子灣王姓是宋代才與膠東産生聯系,因此與書中記載的王訓,應無關聯。
(石島的棧橋)
圓仁離開乳山之後,沿着膠東半島南海岸向東行駛,來到了現在榮成石島附近的赤山(當時屬于文登縣清甯鄉赤山村)。膠東于姓祖赤山(斥山),根據族譜的說法,膠東有名的大水泊于姓和司馬莊于姓都是從赤山遷出。如果此說确然,在唐代中後期,赤山應該就有不少于姓人。不過,在圓仁的筆下,赤山一帶有不少新羅僑民(十一月一日,從新羅人王長文請,到彼宅裡吃齋),而于姓并未提及。第二年開春,圓仁離開赤山,動身北行,他們在去往文登縣城的路上,路過一個叫做“望海村”的地方。現在文登高村鎮境内,還有三個名帶“望海”前綴的村莊,分别是望海倪家、望海曲家和望海初家。由此可知,這裡在唐代,就有王姓人居住。離開文登之後,圓仁向牟平進發,中間經過龍泉。在牟平縣城東郊外七裡,有個叫做“軬車”的村莊,圓仁一行在村内宋日成的家中吃齋。如今膠東宋氏在聯宗之後大多尊奉元代文登宋村之宋信為始祖。而由此可見,唐代牟平就有宋姓人,但如今軬車這個村莊已經難尋蹤迹,不知此處的宋姓人是否延續了下來。離開牟平,繼續向西出發,他們陸續經過芝陽、牟城等村。現福山境内有芝陽,而牟城村疑為牟子國遺址所在的三十裡堡村。圓仁記載說,牟城村當時有高姓人,名叫高安。而現如今膠東地區的高姓,大多相傳是元明之際從雲南或者小雲南遷來,實際上并不盡然,唐代渤海高氏在北方分布較廣,不排除有的分支延續至今,可惜年代久遠,難以考證了、
(蓬萊振揚門)
此後,他們在途中與孫花茂、庭彥打過交道。現在的福山孫姓本就相傳是膠東土著,相傳唐初八兄弟從遼東渡海而來,由此觀之,似乎較為可信。而庭彥的庭姓有些罕見,有的文獻說是遲姓之誤寫。姓氏先不說,這個庭彥是蓬萊縣安香村人,可見安香這個地名由來已久了。
(明代膠東半島地圖,唐代尚無栖霞、福山、招遠等縣)
到達登州城之後,圓仁花費了一些時日辦理通關文牒等手續,而後繼續前行,“開成五年三月十二日,到王徐村羨慶宅斷中,”而後,“到黃縣界九裡戰村少允宅宿。”以上兩個人,羨慶和少允應該不是“羨姓”和“少姓”,而是因為跟村名相同而省略。即羨慶很有可能姓王,而少允多半是姓戰。如今在膠東地區,萊陽戰姓較多,而龍口、蓬萊、栖霞等地也有分布。根據萊陽戰姓族譜記載,當地戰姓是從登州遷來。結合圓仁的記載來推斷,戰姓似乎也是膠東土著,唐代已有。此後,在黃縣去往掖縣(招遠當時還是掖縣一部分)的路上,圓仁又與徐宋村的姜平,喬村的王姓,牟徐村的程姓打過交道。其中,姜姓也是膠東有名的土著姓氏之一。在掖縣和膠水縣(平度)境内,他筆下記載了潘村潘姓(西距萊州城約15裡左右)以及膠水縣三埠村的劉姓,如今兩地的姓氏,大多相傳是明洪武二年從四川遷來,不知此兩姓是否還有分支延續。離開登州大約一周之後,圓仁在平度境内渡過膠萊河口,到達青州北海縣界田莊蔔家吃中飯,現在濰坊昌邑市有個蔔莊鎮(平度境内有個田莊鎮,但在膠萊河東岸),根據地名資料記載,蔔莊的蔔是占蔔的意思,但從圓仁的經曆來看,或許與蔔姓有關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