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髒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
病毒最常見的傳播方式是在出生和分娩期間由母親傳給孩子,還有通過接觸血液或其他體液傳播,包括與受感染的伴侶發生性行為、不安全注射或在衛生保健和社區環境以及注射吸毒者中接觸尖銳器具等。
世衛組織估計,2019年全球有2.96億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定義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其中約82萬人死亡,主要緣于由乙肝導緻的肝硬化和肝細胞癌。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結合其它幹預措施對乙肝的保護程度可達98%-100%,可預防乙肝感染,避免出現相關并發症,如慢性病和肝癌。
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感染慢性乙肝病毒的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疫苗問世前的約5%,下降到2019年的略低于1%。但每年仍有約150萬人新感染乙肝。
在我國乙型病毒性肝炎為主要傳染病,福建省為乙肝病毒的中高流行區,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乙肝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那麼,應如何接種乙肝疫苗呢?
一、早接種,早安全
控制乙肝必須雙管齊下,對新生兒及其他人群同時實施乙肝疫苗免疫,針對人群的範圍越大,控制效果越好。目前需實施新生兒、青少年、高危人群共同接種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
感染轉為慢性的可能性取決于一個人被感染時的年齡。染有乙肝病毒的6歲以下兒童發展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嬰兒中有80%-90%轉為慢性感染;在6歲前受到感染的兒童中有30%-50%轉為慢性感染。感染乙肝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不到5%的人轉為慢性感染。
18歲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未全程接種補種原則是:母親HBsAg( )出生12小時内、母親HBsAg(-)出生24小時内未及時接種者,應盡早接種;對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盡早補種,補齊未接種劑次。
對個體來講,早一天接種,早一天獲得抵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早一天避免感染乙肝的危險。
二、如何避免母嬰傳播
區域育齡婦女的乙肝病毒(HBV)流行率越高,母嬰傳播風險越大,這種傳播發生在圍産期,通過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
母親的HBV DNA水平與新生兒感染HBV風險密切相關,HBeAg陽性、HBV DNA高水平母親的新生兒更易發生母嬰傳播,應予以關注。
在實施免疫程序中,對HBsAg陽性或不詳母親所生新生兒應重點關注,主要在以下具體免疫措施中體現:
● 在出生後盡早(12小時内)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
● 在接種乙肝疫苗的同時,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
● 即使是早産兒、低體重兒(<2000g)也應在出生後接種乙肝疫苗,但該劑出生時接種的乙肝疫苗不應計入免疫程序,滿1月齡後,按0、1、6月程序完成3劑次乙肝疫苗基礎免疫;
● 危重症新生兒,如極低出生體重兒、嚴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應在生命體征平穩後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
● HBsAg陽性母親所生兒童接種最後一劑乙肝疫苗後1~2個月進行HBsAg和抗-HBs檢測,若發現HBsAg陰性、抗-HBs陰性(<10mIU/ml),可再按程序免費接種3劑次乙肝疫苗。
2021年版《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優化了乙肝母嬰阻斷的疫苗接種策略,明确了上述措施。
三、接種抗原量很關鍵
新生兒疫苗應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開展接種。各生産廠家的疫苗通過臨床試驗進行評估,從而獲得達到高血清保護率的年齡别劑量。
對新生兒外對象接種或免疫應答差的對象再接種時,在選擇乙肝疫苗時優先考慮接種劑量因素。對成人建議接種3針20μ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或20μg重組CHO細胞乙肝疫苗。采用通過DNA重組使HBsAg能夠在其他生物體表達的技術,提供了乙肝疫苗大量生産的潛能。
乙肝疫苗是提純的HBsAg蛋白,為滅活疫苗。HBsAg蛋白為抗原,接種後可刺激免疫系統産生保護性抗體和細胞免疫。不同疫苗誘生保護性免疫應答所需HBsAg蛋白含量不同,多種研究表明,與接種低劑量疫苗相比,接種高劑量乙肝疫苗可獲得更高的抗體滴度等,快速産生血清學陽轉和血清學保護,無應答發生率低。
接種後抗-HBs衰減者,暫時建議至多完成兩個全程的乙肝疫苗接種。對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監測抗-HBs,如抗-HBs<10mIU/ml,可使用60μg或20μg乙肝疫苗再次接種。
特别提醒:HBsAg陽性母親所生兒童在接種最後一劑乙肝疫苗後1~2個月應自行進行HBsAg和抗-HBs檢測。若發現HBsAg陰性、抗-HBs陰性(<10mIU/ml),可再按程序由國家免費提供3劑次乙肝疫苗接種。
來源:福建疾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