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4 00:43:38

王安石與蘇轼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蘇東坡年長十六歲,因為蘇轼的父親荀洵的關系,二人在政壇上處于敵對狀态。

然而在“烏台詩案”之時,王安石卻不忍“盛士殺才士”,不計前嫌地營救蘇轼。事後蘇、王二人金陵見相會,一笑泯恩仇。自此,他們化敵為友,相攜同遊,一起談詩論文。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1

正在此時,蘇轼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轼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

一、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作意譯:飛來山上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聽說隻要登上塔頂,一聽到雞叫,就能看見旭日東升。在哪裡不怕浮雲遮擋視線,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一層。

宋代一尋是八尺,“千尋”是誇張的說法。杭州靈隐寺的前面有一座飛來峰,峰上有一座始建于隋代的神尼舍尼塔。

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杭州知縣任上返回江西老家,途中經過這座山,寫下了這首詩。詩中第二句說“雞鳴見日升”,公雞打鳴後,太陽出來是很正常的事。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2

但是,并非每一次日出都能被我們看見。很多時候,太陽會被浮雲遮住。不過杭州當地的人告訴王安石,隻要登上了飛來山上這座高塔,就可以沖破雲層的遮擋,看到絢爛的朝陽。

詩的最後一句是對上述現象的解釋:為什麼登上塔頂就能看到朝陽呢?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地方。浮雲都被你踩到了腳下,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妨礙你見到朝陽。

王安石寫這一首詩的時候正當而立之年,滿懷壯志雄心,随時準備在政治上大展拳腳。他在地方上當官,政績非常漂亮。朝中的歐陽修等人,多次舉薦他去當京城都被他拒絕了

可是,從《登飛來峰》這首詩的内容來看,他其實一早就明白: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就必須站到“最高之處”去。這說明他一早就下定了決心,不當官則已,要當就要當最大的官

于是,他幾次三番以家有老母為由,拒絕朝廷的征召。直到十六年後才進宮當了翰林學士,因此就難怪有人懷疑他“虛僞”了。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3

蘇轼的父親蘇洵對王安石有成見,他第一次見王安石就說他“囚首垢面”。後來又寫《辯奸論》,罵王安石“不近人情”,這樣的人是不會體恤天下老百姓的,國家将來一定會被他搞得大亂。蘇、王兩家因此産生了矛盾。

二、王安石《登飛來峰》與蘇轼《題西林壁》異同

《題西林壁》——北宋·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蘇轼的這一首詩,以前我曾經解析過,況且又是語文課本上的内容,就不重複啰嗦了。下面隻談一下王、蘇二人詩作的異同。

蘇轼這首詩非常有名,表面上看,它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很相似。因為這兩首詩都是寫登高望遠,詩人都遇到了一個障礙,然後他們各自找到了最終的解決辦法。

由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這兩首詩最終的區别很大。王安石的詩是借景抒情,而蘇東坡的詩卻是借景說理。王安石《登飛來峰》要看的是朝陽,蘇轼登廬山,要看的卻是山的本身。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4

在詩的開始,王安石向大家介紹了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然後告訴大家,隻要能夠攀到它的最高一層,就能清晰地看到日出。

蘇轼的詩,卻不是在寫廬山的高度。他說:廬山有七座并連的高峰。橫着看,它們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側着看,它們就組合成了一座山峰。

王安石告訴讀者,想看到日出的全過程,隻要登上飛來山的這座高塔,就不怕“浮雲”擋住了我們的眼睛。蘇轼告訴讀者:想要看清楚廬山真面目,就要從遠、近、高低不同的距離和角度去觀察它。

王安石詩中的“障礙物”是具體的,它是高天上的“浮雲”。而蘇轼詩中的“障礙物”是抽象的,它是我們自己所處的位置。

王安石在詩中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非常剛猛的——隻要我站到它的頭頂上。蘇轼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圓融——隻要我站在它之外。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5

王安石創作《登飛來峰》的時候隻有30歲,而蘇轼創作《題西林壁》的時候已47歲。不管是論年齡,還是講性格,王安石都和蘇東坡有很大的區别。

我們可以從王安石後來推行“新政”的一系列手段得出結論:王安石青年時代的思想和中年時代的言行,是一以貫之的。他就是這麼“剛”。我無所畏懼,妨礙我的都是些“浮雲”。隻要我能站到你的頭頂上,我就可以達到我的目的。

蘇轼不一樣,他較早地就接觸到老莊之說,後來又修禅,沒有王安石那種“火氣”。他從哲學的角度,跳出了生活中的困境,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語

蘇東坡創作《題西林壁》的時間,正是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他被貶黃州之後。也就是在這一年,他主動跑到金陵與王安石見了面

蘇轼早年因父親的關系和王安石結怨,後來又因為政見不同,一直反對王安石。而王安石在與蘇洵鬧翻前,就作文章誇蘇轼年輕、博學多才。後來在“烏台詩案”中,王安石不計前嫌上書替他說情。

王安石年輕時寫的登飛來峰(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6

蘇轼出獄後,意識到過往對王安石的态度有失客觀。他們之間的恩怨,主要是政治見解不同,而非私人恩怨。所以蘇轼對自己的一些言行進行了檢讨。兩人相逢一笑,遂化敵為友。

他們一起遊覽山川,論文賦詩。大概在那個時候,或者是更早的時候,蘇轼到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飛來峰》。于是他憑借自己四十七年的人生經驗與驚世才華,寫出了青出于藍的《題西林壁》。

最後,王安石還想約蘇轼與自己一道“蔔居秦淮”,不過蘇轼并沒有這樣的打算。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完全贊同王安石。

後來王安石去世,元祐黨人打壓“新黨”。蘇轼站出來反對把王安石新政的成果一竿子打死,結果又得罪了元祐黨人。于是他在六十二歲高齡的時候,被貶谪到了海南,三年後病逝于歸途之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